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暴雪鹱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暴雪鹱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鸟纲 Aves
目: 鸌形目 Procellariiformes
科: 鸌科 Procellariidae
属: 暴雪鹱属 Fulmarus
种:
暴雪鹱 F. glacialis
二名法
Fulmarus glacialis

暴雪鹱(学名:Fulmarus glacialis[2],又名管鼻鸌[3],为鹱科暴雪鹱属鸟类[2]

是一種數量非常多的海鳥,主要分布於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副極地氣候地區。在南半球有一次確定的觀測記錄,曾在新西蘭南部發現過一隻鳥。[4] 暴雪鸌有兩種顏色型態:一種是淡色型,具有白色的頭和身體以及灰色的翅膀和尾巴;另一種是深色型,則是全身均為灰色。雖然外觀上與海鷗相似,但實際上暴雪鸌屬於海燕科,包括海燕

北方暴雪鸌及其姐妹物種南方暴雪鸌Fulmarus glacialoides) 是現存的暴雪鸌屬Fulmarus)的成員。暴雪鸌屬於鸌形目,它們都有一些特徵。首先,它們的鼻腔連接到上喙,稱為管鼻;然而,信天翁的鼻孔在喙的兩側,而暴雪鸌和其他鸌形目成員的鼻孔在上喙的頂部。鸌形目的喙也很獨特,分為七到九塊角質板。其中一塊構成上喙的鉤部分,稱為上頜鉤。它們會產生由蠟酯甘油三酯組成的胃油,存儲在前胃中。這種油可以從它們的嘴裡噴出來,從幼雛起就用於防禦掠食者,以及作為雛鳥和成鳥長途飛行時的能量來源。[5] 這種油會使掠食者的羽毛糾結,可能導致其死亡。[6] 最後,它們還有一個位於鼻腔上方的鹽腺,幫助去體內由於大量飲用海水而攝入的鹽分。這個腺體會從它們的鼻子排出高濃度的鹽溶液。[6]

暴雪鸌最早由卡爾·林奈於1761年描述,基於從北極圈斯匹次卑爾根獲得的一個標本。[7] 格陵蘭東北部的Mallemuk山以北方暴雪鸌(丹麥語Mallemuk)命名。

分類

[编辑]

北方暴雪鸌由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於1761年在其第二版書中正式描述。他將其與其他海燕一起歸入,並創造了二名法名稱。[8] 林奈主要基於德國博物學家弗里德里希·馬滕斯1675年在其斯匹次卑爾根航行記錄中描述和插圖的"Mallemucke"來進行描述。[9][10] 北方暴雪鸌現在被歸入由英國博物學家詹姆斯·斯蒂芬斯於1826年引入的屬中。[11][12] 這個屬名來自古諾斯語 Fúlmár,意思是"臭鷗",因為這些鳥會噴出臭味的油。特定名稱glacialis拉丁語,意為"冰冷的"。[13]

分佈

[编辑]

分布於北大西洋北太平洋[2]英國蘇格蘭聖基爾達島是暴雪鸌在歐洲最大的棲息地[3]。曾偶見於中国大陆東北沿海[2]。多生活於沿海峭壁的空穴中以及岩石性小岛[2]。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北极圈[2]

亚种

[编辑]

認可三個亞種[12]

描述

[编辑]
斯科默島上的暴雪鸌

北方暴雪鸌的翼展為102至112 cm(40—44英寸),[7] 長度為46 cm(18英寸)。[15][16][17] 體重範圍為450至1,000 g(16至35 oz)。[18]物種的顏色為灰白相間,具有淡黃色的粗壯喙和藍色的腿。[19] 但是,除了淡色型和深色(或"藍色")型態外,在太平洋還有一種中間型態。只有深色型態的下方有更多的深色邊緣,但它們的翅膀頂部都有淺色的內部初級飛羽。太平洋型態的尾巴比大西洋型態的顏色更深。[7][15][16][19][20][21][22]

像其他海燕一樣,它們的步行能力有限,但它們是強壯的飛行者,飛行時的翅膀動作很僵硬,與海鷗大不相同。它們看起來比海鷗脖子粗壯,喙短而粗。[19] 它們的壽命很長,壽命達31年並不少見。[23]

種群和趨勢[24]
地點 繁殖種群 冬季種群 繁殖趨勢
法羅群島 600,000對 500,000–3,000,000個體 穩定
格陵蘭 120,000–200,000對 10,000–100,000個體 穩定
法國 1,300–1,350對 100–500個體 增加
德國 102對 增加
冰島 1,000,000–2,000,000對 1,000,000—5,000,000個體 減少
愛爾蘭 33,000對 增加
丹麥 2對 200–300個體 增加
挪威 7,000–8,000對 增加
斯瓦爾巴 500,000–1,000,000對 增加
俄羅斯歐洲 1,000–2,500對
英國 506,000對
加拿大俄羅斯亞洲)、和美國 2,600,000–4,200,000對
總計(成鳥個體) 15,000,000–30,000,000 增加

行為

[编辑]

覓食

[编辑]

這種暴雪鸌會以魷魚浮游生物水母腐肉以及廢物為食。[7][6][20][21] 當吃魚時,它們會潛入幾英尺深處捕獲獵物。[17]

繁殖

[编辑]
暴雪鸌的蛋
在愛爾蘭梅奧郡(County Mayo)築巢的暴雪鸌
飛行中的暴雪鸌, Kongsfjord, Ny Alesund, Svalbard

北方暴雪鸌在6至12歲之間開始繁殖。它們是一夫一妻制,形成長期的配偶關係。每年都會回到同一個巢址。[6] 繁殖季節從5月開始;[7] 但是,雌鳥有儲存精子的腺體,允許交配和產卵之間間隔數周。[6] 在繁殖季節,成年暴雪鸌通常保持在距離繁殖地500公里內,而不是在尋找食物時旅行數千公里。[25] 它們的巢是一個位於草地上的簡陋巢穴或地上植被整理出的碟狀物,內襯較軟的材料。這些鳥會在大型鳥類聚落築巢。[7][6][17][20][21] 近來,它們開始在屋頂和建築物上築巢。[7] 雌雄都會參與築巢過程。[6] 一顆白色的鳥蛋,74 mm × 51 mm(2.9英寸 × 2.0英寸),[6] 由雙方孵化50至54天。晚熟雛鳥會被餵養2週,[26] 70至75天後完全換羽。同樣的,雌雄雙方都參與。[7][6] 在這期間,親鳥是夜行性的,即使在光線充足的夜晚也不會活動。[6]

社會行為

[编辑]

這種暴雪鸌的求愛儀式是雌鳥在一個岩架上休息,雄鳥落下來時嘴巴張開,頭向後仰。他開始左右和上下搖頭,同時叫喚。[6]

在覓食時,它們會發出咕嚕聲和咯咯聲,在繁殖季節則會發出喉音。[20][21]

保護

[编辑]

北方暴雪鸌估計有15,000,000至30,000,000成熟個體,佔據了28,400,000 km2(11,000,000 sq mi)的分佈範圍,其北美的種群數量正在上升,因此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無危物種。[1] 上個世紀,由於商業捕撈漁業提供的魚內臟可供食用,這些物種的分佈範圍大大擴大,但數量可能會因為這一食物來源減少和氣候變化而縮減。[7]不列顛群島,種群的增加尤為顯著。[20]

人為影響

[编辑]

北方暴雪鸌的胃內容物是海洋垃圾在海洋環境中一個顯著指標,因為它們的數量多且分佈廣泛。[27] 2008年至2013年對143只北方暴雪鸌的研究發現,89.5%的鳥胃中含有微塑膠。計算出的平均數為每隻鳥19.5塊塑膠和0.461克。[28] 這比過去對北方暴雪鸌的研究高得多,可能意味著海洋生態系統和海岸線中的塑膠垃圾增加。然而,仍需更多研究來證實這一結論。來自荷蘭的長期數據顯示,自1980年代以來,暴雪鸌胃中的消費性塑膠增加,工業塑膠減少。[27] 塑膠攝入增加可能是通過生物放大作用發生的:它們的食物包括像浮游生物這樣的無脊椎動物,這些動物顯示出進入海洋的微塑膠增加。深入海洋生物的食物鏈,可以明顯看出,暴雪鸌可能通過營養轉移和生物放大間接受到影響,類似地,它們的捕食者也可能因攝入塑膠污染而受到影響。隨著淡水塑料垃圾污染的增加,海鳥胃中的微塑膠含量可能進一步上升。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BirdLife International. Fulmarus glacialis.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8, 2018: e.T22697866A132609419 [19 November 2021]. doi:10.2305/IUCN.UK.2018-2.RLTS.T22697866A132609419.en可免费查阅.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暴雪鹱.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3. ^ 3.0 3.1 Ruggeri, Amanda. 英國大海環繞的鬼城. BBC英伦网. 2016-11-17 [2018-10-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8) (中文). 
  4. ^ A new bird for New Zealand – northern fulmar. 14 March 2016 [2024-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25). 
  5. ^ Double 2003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Ehrlich, Dobkin & Wheye 1988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Maynard 2003
  8. ^ Linnaeus, Carl. Fauna svecica: sistens animalia sveciae regni: mammalia, aves, amphibia, pisces, insecta, vermes, distributa per classes & ordines, genera & species, cum differentiis specierum, synonymis auctorum, nominibus incolarum, locis natalium, descriptionibus insectorum 2nd. Stockholmiae: Sumtu & Literis Direct. Laurentii Salvii. 1761: 51 [2024-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7-27) (Latin). 
  9. ^ Martens, Friderich. Spitzbergische oder Groenlandische Reise Beschreibung gethan im Jahr 1671. Hamburg. 1675: 68, Plate N fig. C (German).  A translation of Martens' work was published in 1855 by the Hakluyt Society: Martens, Friderich. A Voyage into Spitzbergen and Greenland. White, Adam (编). A Collection of Documents on Spitzbergen and Greenland. Works Issued by the Hakluyt Society, Issue 18. London: Printed for the Hakluyt Society. 1855: 2–140 [75]. 
  10. ^ Mayr, Ernst; Cottrell, G. William (编).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1 2nd.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79: 62 [2024-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4). 
  11. ^ Stephens, James Francis. Shaw, George , 编. General Zoology, or Systematic Natural History. 13, Part 1. London: Kearsley et al. 1826: 236 [2024-07-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01). 
  12. ^ 12.0 12.1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Rasmussen, Pamela (编). Petrels, albatrosse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2.1.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July 2021 [30 Jan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2-17). 
  13.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166, 173. ISBN 978-1-4081-2501-4. 
  14.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暴雪鹱北方亚种.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2009-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15. ^ 15.0 15.1 Sibley 2000
  16. ^ 16.0 16.1 Floyd 2008
  17. ^ 17.0 17.1 17.2 Harrison & Greensmith 1993
  18. ^ Strøm 2011
  19. ^ 19.0 19.1 19.2 Peterson 1961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Bull & Farrand 1993
  21. ^ 21.0 21.1 21.2 21.3 Udvarty & Farrand 1994
  22. ^ Dunn & Alderfer 2006
  23.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4
  24. ^ 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9a
  25. ^ Baetscher, Diana S.; Beck, Jessie; Anderson, Eric C.; Ruegg, Kristen; Ramey, Andrew M.; Hatch, Scott; Nevins, Hannah; Fitzgerald, Shannon M.; Carlos Garza, John. Genetic assignment of fisheries bycatch reveals disproportionate mortality among Alaska Northern Fulmar breeding colonies. Evolutionary Applications. March 2022, 15 (3): 447–458. ISSN 1752-4571. PMC 8965376可免费查阅. PMID 35386403. doi:10.1111/eva.13357 (英语). 
  26. ^ Hauber, Mark E. The Book of Eggs: A Life-Size Guide to the Eggs of Six Hundred of the World's Bird Species.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 August 2014: 42 [2024-07-26]. ISBN 978-0-226-0578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2-24). 
  27. ^ 27.0 27.1 Franeker, J.A.; van Blaize, C.; Danielsen, J. Monitoring plastic ingestion by the northern fulmar Fulmarus glacialis in the North Se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1, 159 (10): 2609–2615. PMID 21737191. doi:10.1016/j.envpol.2011.06.008. 
  28. ^ Terepocki, Alicia K.; Brush, Alex T.; Kleine, Lydia U.; Shugart, Gary W.; Hodum, Peter. Size and dynamics of microplastic in gastrointestinal tracts of Northern Fulmars (Fulmarus glacialis) and Sooty Shearwaters (Ardenna grisea). 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 2017-03-15, 116 (1): 143–150. Bibcode:2017MarPB.116..143T. PMID 28063702. doi:10.1016/j.marpolbul.2016.12.064. 

來源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