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潛園 (台灣)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潛園
拆除重建於新竹神社的原潛園爽吟閣
表記
漢字 潛園
白話字 Chiâm-hn̂g
台語羅馬字Tsiâm-hn̂g
別稱
漢字 內公館
白話字 Lāi-kong-koán
台語羅馬字Lāi-kong-kuán

潛園,是台湾一座已消失的園林,由清朝诗人林占梅所建,位於竹塹城西門內,曾被誉为台灣四大庭園之一。因日治時期開闢西大路、中山路,園林本身遭到拆毀,僅存建園者林占梅親書「潛園」的大門、八角井及幾棟老屋。

潛園大門於2012年遭地主拆除。新竹市長許明財因此地並未列為文化法定資產,聲明無法阻止開發,只能異地重建,然而「異地重建」的說法,至今仍舊尚未實現。

歷史

[编辑]
潛園建築構件(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館藏)

1849年,林占梅家族起建潛園。1864年完工,佔地2甲餘(約30畝),工程費18萬兩,位於今中山路與西大路西北角,即西門市場一帶。

1855年位於竹塹城北門外的北郭園建成後,民眾稱呼城內的潛園為「內公館」,城外的北郭園則為「外公館」。

1895年,征台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曾於爽吟閣進宿,後成為御遺跡地之一,受到台灣總督府的重視和保護。其後園中的浣霞池逐漸淤積縮小,遂開闢為通過竹塹城西門的中山路。

1919年(大正八年)2月,將具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御遺跡地地位的潛園爽吟閣拆除,移到新竹神社社域內重建。

1919年,新竹州依照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將位於西門的「潛園址」以及「淡水廳署址」、「新竹孔子廟」、「迎曦門」指定為新竹州史蹟,一同受到保存。

1939年,日治時期,因林占梅家族不支持日本殖民地政府,日本人以開路為藉口,於1939年拆除潛園大厝。只剩下潛園大門,與八角井等遺址。[1]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後,重建後的爽吟閣隨同新竹神社由警備總部新竹區分隊、新竹市團管部進駐,變成軍事機關。後來又變成大陸地區人民新竹處理中心,即現在的新竹靖廬的一部分,二樓亭閣全毀,一樓拱門甚至成為浴室。

1977年為止,潛園原址尚存有觀音亭、大門、古井、香石山房、部分碧棲堂以及少數住宅建築。1990年代,台灣史蹟專家李乾朗教授和陳榮村教授,曾經各別出版過潛園修建調查計畫,但是新竹市政府並未將此地指定為古蹟。

2012年6月27日,僅存的潛園大門門樓遭到地主無預警拆除,將改建成收費停車場。新竹市文化局發布聲明,指稱因文化局未將潛園列為文化法定資產,所以市政府無法保護,只能收集剩下建材,預備在異地重建[2]

2013年3月25日,新竹中華大學設計研究中心研究員向時任新竹市長許明財簡報「新竹竹塹潛園復建工程」內容,預計復建地點位於風城願景館旁並預定2014年6月底完工。[3][4]

復建爭議

[编辑]

原潛園爽吟閣復建案因選址過程未召開公聽會,引起文史工作者和附近民眾不滿。市府因應民意代表要求下,於2014年3月31日及4月24日在文化局召開公聽會。

第一回公聽會

[编辑]

會議中贊成民眾多從林氏家族對新竹之貢獻和付出的角度,強調此建築可以彰顯林氏忠肝義膽、保鄉衛民犧牲的大愛精神,主張在新竹公園復建。反對者亦表示認同林氏家族對新竹之貢獻,但對市府選址過程未有公開評選程序,且造成公園綠地減少和周邊景觀不協調表達質疑。

正反雙方之交集為認同重建,但地點選定部分歧見甚大。至於重建案的細部規劃和日後運營方式之討論,及此建築要如何達成林家後代期待,因時間關係未有細部討論。

第二回公聽會

[编辑]

支持與反對之市民針對地點選擇經過意見討論後,表達意見重點如下:

  • 支持者表示因已經過許多行政程序,此時間點若變更地點於法不合。
  • 反對者則從重建的目的意義、景觀適當性、選址過程、對市民說明的時間點、區域資源分配及現況公園過度擁擠且交通混亂等方面,說明為何不適合於新竹公園重建。[5]
  • 會中對於退回市議會進行討論已達部分共識。

另公聽會中對部分民眾提議將「風城願景館」拆除,意外引起爭執。最後市府文化局長林榮洲表示,因有正反意見,市府會尊重各方意見再多考量。

相關條目

[编辑]

註釋

[编辑]
  1. ^ 【公民寫手】「潛園」不再沈潛,因為消失. [2019-07-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23). 
  2. ^ 潛園門樓 怪手無預警拆除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4-11.
  3. ^ 新竹在地文化代表 竹塹「潛園」復建.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7). 
  4. ^ 竹塹潛園復建工程審議中. [2013-04-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5. ^ 公聽會民眾意見[永久失效連結]

相關網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