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文章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文章会》是一段著名的传统相声。《文章会》这段相声产生于何时,由何人创作已不可考,根据流传的文本考证,相信产生于晚清。在《文章会》中,有大量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贯口,表演这段相声颇见演员的功底,因此《文章会》常被用来考核一个相声演员表演水平,在相声界也有“文怕《文章会》,武怕《大保镖》”的说法。一些人认为,《文章会》讽刺了八股文,也有研究者认为,《文章会》并非专为讽刺八股文而创作,它仅仅是相声演员自嘲的幽默而已。

历史

[编辑]

相声界历史上长期实行严格的师徒授受制度,很多传统相声段子仅师徒间口耳相传,许多信息在流传过程中消失,因此无法确切了解《文章会》的创作年代和作者,只能根据流传下来的表演文本进行考证。根据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相信《文章会》应当创作于晚清的的同治光绪年间。在这个相声段子中有大段的贯口(即大段连贯且富于节奏性的台词),涉及了唐宋八大家王羲之管仲乐毅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因此有人认为这段相声并非由生活在底层的相声演员所创作,而是出自饱读诸子的满族贵族子弟的创作,可能最初由一些贵族子弟在自娱自乐的全堂八角鼓中表演,后随着清朝灭亡,这些贵族子弟下海成为职业艺人后这段相声才流传到相声界的。最初,文章会与另一传统相声名段《大保镖》为同一段作品,文章会是这个作品的垫话,即相声主体故事展开之前讲述的垫场小故事,后来为适应剧场演出的需要,《文章会》和《大保镖》被拆分为两个独立的相声段子。

故事脉络

[编辑]

在《文章会》的表演中,逗哏演员扮演一位不学无术,腹内草莽却不断吹嘘自己国学功底深厚的学生。逗哏演员吹嘘自己毕业于某著名大学,曾经接受过某名人的八股文考试,在数百位应试者中,只有他一人文笔佳,字体妙,受到了名人的赞赏,演员借名人之口,以贯口的形式夸耀自己的文章文笔堪比唐宋八大家、书法堪比王羲之,见地堪比孔明、乃至。捧哏演员则扮演一个将信将疑的听众,协助逗哏演员逐步将吹捧一步一步推向极至。随后,捧哏演员要求逗哏演员当众念出那篇文章,最终逗哏演员读出的却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鼓书小调,名人出的题目一般为春题,内容为民间小调《正月探妹》,捧哏演员回答的则是铁片大鼓王二姐思夫》。俗不可耐的民间小调与之前的吹捧形成强烈的对比,达到喜剧效果。

版本

[编辑]

作为一段传统相声,《文章会》在相声界流传了百余年,主要依靠的是师徒之间的口传心授,因此形成了很多演出版本,各个版本之间,故事脉络基本相同,而具体细节则根据时代不同而各具特色。

各个版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逗哏演员毕业的学校,对逗哏演员进行考试的名人,以及最后一个包袱的形式。

在目前已知最早的一个版本中,逗哏演员并非一个大学生,而是一名进京应试的举人,相声中出现的名人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军机大臣翁同龢,相声以翁同龢扇了逗哏演员一个耳光做结。

还有晚一些的版本中(例如苏文茂马志存的版本),逗哏演员毕业于北京大学,进行考试的名人是主导戊戌变法康有为和相声界的老艺人周蛤蟆(相声中身份为“北大校长”),相声同样以康有为扇了逗哏演员一个耳光做结。

在更晚些的版本(例如马志明谢天顺郭德纲张文顺的版本)中,逗哏演员毕业于扶轮中学,或仁和大学,隐喻逗哏演员实际是一个黄包车车夫,其中扶轮大学意指扶着车把拉着车轮,而仁和大学则出自老舍的小说《骆驼祥子》中祥子供职的仁和车场,进行考试的名人为北洋政府的国务院秘书长徐树铮,相声最终以徐树铮雇佣逗哏演员为政府“超等顾问”作结,其中“超等顾问(抄等雇问)”意指“抄起车把等着,有人雇就问”仍然是隐喻该人为黄包车夫。

还有版本(例如马三立张庆森的版本)隐喻逗哏演员为卖烤红薯的,其中铁路附小意指铁路附近的学校。底为雇佣逗哏的为“门外主考”,意指在考场门外又煮又烤,仍暗指逗哏演员为卖烤红薯的。

此外还有的版本以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为考试的主考人(例如李伯祥杜国芝的版本),但是无论何种版本,逗哏演员对自己进行吹捧的词句,以及最终抖响包袱的两段民间小调《正月探妹》和《王二姐思夫》却是基本固定的。

在较新的郭德纲于谦的版本中,逗哏演员自称是清华大学("葱花"大学)的书法家,但实际上是摊煎饼的,主考官则为金庸。 结尾是金庸告诉逗哏演员他有可能升任英国女王招聘的监国侯,其实就是“煎”饼“果”子伺“候”。

比较这些版本的差异,可以从中读出《文章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过程,并能够从中挖掘这段相声起源的一些信息。

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