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區
此條目應避免有陳列雜項、瑣碎資料的部分。 (2010年1月3日) |
25°00′33″N 121°31′13″E / 25.00916°N 121.52035°E
永和區 Yonghe District | |
---|---|
市轄區 | |
坐标:25°00′27″N 121°30′59″E / 25.0075°N 121.5164°E | |
國家 | 中華民國 |
上級區劃 | 新北市 |
設立 | 1958年(設永和鎮,屬臺北縣) 1979年(改制為縣轄市永和市) 2010年(五都改制,改制為市轄區「永和區」,屬新北市) |
下級區劃 | 62里1,243鄰 |
政府 | |
• 區長 | 莊茂坤(永和區區長列表) |
面积 | |
• 总计 | 5.7138 平方公里(2.2061 平方英里) |
海拔 | 7 公尺(23 英尺) |
人口(2024年12月)(93,645[1][2]戶) | |
• 總計 | 213,742[1] [2]人 |
• 排名 | 臺灣的第25位/新北市的第7位 |
• 密度 | 37,408人/平方公里(96,886人/平方英里) |
时区 | 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
郵遞區號 | 234 |
戶政資料代碼 | 65000040 |
毗鄰 | 中和區;臺北市文山區、中正區、萬華區 |
網站 | http://www.yonghe.ntpc.gov.tw/ |
永和區位於臺灣新北市西南部[3],臺北盆地的東南部,其東、西與北等三面皆以新店溪與臺北市為界,南及西南兩面緊鄰中和區[4]:113。全境面積約為5.7138平方公里,人口約有21.4萬人[1],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約有3萬7千多人,是新北市面積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行政區,亦為臺灣人口密度最高且唯一每平方公里超過3萬人的鄉鎮市區[2]。
早期永和區因有新店溪水氾濫,在中和平原地帶為開發較為遲緩的地區[5]。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配合臺北市防空疏散計畫,永和成為安置中國移民的主要地區,之後尚有1955年大陳島撤退的居民、1960年代起因臺北都市化而北上就業的中南部城鄉移民與1976年來自韓國的華僑,使其成為一個擁有多元文化的典型移民城市[6]。
詞源
[编辑]戰後1946年起,今永和區所轄地區原隸屬中和鄉。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遷台後,大批大陸各省之中華民國國軍官兵及其眷屬,以其地近臺北市區,移住此區,1950年代起,中和鄉又被劃為疏散地區,前述原因致人口快速增加。1954年地方人士發起設鎮,但因秀朗、潭墘、店街等村民意尚未明朗加諸未有經費,至1957年8月22日方奉省政府核准,成立臺北縣中和鄉溪洲地區設鎮籌備委員會,正式推動獨立設鎮[7]。
1958年4月1日,永和鎮正式成立。原擬名為「中興鎮」,因易與當時臺灣省政府所在地的南投市中興新村相混淆,故另行命名。由於早年曾發生漳泉械鬥,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因而命名為「永和」,以祈求各族群和諧、團結、「永久和平」相處,共創地方繁榮[8]。永和之名另有異說,1965年出版的《永和鎮志》有一時任河南省立委段劍岷所作之序,取東晉永和9年(353年)名士會於蘭亭典故,解釋為「反共復國」之意[7]。
此外,中和鄉另有清治、日治時期已存在之永和地名(街庄、大字),即中原村(今中原里),今中和區之永和路即由此而來,但與本區並無關聯[9]。
歷史
[编辑]在台灣史前時期,台北盆地南部屬於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分支-雷朗族的活動範圍,其中有兩個部落居住於今永和地區。1641年,荷蘭人擊敗西班牙人進駐台灣北部後,其戶口冊表始見「Cournangh」、「chiron」之部落名稱,即分別為「龜崙蘭社」、「秀朗社」之譯音[10][11]。
1661年(明永曆15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後,開啟明鄭時代。當時台灣北部隸屬天興縣,漢族雖已開始進入台北盆地開墾,但主要位於興直、大加蚋一帶,並未踏入本區。
1683年8月(明永曆37年、清康熙22年),清軍擊敗明鄭。次年4月,台灣正式納入清朝版圖,台灣北部隸屬福建省台灣府諸羅縣。1709年(康熙36年),福建泉州人團體陳賴章墾號獲准開墾台北盆地,其中也包括秀朗一帶,為本地區漢人開墾之始。
1723年(雍正元年),由諸羅縣拆分出彰化縣與淡水廳,台灣北部改隸淡水廳。雍正年間,漳州人大舉遷台。由於位於台北盆地中央的大加蚋地區幾乎已被泉州人開墾殆盡,只得渡過新店溪,開墾溪南土地,包括今板橋、中和、永和及部分土城地區,當時稱為“枋橋十三庄”。1875年(光緒元年),設立臺北府,本地區改隸隸屬臺北府淡水縣擺接堡。
1895年(清光緒21年、日明治28年),清朝日本兩國發生甲午戰爭,清朝戰敗後,於馬關條約中將台灣割讓予日本。6月,日本佔領台北地區後,擺接堡隸屬臺北縣直轄枋橋出張所。今永和地區所轄地區,約略為擺接堡轄下的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3庄。
1897年6月,日本更改地方制度,廢除各支廳而改設轄區較小的「辦務署」,本地改隸台北縣新莊辦務署。1901年5月,新莊辦務署裁撤,本地改隸三角湧辨務署。1901年11月,廢縣、辦務署而改設廳、支廳,本地改隸臺北廳枋橋支廳。1909年10月,今中、永和地區改制制為枋寮區,其範圍即為日後之中和鄉。據1919年(大正8年)《臺北廳志》記載,枋寮區下轄漳和、中坑、四十張、外員山、永和(今中和區中原里)、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南勢角、員山仔等十庄,庄下又轄十九土名村落。其中龜崙蘭溪洲、潭墘、秀朗三庄部分位於今日永和區內。
1920年廢廳、區而改為州、郡、街庄,本地隸屬於臺北州海山郡中和庄。1937年(昭和12年),川端橋(今中正橋)建成[12],本地與台北之交通往來大為便利。
1945年太平洋戰爭後,初期仍循舊制。次年地方制度改制,廢州、郡、街庄而改為縣、區、鄉鎮,本地隸屬臺北縣海山區中和鄉,共有6村,人口僅有7,723人[12]。1950年8月廢區而由台北縣直轄。
1949年中共建政後,許多追隨中華民國政府遷台之軍民遷入本地,台北市區考慮防空疏散問題將本區劃為疏散地區,以致人口急速增加。1957年時已增為8村,人口共24,983人,於是分鄉設鎮之議遂起。1958年4月1日,本地自中和鄉拆出獨立成為「永和鎮」[註 1][13]:445,劃分為上溪里、頂溪里、店街里、網溪里、中溪里、潭漧里、秀朗里及下溪里等8個里(原為中和鄉的8個村)[14][13]:446。不過由於某些村莊對於要屬中和鄉還是永和鎮的意見一直無法統合,以致於中和與永和之邊界直至1960年10月才確定,由縣政府派員會同雙方鄉鎮長及民政課長,於沿鄉鎮分界處豎立水泥樑柱以為界碑,自此中、永和正式分治[15]。分治後的永和鎮面積共5.59平方公里,置8個里112鄰,人口38,727人[12]。之後境內里數歷經數次變更,1977年5月1日至改制為縣轄市前夕,全鎮劃分為46個里[13]:446、487、488。
1979年1月1日,因地方人口、建設及經濟快速發展,依「台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升格為縣轄市[13]:487。
2010年12月25日,因五都改制施行,原台北縣升格為直轄市,永和市同時改制為市轄區。
地理
[编辑]地形
[编辑]永和區位於台北盆地的中部偏南,西北至東側由新店溪環繞,與臺北市的萬華區、中正區、文山區隔溪相望,南則大致以瓦磘溝西段、中和路、安樂路、瓦磘溝東段、自立路2巷、秀朗路3段50巷向東延伸線與中和區相鄰。過去永和屬中和的一部分,由於並非地理因素而分治,故交界線的東段房舍緊密相連,中西段的瓦磘溝也只是一條小型排水溝,行政區分界並不明顯,常合稱為「雙和」地區。
永和區全區為新店溪的沖積平原,地勢以東南略高,向西北逐漸降低,其間並無任何山丘。其間地勢較低處在與中和區交界的潭墘一帶,為古新店溪河床地,後因泥沙汙積導致河流改道,但因地勢較鄰地為低而曾經積水成潭。
水文
[编辑]永和區的主要溪流為新店溪,其屬淡水河三大支流之一。新店溪的主流全長約84.6公里,流域面積約為916平方公里,集水區主要在烏來、石碇、坪林三區的雪山山脈之上,有景美溪、北勢溪、南勢溪等支流,尤以後兩者為主要,北勢溪與南勢溪於新店區龜山一帶匯合後始稱新店溪,依序流經永和區民本里等18個里,並在景美一帶匯入景美溪,續行至臺北市中興橋(即板橋區江子翠附近)前與大漢溪匯合納入淡水河[4]:146。
瓦磘溝又名潭墘溝,為新店溪支流南勢角溪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中和區尖山腳,其上游一小段及中、下游為永和區與中和區的界河,全長4公里[16]。早年下游仍可行小舟,現已被整治成為一條典型的大排水溝。
氣候
[编辑]永和區氣象站位於永平高中內,年平均降雨量為2,111毫米,平均溫度為攝氏22.7度。
人口
[编辑]年份 | 人口 | ±% |
---|---|---|
1961 | 44,144 | — |
1966 | 69,866 | +58.3% |
1971 | 97,877 | +40.1% |
1976 | 150,143 | +53.4% |
1981 | 213,787 | +42.4% |
1986 | 238,677 | +11.6% |
1991 | 247,473 | +3.7% |
1996 | 230,734 | −6.8% |
2001 | 229,383 | −0.6% |
2006 | 235,697 | +2.8% |
2011 | 232,386 | −1.4% |
2016 | 223,999 | −3.6% |
2021 | 214,967 | −4.0% |
來源:
|
根據新北市政府民政局及內政部戶政司統計,2024年底永和區戶數約9.4萬戶,人口計有213,742人,其中男性人數為100,719人,女性人數為113,023人,性別比約為89.11,是新北市人口性別比最低的行政區。區內人口最多與最少的里分別是保順里與忠義里,2024年底兩里人口分別為11,015人與727人[1]。
2021年5月,永和區老年人口佔全區總人口的比率達到20%,進入超高齡社會[1]。
族群結構方面,早期永和區的原住民有泰雅族與凱達格蘭族,據1717年出版的《諸羅縣志》記載,板橋、中和一帶曾為泰雅族人的活動範圍,至於凱達格蘭族則在雙和一帶有「雷里雷朗社」與「空仔社」等聚落(或稱「繡朗」、「秀朗社」)。舊移民多為清領時期,由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移民入墾的祖先及其後代,有別於鄰近的中和區是以漳州人為主的聚落。新移民的部分,主要分別有戰後時期隨著臺北地區的快速發展,由中南臺灣北漂謀生定居的青壯年人口,亦不乏新婚夫婦與新生兒,以及國民政府遷臺後,由中國大陸遷臺的外省人,其中包括不少大陳島撤退的難民,政府將之安置集中在當地的新生地一帶。
政治
[编辑]歷任首長
[编辑]- 永和鎮長
屆次 |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
1 | 楊仲佐 | 1958年4月1日-1958年8月20日 | 代理鎮長 |
2 | 林溪水 | 1958年8月21日-1965年8月20日 | |
3 | 孫火木 | 1965年8月21日-1973年3月31日 | |
4 | 陳新墻 | 1973年4月1日-1977年12月29日 | |
5 | 孫勝治 | 1977年12月30日-1978年12月31日 |
- 永和市長
屆次 |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
1 | 孫勝治 | 1979年1月1日-1982年2月28日 | |
2 | 1982年3月1日-1986年2月28日 | ||
3 | 林忠榮 | 1986年3月1日-1990年2月28日 | |
4 | 1990年3月1日-1994年2月28日 | ||
5 | 林德福 | 1994年3月1日-1998年2月28日 | |
6 | 1998年3月1日-2002年1月31日 | ||
蔡又嘉 | 2002年2月1日-2002年2月28日 | 代理市長 | |
7 | 洪一平 | 2002年3月1日-2006年2月28日 | |
8 | 2006年3月1日-2010年12月24日 | 民選末任 |
- 永和區長
任別 | 姓名 | 任期 | 備註 |
---|---|---|---|
1 | 江美桃 | 2010年12月25日-2011年2月16日 | 代理區長 |
江美桃 | 2011年2月17日-2012年2月9日 | ||
2 | 蔡麗娟 | 2012年2月10日-2013年2月9日 | 代理區長 |
蔡麗娟 | 2013年2月10日-2013年3月31日 | ||
3 | 吳興邦 | 2013年4月1日-2017年8月14日 | |
4 | 胡合鎔 | 2017年8月15日-2020年6月9日 | |
5 | 陳怡君 | 2020年6月10日-2023年1月31日 | |
6 | 莊茂坤 | 2023年1月31日-現任 |
區政組織
[编辑]永和區公所是新北市政府在永和區的派出機關,在中華民國政府架構中為市政府綜理區政的執行機關,上級業務監督機關為新北市政府。区长由市長任命,其任期為無任期保障。在區長、副區長及主任秘書之下,設有5課4室等9個內部單位[19]。經過2021年9月21日調整市議員選區後,永和區為新北市議會第七選區,在市議會的66席市議員中,永和區共選出3席區域市議員(不含平地原住民與山地原住民議員)[20]。
行政區
[编辑]現今永和區行政範圍的確立,來自於1958年,將原屬中和鄉的下溪村、中溪村、頂溪村、店街村、潭墘村、秀朗村、網溪村、上溪村等8個村獨立出來,升格為永和鎮,直隸於臺北縣[21]。1979年1月1日,永和鎮改制為「永和市」[22]。2010年12月25日,臺北縣改制為直轄市,永和市改組為市轄區「永和區」,隸屬新北市。
次分區 | 里名 | ||||||||||||
---|---|---|---|---|---|---|---|---|---|---|---|---|---|
秀朗區 | 秀朗里 | 秀林里 | 秀元里 | 秀得里 | 秀成里 | 智光里 | 民治里 | 民生里 | 民樂里 | 民富里 | 民本里 | 民權里 | 民族里 |
秀和里 | 永元里 | 河濱里 | 永貞里 | 永福里 | 得和里 | ||||||||
潭墘區 | 店街里 | 安和里 | 雙和里 | 水源里 | 協和里 | 永安里 | 永樂里 | 大新里 | 豫溪里 | 福和里 | 光明里 | 潭墘里 | 潭安里 |
溪洲區 | 頂溪里 | 新廍里 | 河堤里 | 網溪里 | 竹林里 | 福林里 | 上林里 | 桂林里 | 勵行里 | 正興里 | 永興里 | 中興里 | 復興里 |
光復里 | 上溪里 | 後溪里 | 信義里 | 仁愛里 | 文化里 | 永成里 | 前溪里 | 中溪里 | 保順里 | 保安里 | 和平里 | 保平里 | |
下溪里 | 忠義里 | 新生里 | 大同里 |
其他政府機關
[编辑]-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 台灣自來水股份有限公司北區工程處
經濟
[编辑]由於永和沒有工業區或工廠,產業結構僅為商業、服務業,加上1950年代因大量外省籍軍、公、教人員遷入,人口急速增加,逐漸發展為住商混合,並成為臺北都會區的一部分。幅員不大,發展趨於飽和,目前除新店溪河堤外的高灘地之外,幾無任何較具規模的用地,經濟及建設發展非常侷限,呈現明顯的停滯老化。
- 企業
- 欣欣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天然氣經營業者,經營區域計有台北市文山區、新北市中和區、永和區、新店區及深坑區等五個區域,總公司位於新北市永和區永和路一段。
都市規劃
[编辑]永和自中和分出前的1955年即擬定公告都市計畫。原本係根據英國埃比尼泽·霍华德所提出花園城市概念,仿效英國郊區花園城市,將英國都市近郊適應起伏地形的環狀規劃移植至永和區。這個構想中的花園城,原本擁有七個大型公園,公園佔九分之一面積,計畫人口3萬人,狹窄的道路則在公園綠地之間迂迴。
但因永和與快速發展的臺北市僅一橋之隔,戰後湧入了遠超出原先設計的人口,又因都市計畫沒有落實導致過度開發,公園預定地幾乎淪為未經合理管控的高密度住宅用地。最初設計的公園,僅一號公園一部分開發為今仁愛公園,另四號公園因在中永和分治時劃入中和而得以倖存之外,其餘綠地均被挪作學校、機關及住宅用地,形成人口密度過高,路狹人稠的擁擠狀況。
原規劃七座公園現況如下:
- 一號公園:仁愛公園、公一公園、永平高中、住宅用地
- 二號公園:福和國中、國軍秀朗福利站、福和公園(為一圓環)、住宅用地
- 三號公園:永和區公所等機關用地、住宅用地
- 四號公園:中和公園(今屬中和區,內設有國立臺灣圖書館。)
- 五號公園:秀朗國小、住宅用地
- 六號公園:住宅用地
- 七號公園:住宅用地[25]
文化資產與歷史建築
[编辑]文化資產
[编辑]- 永和南清社:林文敦,北管戲曲。
- 溪洲全華軒:曾捷盛,北管戲曲。
- 明虛實戲團:林添盛,掌中戲。
- 永和區立國樂團與采風樂坊:永和地區傳統國樂教育。
- 藝術街:位於博愛街。
- 世界宗教博物館:位中山路,世界第一個以“宗教”為主題的博物館。
歷史建築
[编辑]- 網溪別墅:市定古蹟,位於博愛街七號,中和八景之一[註 2],現為楊三郎美術館。
- 川端橋:中正橋舊名,連結永和與台北市;今日中正橋之主結構為1972年7月改建。
- 店仔街福德宮:主祀福德正神,三百多年歷史。
- 永和保福宮:創建於清道光2年(1822年),為一道教廟宇。主祀保生大帝。
教育
[编辑]高級中等學校
[编辑]國民中學
[编辑]- 新北市立永和國民中學:設有管樂團
- 新北市立永平高級中學(國中部)
- 新北市立福和國民中學:設有美術班與國樂團
國民小學
[编辑]- 新北市永和區秀朗國民小學:曾創下金氏紀錄「人數最多的小學」
- 新北市永和區永和國民小學:永和最老的國小 設有國樂團
- 新北市永和區頂溪國民小學
- 新北市永和區網溪國民小學
- 新北市永和區永平國民小學:設有美術班
- 新北市私立及人國民小學
- 新北市私立竹林國民小學
- 新北市私立育才國民小學
新北市立圖書館
[编辑]- 永和分館
- 永和民權分館
- 永和忠孝圖書閱覽室
- 永和保生分館
- 永和親子圖書閱覽室
社區大學
[编辑]醫療
[编辑]- 天主教永和耕莘醫院
- 永和區衛生所
- 永和復康醫院
交通
[编辑]由於新店溪的阻隔,古時候與臺北市的交通都是靠渡船來維繫,彼時較大的渡口是網溪渡,聯絡溪洲與臺北市,碼頭即現今之光復街底,道路兩旁遍植黃槴花,至花開時節香氣怡人。如今藉由中正橋、福和橋及永福橋等交通要道,中和區交界處幫助民眾往返臺北市與永和區兩地。
永和區與中和區雖然曾經屬於同一個行政區,但分治後道路各自命名,因此如同台灣其他相鄰的行政區,相同路名通常指不同的道路。但也有少數例外,例如兩地的中和路、中山路即為跨區共用門牌系統的道路,其中中山路之永和部分編為「一段」,中和部分編為「二段」。
比較特殊的是,中和區的永和路是通往位於華中橋西邊之中原里的一條小道,因中原里舊稱「永和庄」而得名。該道路形成已有數百年之久,與現今的永和區無關。[27]。
捷運
[编辑]公共自行車
[编辑]鐵路
[编辑]永和區境內沒有鐵路(縱貫線)經過,距離最近的鐵路車站即是萬華火車站(約15分鐘)車程以及台北火車站(約18分鐘)車程。
公路
[编辑]快速道路
[编辑]市道
[编辑]- 市道111號(中正橋/永和路/中和路)
區道
[编辑]市區街道
[编辑]- 永和路-貫穿永和的主要道路,略呈北北東-南南西走向。北經中正橋通往台北市,南接中和路聯絡中和區,中途經過樂華夜市,本路段捷運頂溪站周邊是永和最熱鬧的商圈所在;底下有台北捷運中和線通過,亦為市道111號。
- 中和路-連接永和區與中和區鬧區的道路,為中永和的邊界道路,東南側屬中和,西北側屬永和。其中東半段底下有台北捷運中和線通過,公路編號為市道111號。
- 中正路-位於永和東側;智光商職坐落於此。
- 中山路-永和新闢的道路,是通往中和最重要的道路,比漾廣場坐落於此。
- 福和路-經永福橋連接台北市公館地區的主要道路。
- 自由街-連接本區中和路與福和路。
- 竹林路-永和區公所坐落於此,並且和永貞路、文化路連結,環繞永和一圈。
- 林森路-經福和橋連接台北市公館地區的另一條主要道路。
- 成功路-秀朗地區主要道路,有匝道可以連接上福和橋。
- 環河路-永和沿著築堤開闢的道路,新北環快沿著本路開闢。
- 得和路-起自四號公園垂直交中正路.民族路.民權路.永元路.民生路.止於成功路其上有秀朗國小。
- 永貞路-西起仁愛公園,東至竹林路、福和路口,為永和最重要的東西向幹道。
- 安樂路-為永和區與中和區的邊界道路,東側為永和,西側為中和。該路從前係永和溪州地區通往中和南勢角地區的重要道路,自從中正路建成後,因道路彎曲狹窄,失去競爭性,已降為次要道路。
聯外橋梁
[编辑]- 中正橋-自永和路二段通往臺北市重慶南路三段;並與水源快速道路相接。
- 福和橋-自林森路、成功路一段(往台北機車引道設置處)通往臺北市基隆路四段;並與基隆路高架道路相接。
- 永福橋-自福和路通往臺北市思源路。橋側有自來水公司輸水用的拱形的水管橋為其特色。
客運
[编辑]捷運接駁公車
[编辑]聯營公車
[编辑]- 聯營5(中和保養廠-行天宮)
- 聯營207(內湖調度站-南勢角)
- 聯營208(中和-大直)
- 聯營208直達車(中和-大直)
- 聯營208區間車(中和-公館)
- 聯營214(中和-內湖)
- 聯營214直達車(中和-松山機場)
- 聯營227(三重-永和)
- 聯營254(大鵬新城-民生社區)
- 聯營254區間車(大鵬新城-捷運公館站)
- 聯營262(德霖學院-民生社區)
- 聯營262區間車(中和-民生社區)
- 聯營297(中和-中山市場)
- 聯營304重慶線(故宮-永和)
- 聯營304承德線(故宮-永和)
- 聯營311(中和-松山)
- 聯營311區間車(中和-捷運公館站)
- 聯營670(華夏科大-台北車站)
- 聯營672(大鵬新城-民生社區)
- 聯營672區間車(大鵬新城-捷運公館站)
- 聯營688(建國北路-中和成功路)
新北市區公車
[编辑]- 新北51(板橋-永和)
- 新北57(板橋-永和)
- 新北241(中和-博愛路)
- 新北242(中和-西門)
- 新北243(中和-西門)
- 新北248(錦繡-民生社區)
- 新北249(華夏科大-台北車站)
- 新北275(德霖學院-松山機場)
- 新北624(新店-西門)
- 新北624 (經綠野香坡)(新店-西門)
- 新北706(三峽-西門)
- 新北707(三峽-松山機場)
- 新北895(南勢角-捷運公館站)
- 新北897(及人中學-板橋)
快速公車
[编辑]- 950(中和-內湖科學園區)
新北市新巴士(免費社區巴士)
[编辑]- F521線(A線)(仁愛公園-永平路口)
- F522線(B線)(捷運頂溪站-耕莘醫院永和分院)
- F523線(C線)(永平國小-保順新生路口)
- F525線(D線)(新北市立圖書館永和民權分館-遠東愛買)
- F526線(E線)(民本里-民樂里)
國道客運
[编辑]休閒旅遊
[编辑]景點
[编辑]- 世界宗教博物館:位於永和區中山路與保生路口。
- 店仔街福德宮
- 樂華夜市:位於永和路一段與永平路、永貞路一帶,是台灣著名的觀光夜市之一,也是居民生活中心。
- 永和保福宮
- 永和豆漿:原指位於永和路二段中正橋頭的多家24小時營業的豆漿店,1970年代開始逐漸聞名全台後,台灣許多縣市都有名為永和豆漿的早點店。
- 永和南清宮
特色街道
[编辑]- 韓國街:位於中興街,沿線以許多韓國舶來品店家為主要特徵。
- 藝術街:位於博愛街,因楊三郎美術館之故,整理為人行步道,假日有時有藝文活動表演。
- 美工材料街:位於秀朗路, 因復興商工美工設計相關科系之故,開了頗為密集的店家。
- 家具街:位於中正路與中和區交界處(中和區宜安路以南、中正路2巷以北),與中和區安樂路共同組成許多平價的家具店。
- 民俗街:位於店仔街福德宮前廣場。
購物商場
[编辑]表演場地
[编辑]文學中的永和
[编辑]- 周夢蝶,詩選〈川端橋夜坐〉,1958年。
- 侯榕生,散文〈家在永和〉,收錄於《家在永和》1982年,純文學出版社。
- 徐鍾珮,散文〈發現川端橋〉1950年代,收錄於《我在台北及其他》1986年,純文學出版社。
- 舒國治,散文〈無中生有之鎮─永和〉,收錄於《作家的城市地圖》,2004年,木馬文化。
- 劉梓潔,散文《我在永和及其他》,收錄於《父後七日》,2010年,寶瓶文化。
注釋
[编辑]參考資料
[编辑]- 引用來源
- ^ 1.0 1.1 1.2 1.3 1.4 幸福人生-人口計算機. 新北市政府民政局. [2020-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15) (中文(臺灣)).
- ^ 2.0 2.1 2.2 內政部戶政司. 人口統計資料. 中華民國 內政部戶政司 全球資訊網. [2025-01-11] (中文(臺灣)).
- ^ 施添福 2013,第999頁.
- ^ 4.0 4.1 張蕙莉; 黃麗雲; 游維真 (编). 第二篇·地理篇. 《永和市志》.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市公所. 2005 (中文(臺灣)).
- ^ 施添福 2013,第1001頁.
- ^ 施添福 2013,第1001-1002頁.
- ^ 7.0 7.1 施添福 2013,第997頁.
- ^ 歷史沿革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永和區公所
- ^ 施添福等編纂. 第十九章·永和市.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臺北縣》.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3: 954 (中文(臺灣)).
- ^ 《Kaartje van Tamsuy en omleggende dorpen, zoo mede het eilandje Kelang》(《淡水與其附近村社暨雞籠島略圖》,又稱《大臺北古地圖》),1654年(荷蘭語)
- ^ 《第三章 新店溪與大漢溪流域:一九號至三十號地圖解讀》. [2008-10-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07).
- ^ 12.0 12.1 12.2 《台北縣地區綱要計畫-永和區建設發展計畫》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4-11-19.
- ^ 13.0 13.1 13.2 13.3 13.4 劉寧顏(總纂)、王世慶. 《重修臺灣省通志》. 卷七·政治志(建置沿革篇).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991-06-30.
- ^ 〈民國四十六年永和鎮人口資料〉,《永和市誌》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04-11-20.
- ^ 盛清沂,《重修中和鄉誌》
- ^ 細說永和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永和區公所
- ^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總編纂. 第三篇·住民篇. 《永和市志》.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市公所. 2005 (中文(臺灣)).
- ^ 各鄉鎮市區人口數. 內政部統計月報. 2020-02-10 [2020-04-30]. (原始内容 (XLS)存档于2020-05-01).
- ^ 區所介紹-組織架構. 新北市永和區公所.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09) (中文(臺灣)).
- ^ 選區議員-議員介紹. 新北市議會. [2021-09-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2-27) (中文(臺灣)).
- ^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 2005,第235-236頁.
- ^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 2005,第237頁.
- ^ 《第 12 任 總統(副總統)選舉 候選人得票概況》,選舉資料庫網站. [2008-10-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06).
- ^ 施添福 2013,第1004-1006頁.
- ^ 《昨日的明日花園城市─永和都市計畫之移植與形構》,廖盈琪,1998,台大城鄉所碩士論文
- ^ 翁聿煌.〈台北都會〉金甌永和分部熄燈 莊敬高職將進駐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6-08-05
- ^ 台灣堡圖,1904年
- 條目
- 書籍
- 盛清沂等編纂. 《永和鎮志》.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鎮公所. 1965 (中文(臺灣)).
- 盛清沂等編纂. 《重修永和鎮志》.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鎮公所. 1973 (中文(臺灣)).
- 吳學明等編纂. 《永和市志》.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市公所. 1986 (中文(臺灣)).
- 中華綜合發展研究院應用史學研究所. 《永和市志》. 臺北縣: 臺北縣永和市公所. 2005. ISBN 986-00-1148-6 (中文(臺灣)).
- 施添福等編纂. 第十九章·永和市. 《臺灣地名辭書·卷十六·臺北縣》. 南投市: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2013. ISBN 978-986-03-7769-9 (中文(臺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