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犀噝蝰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犀噝蝰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爬行綱 Reptilia
目: 有鳞目 Squamata
亚目: 蛇亚目 Serpentes
科: 蝰科 Viperidae
属: 咝蝰属 Bitis
种:
犀噝蝰 B. nasicornis
二名法
Bitis nasicornis
Shaw, 1792
異名
  • Coluber Nasicornis - Shaw, 1792
  • Coluber Nasicornis - Shaw, 1802
  • Vipera nasicornis - Daudin, 1803
  • Clotho nasicornis - Gray, 1842
  • Arastes nasicornis - Hallowell, 1845
  • Cerastes nasicornis - Hallowell, 1847
  • Vipera Hexacera - Duméril, Bibron & Duméril, 1854
  • Echidna nasicornis - Hallowell, 1857
  • V[ipera]. (Echidna) nasicornis - Jan, 1863
  • Bitis nasicornis - Büttikofer, 1890
  • Bitis nasicornis - Boulenger, 1896[1]

犀噝蝰學名Bitis nasicornis)是蛇亞目蝰蛇科蝰亞科噝蝰屬下的一種毒蛇,主要分布於西非中非地區。[1]犀噝蝰最為人所知的是其鼻端上的尖長鱗角,形狀如犀牛角,因此得名。[2]目前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3]

特徵

[编辑]

犀噝蝰體型碩大胖壯,體長約達72至107公分[4][5]雌性犀噝蝰的身體一般較雄蛇為大。[6]犀噝蝰頭部扁平,呈三角形,與軀體相比顯得較小。[5]頸部狹細,鼻端有2至3片角狀的長鱗,雙眼細小並分布於頭部前方。[4]尖牙並不長大,甚少長逾1.5公分。[5]犀噝蝰的背鱗約有31至43排[5],鱗片尖突,甚為粗糙,當牠們與外物衝突時容易令對方受傷。[2]腹鱗約有117至140片[5],有單片肛鱗。[4]

地理分布

[编辑]

犀噝蝰主要分布於西非畿內亞加納地區,與及中非中非共和國蘇丹共和國喀麥隆加蓬剛果共和國剛果民主共和國安哥拉盧旺達烏干達肯雅。其標準產地為「非洲以內地區」。[1]

棲息及行為

[编辑]

犀噝蝰多棲息於樹林地區,甚少出沒於木林,其棲息地比加蓬噝蝰更受限制。[2]牠們屬於夜行性蛇類,日間時多躲藏於樹木底下、洞穴中或地上的枯木縫間。犀噝蝰的體紋讓牠們便於藏起蹤跡,能起保護作用。[5]另外,雖然犀噝蝰屬於陸行型蛇類,但牠們亦能攀爬樹木,最高紀錄者更曾攀上離地3之高。[2]犀噝蝰之所以擅長攀樹,是因為牠們擁有強而有力的捲纏尾,可以抓緊樹木枝幹。[5]有時候,牠們也會於淺灘地區出沒,因此亦被認為是威力超群的泳手。[2][5]

犀噝蝰行動緩慢,但能向前方或兩側發動快速的咬擊,而且並不會將身體緊縮以向對手發出咬擊前的預警。而且,要抓起犀噝蝰的尾巴也是一件危險的事,因為牠們的尾巴相當有力,足以令牠們撐起身體向對手作出噬咬。[5]相對於鼓腹噝蝰B. arietans)而言,犀噝蝰的性情比較鎮定;如果有人類接近犀噝蝰,牠們一般會假定對方看不到牠們的存在,而向對方發出嘶叫聲,以警告對方別再作進一步的接近。[5]根據一些說法,犀噝蝰是所有非洲蛇類中能發出最響亮嘶叫聲的蛇,其聲音幾乎類近於尖叫。[4]

攝食及繁殖

[编辑]

犀噝蝰是伏擊型獵者,平日不常四處移動,只會選擇一個理想的埋伏地,然後等待獵物自投羅網。[4]根據學者佛洛斯徹(Froesch, 1967)觀察,一條由人類所飼養的犀噝蝰甚少離開其作為居所的箱子,當牠感到飢餓時也不會輕離箱子,牠守候了三天,才等到一頭老鼠自己鑽進箱子中成為其食物。

犀噝蝰多捕食小型哺乳動物,若是居於濕地的犀噝蝰也會捕食蟾蜍類甚至魚類。根據犀噝蝰養育者所言,即使犀噝蝰面對一些已經被殺死的獵物時,牠們仍會向獵物使出咬擊,並保持咬緊一段時間,才會進行吞食。[5]

西非,雌性犀噝蝰每次能生產6至38條幼蛇,其生產期約為每年的三月四月。初生幼蛇體長已達18至25公分。[4]

毒性

[编辑]

由於犀噝蝰的分布地甚為稀疏,因此關於被犀噝蝰咬傷的事件亦較少被紀錄,故未有較為全面的相關數據。[2]犀噝蝰毒素在老鼠身上的靜脈注射LD50 為1.1 mg/kg,其毒性比鼓腹噝蝰及加蓬噝蝰稍弱。犀噝蝰最高毒素分泌量為200毫克[2]一項研究指出,犀噝蝰毒素的肌肉注射LD50值(8.6 mg/kg)是五種受測試蝰蛇(其他四種包括鼓腹噝蝰、加蓬噝蝰、山蝰與及毒蝰)中最高的。

目前只有許少人類被犀噝蝰毒素所害的紀錄,據目前資料可知,如果被犀噝蝰所咬,至少傷口會出現腫脹及壞疽。[2]在2003年,一位居於美國俄亥俄州代頓的男性,就曾飼養一條犀噝蝰而因被其咬傷中毒,最終導致死亡。[7]目前世界上至少有一種專門針對犀噝蝰蛇毒的血清[8]

備註

[编辑]
  1. ^ 1.0 1.1 1.2 McDiarmid RW, Campbell JA, Touré T. 1999. Snake Species of the World: A Taxonomic and Geographic Reference, vol. 1. Herpetologists' League. 511 pp. ISBN 1-893777-00-6 (series). ISBN 1-893777-01-4 (volume).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Spawls S, Branch B. 1995. The Dangerous Snakes of Africa. Ralph Curtis Books. Dubai: Oriental Press. 192 pp. ISBN 0-88359-029-8.
  3. ^ Bitis nasicornis. ITIS. 2006 [27 July, 2006]. 
  4. ^ 4.0 4.1 4.2 4.3 4.4 4.5 Spawls S, Howell K, Drewes R, Ashe J. 2004. A Field Guide To The Reptiles Of East Africa. London: A & C Black Publishers Ltd. 543 pp. ISBN 0-7136-6817-2.
  5. ^ 5.00 5.01 5.02 5.03 5.04 5.05 5.06 5.07 5.08 5.09 5.10 Mallow D, Ludwig D, Nilson G. 2003. True Vipers: Natural History and Toxinology of Old World Vipers. Krieger Publishing Company, Malabar, Florida. 359 pp. ISBN 0-89464-877-2.
  6. ^ Mehrtens JM. 1987. Living Snakes of the World in Color. New York: Sterling Publishers. 480 pp. ISBN 0-8069-6460-X.
  7. ^ Firefighter Dies After Bite From Pet Snake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6-04-01. at channelcincinnati.com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06-09-04.
  8. ^ Miami-Dade Fire Rescue Venom Response Uni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VenomousReptiles.or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