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新即物主義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新即物主義(Neue Sachlichkeit,亦稱新客觀主義)是繪畫文學建築相關的風格,特別對於1920年代深具意義。這個名稱由1925年藝術評論家古斯塔夫·弗雷德禮西·哈特拉伯英语Gustav Friedrich Hartlaub受到在曼海姆舉辦的回顧展的而聯想命名。理解新即物主義,如同表現主義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等藝術理論的結合,且對社會寫實主義有著深遠的影響。

繪畫風格

[编辑]

新即物主義基本上分為三種潮流:

真實主義

[编辑]

古典主義

[编辑]

魔幻现实主義

[编辑]

藝術家

[编辑]

新即物主義於文學

[编辑]

1964年在台灣創立的「笠詩社」,在創作上奉行新即物主義。

出處:簡明台灣文學史(古繼堂主編)

新即物主義於建築

[编辑]

二零年代初期,新即物主義的建築與表現主義有著顯著的表現,與文學領域一樣具特色,尤其在包豪斯風格或包豪斯建築成名後之創作。許多如由布鲁诺·陶特密斯·凡·德罗設計的建築物或都市建築計畫,在二十世紀中葉前於魏森霍夫住宅展之作品,皆屬於新即物主義。從表現主義過渡到新即物主義,或所謂的現實主義,歸功於評論家阿道夫·貝禾(Adolf Behe),特別是1925年出版的《摩登機能建築》(Der moderne Zweckbau)一書,作重要的宣傳。新即物主義在德國隨著國家社會主義而來的政治文化下,包豪斯的關閉,與許多具代表性的人物前往美國避難後而結束。

新即物主義的形成,主要為一些知名藝術家,於德國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拋棄了所謂的青年風格,開始第一個所謂的新即物主義建築與工藝美術。其開端於1906年,在德雷斯顿的大型藝術工業產品展覽會上,以形式簡化方式呈獻藝術工業,形成獨特的風格。

以德國工業聯盟為基礎,1907年展覽與出版品皆以「即物主義」、「機能主義」及「現代機能風格」為命名,並與「工業設計」流行的公共議題做結合。新即物主義建築的結束,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表現主義的興起,及1914年科隆的德意志制造联盟展(Werkbundausstellung)準備時期的衝突;支持手工藝的年輕藝術家世代(如沃尔特·格罗皮乌斯與陶特)因不同的藝術目標而宣布與支持工業規格化的赫尔曼·穆特修斯(Hermann Muthesius)決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