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步兵夥友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馬其頓方陣示意圖,步兵夥友通常組成這種陣形,並拿著比傳統希臘長槍還長的薩里沙長矛。

步兵夥友古希臘語:πεζέταιροι ; pezhētairoi),或譯步行夥友。在字義上由希臘文中「步兵」(pezos)和「夥友」(hetairos)兩詞所組成。步兵夥友是馬其頓軍隊中的重裝步兵,原是馬其頓王國的國王步兵衛隊,後來在亞歷山大大帝時演變成馬其頓方陣重裝步兵,是馬其頓軍的主幹,此名稱持續在繼業者國家出現。

在亞歷山大大帝時,幾乎所有馬其頓方陣都是步兵夥友,步兵夥友因為手持長矛可以抵擋馬背上的敵人衝鋒,也可以在兵器的長度優勢上對抗其他步兵,因此可以有效對抗敵人的騎兵和步兵。

歷史

[编辑]

在馬其頓王國早期,步兵夥友是王國的精銳步兵團,據古代記載這支部隊由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所創建[1],這位國王或許是亞歷山大一世、更可能是亞歷山大二世。在一些古代文獻的殘篇中,說步兵夥友來選自馬其頓全境,並且選拔體格高壯之人,作為國王禁衛軍團[2],這顯示這時步兵夥友作用等同亞歷山大時期的持盾衛隊一樣,是國王禁衛步兵,作戰方式應與南方希臘城邦希臘重裝步兵無異。在腓力二世繼位後初期,腓力率領約10,000人的軍隊對抗入侵的伊利里亞人,在這場戰役中提到的步兵精銳很可能是步兵夥友,並且主導了戰役勝利。

隨著腓力二世軍事改革,馬其頓方陣作戰方式引進軍中,並且成為軍隊主幹。很可能是這個時期腓力把禁衛軍團名字改成持盾衛隊,步兵夥友這個稱號給馬其頓方陣步兵,如果是這樣,那新式步兵夥友有在前338年擊敗希臘聯軍的喀羅尼亞戰役出場。另外,也有一種可能是亞歷山大大帝在東征前才更改名字,把原先禁衛軍的名字來榮譽馬其頓步兵,使馬其頓方陣步兵擁有「夥友」的殊榮。無論如何,當亞歷山大渡過海峽來到小亞細亞時,持盾衛隊是禁衛軍團,而步兵夥友是馬其頓重裝步兵。

亞歷山大大帝一開始的大軍中有12,000名馬其頓步兵,扣除3,000名持盾衛隊,那剩下9,000名應是步兵夥友[3]。步兵夥友參與亞歷山大各大小戰役,擊敗各式部隊,征途從小亞細亞、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伊朗高原、甚至遠達印度。

在希臘化時代,馬其頓安提柯王朝的重裝方陣則稱為銅盾兵白盾兵

裝備和戰術

[编辑]

在腓力二世軍事改革後,步兵夥友的主要武器是薩里沙長矛,這是一種相當長的長矛,由韌且彈性的山茱萸木所製造,遠比古典希臘重裝步兵多律長槍還長很多。也因為使用這種長矛的緣故,它可以讓前五排士兵的槍頭超過方陣前緣,可以遠遠的就刺到敵兵,也讓馬其頓方陣有著更多的槍頭來攻擊,這些優勢幾乎使他們在方陣正面上銳不可當。

因為薩里沙長矛又長又重,需要兩隻手來使用,因此古代文獻記載馬其頓方陣步兵的盾牌使用較略小約60多公分的輕盾(pelta)[4]。,其輕盾持在步兵左手前臂上,盾牌還用一條帶子懸掛在脖子上,使左手可以騰出來幫助持槍[5]。另外,薩里沙因為太長,以至於單兵作戰時不利揮舞,它必須組成方陣才有威力。然而,在一些場合如攻堅戰、追擊戰、或在巴克特里亞和粟特的掃蕩戰,不適合使用薩里沙,他們可能裝備傳統的長槍,或是標槍,來因應戰鬥需要[4]。文獻中沒有特別說明他們穿哪種鎧甲,很可能穿著亞麻胸甲[6]。 雖然腓力改革使馬其頓方陣攻擊能力加強,但因受亞歷山大大帝戰術的影響,傳統認知上步兵夥友在戰術上的角色偏向防禦性,他們被認為是堅固的戰線,主要是釘住敵人、限制敵人行動,並用方陣如刺蝟般的長矛來挫措敵人士氣,這時再配合重裝騎兵,向敵人特定部份或暴露的側翼而作決定性打擊,這就是所謂的亞歷山大錘砧戰術,如前331年高加米拉戰役。但不可否認步兵夥友在一些戰役中亦擔當攻擊任務。

然而馬其頓方陣的缺點如優點般一樣明顯,它的地形適應差,變換陣形慢、脆弱的側翼都可能帶來致命,儘管步兵夥友在裝備上比希臘化時期的馬其頓方陣來得輕,訓練也較扎實,也常在一些不利地形組合馬其頓方陣,但在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這一缺點有時仍暴露出來。

組織

[编辑]

前324年亞歷山大東征時,步兵夥友共有六個旅(taxeis),每旅人數可能為1,500人,該旅的士兵都來自馬其頓某一地區。從古代文獻的記載,這些旅的名字有時根據地區來源稱呼,有時以指揮官來稱呼。馬其頓奧勒提斯(Orestis)和林塞斯蒂斯(Lyncestis)地區的人口可能不夠多,因此合併為一旅。在亞歷山大進入印度前,隨著先前從馬其頓本土增援,在前327年出現了第七個步兵夥友旅。

  • 前333年伊蘇斯戰役時,從右翼到左翼分別為:科那斯旅、佩爾狄卡斯旅、克拉特魯斯旅、墨勒阿革洛斯旅、接替腓力的托勒密旅、阿敏塔斯旅[8]
  • 前331年高加米拉戰役時,從右翼到左翼分別為:科那斯旅、佩爾狄卡斯旅、墨勒阿革洛斯旅、接替托勒密的波利伯孔旅、阿敏塔斯旅(代理指揮官西米亞斯)、克拉特魯斯旅[9]
  • 前326年希達斯皮斯河戰役時,主戰列只有五個旅 從右翼到左翼分別為:新建的克利圖斯旅、墨勒阿革洛斯旅、接替阿敏塔斯的阿塔羅斯旅、克拉特魯斯旅(代理指揮官高爾吉亞)。另外克拉特魯斯率領一部分軍隊守在河西岸,其中可能包含兩個旅,分別為波利伯孔旅、接替佩爾狄卡斯的阿爾塞塔斯[10]

星芒夥友

[编辑]

星芒夥友(Asthetairoi)是一支謎樣的部隊,它可能包含在步兵夥友之中,或可能是同等地位的部隊,或可能只是個榮譽銜。關於它的名稱意義也有很多爭論,有的學者認為它意味著「精銳夥友」、或「親密夥友」、 或是指上馬其頓的「城鎮夥友」。最新的解釋是它們的盾牌被冠上代表王家的八芒星而得此名。一些步兵夥友的旅(taxeis)會被冠上星芒夥友之名,可能這些部隊相比其他旅來得較精銳,或裝備來得較輕。甚至有學者認為星芒夥友是亞歷山大東征時期更換裝備的部隊,他們的裝備可能如古典希臘重裝步兵一般。從史料中可確認被冠上星芒夥友的方陣旅有阿敏塔斯旅、科那斯旅、佩爾狄卡斯旅、波利伯孔旅。

註腳

[编辑]
  1. ^ A Companion to Ancient Macedonia, p. 447.
  2. ^ A Companion to Ancient Macedonia, p. 450.
  3. ^ A Companion to Ancient Macedonia, p. 456.
  4. ^ 4.0 4.1 Head, Duncan p.106
  5. ^ Markle 326
  6. ^ Head, Duncan p.105
  7. ^ 阿里安, Alexander's Anabasis 1.14.2
  8. ^ 阿里安, Alexander's Anabasis 2.8.3–4.
  9. ^ 阿里安, Alexander's Anabasis 3.11.9–10.
  10. ^ Fuller, pp. 180–199.

來源

[编辑]
  • F.E. Adcock. The Greek and Macedonian Art of War. California: 1957.
  • J.F.C. Fuller. The Generalship of Alexander the Great. New Jersey: 1960.
  • D. Lonsdale. Alexander, Killer of Men. Alexander the Great and the Macedonian Art of War. London: 2004.
  • Head, Duncan (1982), "Armies of the Macedonian and Punic Wars 359-146 BC"
  • Joseph Roisman, Ian Worthington (eds.), A Companion to Ancient Macedonia, Blackwell Publishing Ltd,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