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異特龍超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異特龍類

異特龍超科
化石时期:中侏儸紀-晚白堊紀175.6–91 Ma
異特龍的頭顱骨,位於聖地牙哥自然歷史博物館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 蜥形纲 Sauropsida
总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亚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演化支 新獸腳類 Neotheropoda
演化支 鳥吻類 Averostra
演化支 坚尾龙类 Tetanurae
演化支 俄里翁龍類 Orionides
演化支 鳥獸腳類 Avetheropoda
下目: 肉食龍下目 Carnosauria
总科: 異特龍超科 Allosauroidea
Marsh,1878
模式種
脆弱异特龙
Allosaurus fragilis
Marsh,1877
演化支[1]

異特龍超科(Allosauroidea)又譯躍龍超科,是獸腳亞目恐龍的一個超科或是演化支,包含以下四科:中棘龍科鯊齒龍科新獵龍科、以及異特龍科。異特龍超科擁有長而狹窄的口鼻部、大型眼眶、手部擁有三個手指、以及頭部上的角狀物與隆起物。異特龍超科之中,最著名也最為大眾所知的物種為北美洲異特龍

分類系統

[编辑]

系統發生學

[编辑]

異特龍超科演化支最初是在1993年,由菲力·柯爾(Phil Currie)與趙喜進所提出。在1997年,保羅·賽里諾(Paul Sereno)將異特龍超科使用為一個未定義的基群演化支。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首次提出異特龍超科的基群定義:在新堅尾龍類之中,親緣關係接近於異特龍,而離新鳥亞綱較遠的所有物種。在2004年,湯瑪斯·霍爾茲(Thomas R. Holtz)與他的同事將異特龍超科定義為:包含脆弱異特龍Allosaurus fragilis)與董氏中華盜龍,與兩者的最近共同祖先,以及最近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菲力·柯爾(Phil Currie)與肯尼思·卡彭特(Kenneth Carpenter)在2000年的研究,以及凱文·帕迪恩(Kevin Padian)在2007年的研究,都採納這個節點演化支。但在柯爾與卡彭特的研究中,鯊齒龍科異特龍科中華盜龍科之間的關係未定,因此該研究不確定鯊齒龍科是否為異特龍超科。

以下演化樹是根據Benson、Carrano、Brusatte等人在2010年研究[2]。:

異特龍超科

中華盜龍科

異特龍

鯊齒龍類

鯊齒龍科

新獵龍科

以下演化樹來自於2012年的堅尾龍類研究,不包含:雜肋龍宣漢龍扭椎龍[1]

Orionides

斑龍超科

鳥獸腳類
虛骨龍類

盧雷亞樓龍

其他虛骨龍類

異特龍超科
中棘龍科

自貢永川龍

編號CV 00214標本

上游永川龍

中棘龍亞科

時代龍

中棘龍

和平中華盜龍

董氏中華盜龍

暹羅暴龍

異特龍類
異特龍科

異特龍

食蜥王龍

鯊齒龍類
新獵龍科

新獵龍

吉蘭泰龍

大盜龍類

南方獵龍

福井盜龍

氣腔龍

大盜龍

鯊齒龍科

始鯊齒龍

昆卡獵龍

高棘龍

假鯊齒龍

鯊齒龍亞科

鯊齒龍

魁紂龍

南方巨獸龍

馬普龍

編號CPT-1980標本

[编辑]

西班牙阿拉貢自治區發現的一顆獸腳類牙齒齒冠,被標名為編號CPT-1980標本,存放於當地博物館。這個牙齒發現於Villar del Arzobispo組地層,地質年代相當於晚侏儸紀提通階到早白堊紀貝里亞階

在2009年的一項研究,將編號CPT-1980標本、一顆發現於葡萄牙的異特龍超科牙齒互相比較,而這顆葡萄牙發現的牙齒長12.7公分。研究發現編號CPT-1980標本,估計完整身長約6到15公尺,是已知在西班牙發現的最大型獸腳類恐龍[3]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Carrano, M. T.; Benson, R. B. J.; Sampson, S. D. The phylogeny of Tetanurae (Dinosauria: Theropoda). 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 2012, 10 (2): 211–300. doi:10.1080/14772019.2011.630927. 
  2. ^ Benson, R.B.J.; Carrano, M.T; Brusatte, S.L. A new clade of archaic large-bodied predatory dinosaurs (Theropoda: Allosauroidea) that survived to the latest Mesozoic. Naturwissenschaften. 2010, 97 (1): 71–78. Bibcode:2010NW.....97...71B. PMID 19826771. doi:10.1007/s00114-009-0614-x. 
  3. ^ R. Royo-Torres, A. Cobos, L. Alcalá. "Diente de un gran dinosaurio terópodo (Allosauroidea) de la Formación Villar del Arzobispo (Titónico-Berriasiense) de Riodeva (España)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Estudios Geológicos 65(1) enero-junio 2009.
  • Currie, P. J., and X. Zhao. 1993. A new carnosaur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of Xinjiang,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Canadian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 30:2037-2081.
  • Holtz, T. R., Jr. and Osmólska H. 2004. Saurischia; pp. 21–24 in D. B. Weishampel, P. Dodson, and H. Osmólska (eds.), The Dinosauria (2nd e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Berkeley.
  • Sereno, P. C. 1997.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dinosaurs. Annual Review of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s 25:435-489.
  • Sereno, P. C. 1998. A rationale for phylogenetic definitions, with application to the higher-level taxonomy of Dinosauria.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Abhandlungen 210:4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