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挪威君主列表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挪威國王
Norges konge書面挪威語
Noregs konge新挪威語
現任
哈拉爾五世
1991年1月17日即位就任
详情
確定繼承人哈康王儲
开国君主哈拉尔一世
建立872年,​1152年前​(872
居所奧斯陸王宮
網站royalcourt.no
挪威

挪威政府與政治
系列條目



其他国家 · 图集
政治主题

挪威國王書面挪威語Norges konge新挪威語Noreges konge)是挪威國家元首。挪威是奉行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的國家,國王是世襲制產生。挪威最早的君主可以追溯到872年建立的老挪威王國英语Kingdom of Norway (872–1397)金髮王朝,其建立者為金发哈拉尔。而在挪威歷史裏,挪威長期以來都與瑞典丹麥構成共主邦聯

現任挪威君主為哈拉爾五世國王陛下。1997年1月17日接替父親奧拉夫五世繼位,現任法定儲君即為國王陛下唯一一個兒子哈康王儲。王儲依法承擔各種公共禮儀職能。國王陛下的妻子宋雅王后陛下也必須如此。在國王不在國内期間,哈康王儲也擔任攝政王。王室中還包括國王的妹妹,孫子和女兒等成員。繼瑞典-挪威聯盟解體的1905年丹麥王國王子被選爲挪威國王哈康七世以來,挪威王室一直都是奧爾登堡王朝的分支格呂克斯堡王朝的另一個分支,其家族最初來自普魯士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省,與丹麥冰島前希臘政權王室同屬。

雖然挪威憲法賦予挪威國王重要的行政權力,但這些權力幾乎總是由國務委員會及政府内閣以國王的名義行使。而正式上,國王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任命政府。但自1884年以來一直實行議會制。從國王本人到民選政府,憲法的大部分條款已經取代了“國王”一詞的含義。所以,雖然授予君主的權力很大,但僅被視為保留權力和君主制角色的重要安全部分,基本上形同虛位元首

按照慣例,國王是不會直接參政或插手政治事務,只是批准法律及皇家決議,和接待外國使者及派遣使節。不過,國王作爲團結民族的象徵,在這一方面更具影響力。年一度的除夕演講是國王傳統上提出負面問題的場合。此外,國王還是挪威武裝部隊的最高指揮官。國王雖然在挪威教會中沒有正式職務,但是憲法要求國王成爲其中一員。

名稱 肖像 生卒 婚姻 繼承權 纹章
玛格丽特
1388年2月2日-1412年10月28日
1353年-1412年10月28日(59歲) 哈康六世
1363年
1个孩子
哈康六世之妻、奥拉夫四世之母、瓦尔德玛四世之女
(获议会选举)
埃里克三世
1389年9月8日-1442年6月4日
1381年-1459年9月24日(77歲) 英格兰的菲莉琶
1406年
没有孩子
玛格丽特侄孙
(获议会选举)
克里斯托弗
1442年7月2日-1448年1月5日
1416年2月26日- 1448年1月6日(31歲) 布蘭登堡的多蘿西亞
1445年
没有孩子
埃里克三世侄儿
(获议会选举)
卡尔一世
1449年11月20日-1450年5月13日
1409年10月5日-1470年5月14日(60歲) 卡塔里娜·卡爾斯多塔、凯瑟琳、克里斯蒂娜·亚伯拉罕斯多特
1445年
11个孩子
获瑞典贵族支持
(获议会选举)
名稱 肖像 生卒 婚姻 繼承權 纹章
弗雷德里克一世
1523年1月20日-1533年4月10日(10年80天
1471年10月7日-1533年4月10日(61歲) 布蘭登堡的安娜波美拉尼亞的索菲亞
1502年、1518年
7个孩子
克里斯蒂安一世之子
克里斯蒂安三世
1534年7月4日-1559年1月1日(21年275天)
1503年8月12日-1559年1月1日(55歲) 薩克森-勞恩堡的多蘿西亚
1525年
5个孩子
弗雷德里克一世之子
腓特烈二世
1559年1月1日-1588年4月1日(29年91天)
1534年7月1日-1588年4月4日(53歲) 梅克倫堡-居斯特羅的索菲
1572年
7个孩子
克里斯蒂安三世之子
克里斯蒂安四世
1588年4月4日-1648年2月28日(59年330天)
1577年4月12日-1648年2月28日(70歲) (1) 布蘭登堡的安娜·卡塔里娜
1597年12月27日
7个孩子
(2) 克里斯滕·蒙克
1615年
12个孩子
腓特烈二世之子
腓特烈三世
1648年2月28日-1670年2月9日(21年346天)
1609年3月18日-1670年2月9日(60歲) 不倫瑞克-卡倫貝格的索菲·阿瑪莉埃
1643年
6个孩子
克里斯蒂安四世之子
克里斯蒂安五世
1670年2月9日-1699年8月25日(29年197天)
1646年4月15日-1699年8月25日(53歲) 黑森-卡塞爾的夏洛特·阿瑪莉埃
1667年
6个孩子
腓特烈三世之子
腓特烈四世
1699年8月25日-1730年10月12日(31年48天)
1671年10月11日-1730年10月12日(59歲) (1) 梅克倫堡-居斯特羅的路易絲
1695年
3个孩子
(2) 伊丽莎白·海伦·冯·维瑞格
1703年
1个孩子
(3) 安娜·索菲·瑞凡特洛
1721年
3个孩子
克里斯蒂安五世之子
克里斯蒂安六世
1730年10月12日-1746年8月6日(15年298天)
1699年11月30日-1746年8月6日(46歲) 布蘭登堡-庫爾姆巴赫的索菲·瑪格達列妮
1721年
2个孩子
腓特烈四世之子
腓特烈五世
1746年8月6日-1766年1月14日(19年161天)
1723年3月31日- 1766年1月14日(42歲) (1) 大不列顛的路易絲
1743年
5个孩子
(2) 不倫瑞克-沃爾芬比特爾的朱麗安妮·瑪麗
1752年
1个孩子
克里斯蒂安六世之子
克里斯蒂安七世
1766年1月14日-1808年3月13日(42年59天)
1749年1月29日-1808年3月13日(59歲) 大不列顛的卡羅琳·瑪蒂爾達
1766年11月8日
2个孩子
腓特烈五世之子
腓特烈六世
1808年3月13日-1814年2月7日(5年331天)
1768年1月28日-1839年12月3日 (71岁) 黑森-卡塞爾的瑪麗
1790年
5个孩子
克里斯蒂安七世之子
名称 肖像 生卒 统治 资格 纹章
克里斯蒂安·腓特烈 1766年1月14日-1808年3月13日 1814年5月17日-1814年10月10日 克里斯蒂安七世之侄
长嗣继承权
被议会选上
名稱 圖像 纹章 出生 開始統治 結束統治 死亡 來源
卡爾二世
Karl II
1748年9月26日
在斯德哥爾摩國王臥室
阿道夫·弗雷德里和普魯士的盧維莎·烏爾里卡之子
1814年11月4日
被挪威國會擁立為王
1818年2月5日
在斯德哥爾摩王宮
[1]
名稱 圖像 纹章 出生 開始統治 結束統治 死亡 來源
卡尔十四世·约翰
Karl XIV Johan
1763年1月26日
在法國波城
亨利·貝爾納多特律師和让娜·德·聖讓之子
国家执政:1810年8月21日
被国会选出
国王:1818年2月5日
养父驾崩
1844年3月8日
在斯德哥爾摩王宮死於中風引致的壞疽
[2]
奥斯卡一世
Oscar I
1799年7月4日
在法國巴黎
讓-巴蒂斯特·貝爾納多特和德茜蕾·克拉里之子
王儲:1818年2月5日父親繼任為王
國王:1844年3月8日
父亲驾崩
1859年7月8日
在斯德哥爾摩王宮死於腦腫瘤
[3]
卡爾十五世
Karl XV
1826年5月3日
在斯德哥爾摩王宮
奧斯卡一世和洛伊希滕貝格的約瑟芬之子
王儲:1844年3月8日
父親繼任為王
攝政:1857年9月25日
父親得重病
國王:1859年7月8日
父親死亡
1872年9月18日
在馬爾默死於結核
[4]
奧斯卡二世
Oscar II
1829年1月21日
在斯德哥爾摩王宮
奧斯卡一世和洛克滕堡的約瑟芬之子
儲君:1859年7月8日
兄长繼位
國王:1872年9月18日
兄长驾崩
1905年6月7日(挪威議會決議停止國王職能)或10月26日(瑞典-挪威聯盟正式解體 1907年12月8日
在斯德哥爾摩王宮病逝
[5]
名稱 肖像 生卒 婚姻 繼承權 纹章
哈康七世
1905年11月18日-1957年9月21日
(51年307天)
1872年8月3日-1957年9月21日(85岁)
丹麦的弗雷德里克八世瑞典的路易丝公主之子
英国的莫德公主
1896年7月22日
一名兒子
长嗣继承权
(被议会选上)
奥拉夫五世
1957年9月21日-1991年1月17日
(33年118天)
1903年7月2日-1991年1月17日(87岁)
哈康七世英国的莫德公主之子
瑞典的瑪塔公主
1929年3月21日
三名子女
哈康七世之子
长子继承权)
哈拉尔五世
1991年1月17日
(33年360天)
1937年2月21日
奥拉夫五世瑞典的瑪塔公主之子
宋雅·哈拉爾森
1968年8月29日
兩名子女
奥拉夫五世之子
长子继承权)

参考条目

[编辑]


  1. ^ Lagerqvist (1976), s. 256; Lagerqvist & Åberg, s. 39; Larsson (1994), s. 166-167; Ohlmarks, s. 136
  2. ^ Lagerqvist (1976), s. 267; Lagerqvist & Åberg, s. 39-40; Larsson (1994), s. 167-169; Ohlmarks, s. 138
  3. ^ Lagerqvist (1976), s. 271; Lagerqvist & Åberg, s. 40-41; Larsson (1994), s. 180-181; Ohlmarks, s. 140
  4. ^ Lagerqvist (1976), s. 277; Lagerqvist & Åberg, s. 41-42; Larsson (1994), s. 169; Ohlmarks, s. 142
  5. ^ Lagerqvist (1976), s. 282; Lagerqvist & Åberg, s. 42-43; Larsson (1994), s. 181; Ohlmarks, s. 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