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李亦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李亦園
出生1931年8月20日
 中華民國福建省晉江縣
逝世2017年4月18日(2017歲—04—18)(85歲)
 中華民國臺北市
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
死因急性肺炎[1]
居住地 臺灣
教育程度碩士、榮譽博士
母校哈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
國立臺灣大學人類系學士
奖项
列表
  • 行政院文化獎
    香港中文大學榮譽博士
    國立臺灣大學榮譽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榮譽文學博士
    格里菲斯大學榮譽博士
    巴黎第四大學榮譽博士
    中華民國二等景星勳章
    布拉格查理大學貢獻獎章
    海德堡大學大學獎章
科学生涯
研究领域人類學
机构
列表
  • 中央研究院人社組院士
    (1984年-2017年)
    國立清華大學人社院長
    (1984年-1990年)
    國立臺灣大學教授
    (1968年-1983年)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1955年-1998年)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1968年-1977年)
    國立清華大學教授(1984年-1999年)
    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1984年-1990年)
    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訪問教授(1980年9月-1981年7月)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執行長(1989年-2001年)
    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董事長(2001年-2010年)

李亦園(1931年8月20日—2017年4月18日)[2],出生於福建省晉江縣人類學家。他在1984年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並在同年參與籌創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擔任該院首任院長至1990年。[3]

生平

[编辑]

1931年8月20日,李亦園出生於福建省晉江縣

1948年,李亦園考入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兩年後又降轉入該校考古人類學系,受李濟、凌純聲、芮逸夫等人影響,關注本土異文化民族研究,尤其是「高山族」與「平埔族」,1953年畢業後,他留校擔任助教。[4][5]

1955 年,他協助老師凌純聲創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並於所內任職。1955年至1998年之間,他任職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歷任助理員、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等職位,並於1968年至1977年間擔任該所副所長、所長,又曾出任中央研究院總幹事、評議員、諮詢總會常務委員等院內職務。

1958年,他前往哈佛大學人類學系就讀,師承人類學者Clyde M. Kluckhohn、Cora Du Bois 等人。前者使他關注科際整合的議題,後者使他深入了解「文化與人格」(culture & personality)學派,影響他日後的研究內容。此外受到 Cora Du Bois 等老師的鼓勵,他研究主題轉為關注華僑、漢文化,同時也旁及宗教研究。[5][6]

1960年,他在該校獲頒人類學研究所碩士學位。原先他想修畢博士學位,然而當時正值臺海危機,其父患病、其妻生女、其師凌純聲急需李氏幫忙建設民族所,家中經濟更是困頓,內憂外患下,李氏完成碩士學位後便趕忙回臺,往後因眾多事務,再也未能返美修讀完博士學位。[5]

196080年代,他經常在報紙雜誌上以理性、淺白的字詞,藉著不同文化的對比評析社會文化現象,以期藉此提昇促進大眾對於相關議題之討論認知[7][8][9]

1968年至1983年,他在國立臺灣大學擔任合聘副教授、教授,後又被該校聘任為講座教授;其間,他教導出如莊英章徐正光黃應貴黃樹民陳中民[10]吳燕和許木柱余光弘臧振華胡台麗陳祥水等知名人文社會學科學者。[11][12]

1984年,他獲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當時,有報紙以標題「冷門學科狀元」報導此一新聞。同年(1984年),他參與籌創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以及社會人類學研究所,並自是年出任人社院院長直至1990年。[6]

1989年,他在「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會」成立後擔任第一屆執行長直至2001年,並在2001年至2010年間擔任該會董事長;其間,他透過經費補助獎勵長期致力於推動國際漢學研究。

2017年4月18日,他因急性肺炎病逝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13]

學術研究

[编辑]

研究領域

[编辑]

文化理論、家族組織比較宗教儀式象徵神話傳說等。

研究對象

[编辑]

臺灣南島民族海外華人臺灣漢人社會文化

著作

[编辑]

專書

[编辑]

1970《一個移殖的市鎮:馬來亞華人市鎮生活的調查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論文

[编辑]

1984〈近代中國家庭的變遷-一個人類學的探討〉。

1972〈從若干儀式行為看中國國民性的一面〉。

1993〈從民間文化看文化中國〉。

1995〈中國文化中小傳統的再認識〉。

2000〈和諧與超越的身體實踐:中國傳統氣與內在修練文化的個人觀察〉。

榮譽

[编辑]

中华民国勋章奖章

[编辑]

奖项

[编辑]

荣誉学位

[编辑]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陳宛茜. 中研院院士李亦園病逝 享壽86歲. 聯合新聞網. 2017-04-19 [2017-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0) (中文(臺灣)). 
  2. ^ 陳至中. 貢獻本土人類學 中研院士李亦園去世. 臺北市: 中央社. 2017年4月19日 [2017-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8) (中文(臺灣)). 
  3. ^ 中央研究院 Academia Sinica. www.facebook.com. [2017-04-23] (中文(简体)). 
  4. ^ 李亦園院士談人類學. 140.112.156.54.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3). 
  5. ^ 5.0 5.1 5.2 黃克武、李亦園、潘彥蓉. 李亦園先生訪問紀錄. 臺北: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5. ISBN 978-986-00-1573-7. 
  6. ^ 6.0 6.1 6.2 李亦園院士捐贈專著暨手稿展. 新竹市: 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 [2017-04-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臺灣)). 
  7. ^ 李亦園院士紀念專頁. 臺北市. [2017-04-21] (中文(臺灣)). 
  8. ^ 8.0 8.1 胡衍南. 人文薪傳: 當代知識推手群像.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2005-01-01 [2017-04-23]. ISBN 978957445096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12) (中文(臺灣)). 
  9. ^ 徐杰舜、李亦园. 人类学要关心人类的未来. posts.careerengine.us.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4) (中文). 
  10. ^ 陳中民. 我的老師李亦園院士= 一位辛勤的文化人類學界園丁 (PDF).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7-04-23].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04-23). 
  11. ^ 中央研究院 院士基本資料. 臺北市: 中央研究院. [2017-04-19] (中文(臺灣)). 
  12. ^ 輝煌廣播網. www.hh101.com.tw.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6). 
  13. ^ 最新消息列表 - 最新消息 - 中研院民族所. archive.is. 2017-04-23 [2017-04-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3). 
  14. ^ 總統令(華總二荣字第8910021060號). 總統府公報 (總統府). 2000-05-05, 第6338號: 5页 [2021-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09). 
  15. ^ 總統贈頒給文藝界傑出人士. 中华民国总统府. 2000-05-03 [2021-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10). 

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