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战争论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戰爭論》原版的扉頁,1832年出版

戰爭論(德語:Vom Kriege德语发音:[fɔm ˈkʁiːɡə])是普鲁士軍事家卡爾·馮·克勞塞维茨的一部軍事理論作品。

克勞塞维茨是德軍參謀部的最初奠基人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將軍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另外一個是奥古斯特·馮·格奈森瑙),參加過反法同盟的戰爭,《戰爭論》是他總結自己所經歷過的歷次重大戰役後所著的軍事理論著作。

在書中克勞塞维茨提出了著名的“戰爭是政治的延伸”觀點,以及進攻是最好的防禦等西方軍事理論的基本思想。因此《戰爭論》被奉為西方軍事理論的經典之作,克勞塞维茨本人也成為了西方軍事理論的鼻祖。

全書架構

[编辑]

全書共8篇,100餘章,基本觀點可以總結如下:

  1. 戰爭是政治的延伸,戰爭的母體是政治。
  2. 戰爭的目的即是消滅敵人。因為政治鬥爭的目的便是消滅敵人,戰爭是這一目的最直接的表現。
  3. 戰略要素包括精神、物資、數學地理統計五方面。
  4. 數量上的優勢是戰略、戰術上最普遍的致勝因素,集中優勢兵力是戰略上最簡單有效的準則。
  5. 戰爭中攻防相互轉換,進攻是最好的防禦。
  6. 戰爭理論生長在以往戰史中,研究戰史將得到最為有效的指導原則。

戰爭論是克勞塞维茨的未完成作品,在其生前僅整理好了其中六篇,第七、八篇的草稿由其遺孀整理,全書在他身故後由他的遺孀于1832年出版。

篇章

[编辑]
  • 第一篇:戰爭性質
  • 第二篇:戰爭理論
  • 第三篇:戰略概論
  • 第四篇:戰鬥
  • 第五篇:軍隊
  • 第六篇:防禦
  • 第七篇:進攻(草稿)
  • 第八篇:戰爭計劃(草稿)

影响

[编辑]

中国

[编辑]

1934年5月,柳若水根据日本人马健之助的日译本转译的《战争论》,书名首次由此前的《大战学理》改为《战争论》,原著者被译为克劳塞维慈,已很接近今天的译名,由上海辛垦书店出版发行。

1937年6月,杨言昌根据日本人马健之助1931年版日译本,重译了《战争论》,原著者被译为马利•丰•克劳则维次。由南京军用图书社出版发行。

莫文骅郭化若徐懋庸等人的回忆文章,1938年9月间,毛泽东约了十来个人,在其所住的窑洞里开《战争论》研讨会,每周一次,参加的有在八路军留守兵团与中央军委的军事将领许光达陈伯钧郭化若莫文骅萧劲光萧克等,文化人有何思敬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等。请何思敬直接从德文原版随译随讲。

傅大庆在重庆的南方局外事组工作期间,听闻延安急需较高质量的《战争论》译本,主动请缨,利用早晚休息时间从俄文版转译。被朱德、叶剑英誉为“中国当代最好的译本”。

欧洲

[编辑]

參見

[编辑]

外部鏈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