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白南准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白南準
出生(1932-07-20)1932年7月20日
日治朝鮮京城府(今首尔
逝世2006年1月29日(2006歲—01—29)(73歲)
 美国佛罗里达迈阿密
教育程度东京大学
慕尼黑大学
知名于影像艺术
行为艺术
装置艺术
运动激浪派
配偶久保田成子日语久保田成子1977年结婚)
奖项 大韩民国文化勳章(2007)
朝鲜語名稱
諺文
汉字
文观部式Baek Namjun
马-赖式Paek Namjun

白南準(韓語:백남준,Nam June Paik;1932年7月20日—2006年1月29日),韩裔美国艺术家。他运用多种不同媒介,并被认为是影像艺术的开创者。[1][2] 他也被认为是第一个用“电子高速公路”("electronic super highway")一词来描述电子通信的未来的人。[3]

生平

[编辑]

1932年白南準生于日治朝鲜京城府(现首尔),是家中五名子女中最小的一个。他的父亲(2012年被曝曾是一名亲日派,勾结当时占领朝鲜的日本政府)拥有一家大型纺织厂。他长大时,曾学习古典音乐钢琴弹奏。1949年因朝鲜战争随家人逃离朝鲜半岛,在香港读完高中后,1950年代到东京大学学习音乐史艺术史和哲学。1956年,白南準于东京大学毕业,获得美学学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研究了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同年赴联邦德国慕尼黑大学就读,跟随 格奧吉亞底斯英语Thrasybulos Georgiades学习音乐史。[4]在德国期间,他结识美国前卫艺术家约翰·凯奇,作曲家卡尔海因茨·施托克豪森觀念藝術莎朗.葛瑞斯英语Sharon Grace,以及乔治·马修纳斯英语George Maciunas约瑟夫·博伊斯沃尔夫·福斯特尔英语Wolf Vostell。他自1962年起是实验艺术运动激浪派的一员。[5][6]

作品

[编辑]
作品Pre-Bell-Man,慕尼黑 'Museum für Kommunikation' 博物馆前

在德期间,白南準开始参与激浪派,一种受新达达主义影响的艺术运动。激浪派艺术灵感来源于作曲家约翰·凯奇以及他在音乐中对日常声音和噪音的运用。 1963年,德国乌波塔(Wuppertal)的帕纳斯艺廊(Galerie Parnass)举办了他的首个个展,名为音乐-电子电视展览(EXPosition of music-ELectronic television)[7]。在展览中,他将电视机散落地布置在画廊各处,并用磁铁来扭曲电视机的影像。[8][9]

约翰·凯奇建议白南準研究东方音乐和东方宗教。1963-64年间,工程师 Hideo Uchida 和 Shuya Abe 向白南準演示了如何干涉彩色电视机里电子的流动,他们合作发明了 Abe-Paik 视频合成器(Abe-Paik video synthesizer),并成为白南準此后涉及电视机的作品中的一个关键元素。 [10]

1964年,白南准移居纽约,并开始与大提琴演奏家夏洛特·摩尔曼(Charlotte Moorman)合作以整合他的影像、音乐及行为艺术。[11] 白南准在接下来的数年中与摩尔曼合作了许多有名的作品和表演,著名的有「Opera Sextronique」(1967)、“电视大提琴(TV Cello)”(1971)、“为了活体雕塑的电视胸罩(TV Bra for living sculpture)”(1969)。在“电视大提琴”中,两人将电视机堆叠成一台大提琴的形状。当摩尔曼“演奏”由电视组成的“大提琴”时,电视上出现她和其他大提琴手演奏大提琴的图像。

1965年,白南准在购买了一台索尼TCV-2010。TCV-2010是世界上第一台消费级的录像设备。白南准用这台录像机拍摄电视广播节目,并在此过程中操纵、控制节目的质量以及录像磁带本身。 1967年,索尼发布了首台由便携式电源和手持摄像机组成的可携带录像设备 Portapak。Portapak 让白南准得以一边移动一边拍摄录像。[12][13][14]

1984年白南准创作了他极其著名的作品之一“早安,奥维尔先生(Good_Morning, Mr. Orwell)”。

1998年获得京都奖

1996年他罹患脑血栓,仍坚持创作,甚至在九一一事件后仍不断推出作品。[15]白南准的电视装置作品具有高度的雕塑性,著名的作品有《全球林》(1973)、《电视花园》(TV Garden)(1974)、《双向拱》(1985)等。[16]

参考资料

[编辑]
  1. ^ Noah Wardrip-Fruin and Nick Montfort, The New Media Reader, MIT Press, 2003, p227. ISBN 0-262-23227-8
  2. ^ Judkis, Maura. "Father of video art" Nam June Paik gets American Art Museum exhibit (Photos). The Washington Post. December 12, 2012 [202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9). 
  3. ^ Danzico, Matt; O'Brien, Jane. Visual artist Nam June Paik predicted internet age. BBC News online. 2012-12-17 [2012-12-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1). 
  4. ^ Nam June Paik 互联网档案馆存檔,存档日期2014-03-11. Solomon R. Guggenheim Museum, New York.
  5. ^ Christiane Paul, Digital Art, Thames & Hudson, London, pp. 14–15
  6. ^ Petra Stegmann. The lunatics are on the loose - EUROPEAN FLUXUS FESTIVALS 1962-1977, DOWN WITH ART!, Potsdam, 2012, ISBN 978-3-9815579-0-9.
  7. ^ Media Art Net | Paik, Nam June: Exposition of Music – Electronic Television. Media Art Net. 2017-03-22 [201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15). 
  8. ^ Suzanne Muchnic (January 31, 2006), Nam June Paik, 74; Free-Spirited Video Artist Broke Radical New Ground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Los Angeles Times.
  9. ^ Wulf Herzogenrath: Videokunst der 60er Jahre in Deutschland, Kunsthalle Bremen, 2006
  10. ^ It's All Baseball: Nam June Paik Starts Out. [202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9). 
  11. ^ http://www.veniceperformanceart.org/index.php?page=327&la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The Year Video Art Was Born. Guggenheim. 2010-07-15 [2017-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22). 
  13. ^ Nam June Paik Starts Making Video. [2021-02-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30). 
  14. ^ Christiane Paul, Digital Art, Thames & Hudson, London, p. 21
  15. ^ 李四达编著. 数字媒体艺术史. 北京市: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8. p264-268
  16. ^ 高千惠著. 百年世界美术图像. 武汉市: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2. p186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