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清代伊犁锡伯驻防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清代伊犁锡伯驻防指清代西迁至伊犁地区的锡伯八旗驻防。

背景

[编辑]

康熙38年(1699年),大清政府将锡伯人迁至盛京将军辖下,编入各地八旗驻防。除了驻防的军事任务以外,锡伯人也在辽河平原一带以耕种为主业,手工业为副业。[1]:95

西迁

[编辑]

乾隆27年(1762年),首任伊犁将军明瑞就任,次年其上书请求拓地屯田、增设卡伦。奏折中要求调拨锡伯人前往驻防。清廷决定自盛京将军辖下调拨锡伯人“精壮能牧”者一千名,最终选派士兵1000名,防御、骁骑校20名,携同眷属3275人。离开盛京时在册人数4295名,到达新疆后确认有额外随队的亲友405名(男247人、女158人),途中出生婴儿350人,到达伊犁时总共5050人。[1]:95,96

西迁时,锡伯人分两队出发,第一队在乾隆29年(1764年)四月初十出发,由盛京城镶黄旗协领阿穆呼郎带领,有防御、骁骑校各5员,兵499名,眷属1675人;第二队在四月十九出发,由熊岳城协领噶尔赛带领,有防御、骁骑校各5员,兵501名,眷属1600人。[1]:96

清廷限定西迁期限三年,而两队锡伯人途经漠北蒙古,于乾隆30年(1765年)七月二十、二十二日抵达伊犁绥定,经过了1年5个月。乾隆32年(1767年)初、锡伯人受伊犁将军明瑞之命,跨过冰封的伊犁河,驻扎于伊犁河南岸的察布查尔[1]:97,98

驻防

[编辑]

抵达伊犁后,锡伯营设立。最初编为6个牛录,后因人口增长,扩为8个牛录,并设立8个旗。左翼四旗为第一镶黄旗、第三正白旗、第五镶白旗、第七正蓝旗;右翼四旗为第二正黄旗、第四正红旗、第六镶红旗、第八镶蓝旗。每旗辖一个牛录。每牛录设佐领1员、骁骑校1员、空蓝翎2员、领催4名、披甲121名。该八旗设领队大臣1员,由满人担任,驻惠远城;总管、副总管各1员,驻锡伯营;佐领驻于各牛录。[1]:98

屯垦

[编辑]

锡伯营在驻扎地修渠引水,开荒耕田。8个牛录中有3个牛录在伊犁河支流绰霍尔河两岸,开垦田地一万亩。18世纪末、19世纪初,锡伯营在绰霍尔河之南开渠引水灌溉,该渠竣工于1808年,东西长100余公里,深一丈、宽一丈二尺,现名察布查尔布哈。该渠灌溉新地78,700余亩。[2]

参考来源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关伟. 锡伯族的西迁及其贡献. 人文学論集 (大阪府立大学人文学会). 2008, 26: 95–105. doi:10.24729/00004466. 
  2. ^ 锡伯族. 中国政府网. 2006-04-14 [2021-08-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