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
大博弈的一部分

“大军残部”,由伊丽莎白·巴特勒绘于1879年,画中人为威廉·布萊登英语William Brydon,自喀布尔撤退的英军的唯一生还者。
日期1839年-1842年
地点
结果

阿富汗勝利

参战方
阿富汗酋长国

 大英帝国

杜蘭尼王朝
指挥官与领导者
多斯特·穆罕默德·汗
瓦茲爾·阿克巴爾·汗英语Akbar Khan
大英帝国 威廉·埃爾芬斯通英语William George Keith Elphinstone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威廉·海·麦克納滕英语William Hay Macnaghten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约翰·基恩英语John Keane, 1st Baron Keane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威洛比·戈登英语Willoughby Cotton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乔治·波洛克
不列颠东印度公司 約翰·謝爾頓英语John Shelton (British Army officer)
莎阿·舒賈·杜蘭尼英语Shah Shujah Durrani 
兵力
20,000名民兵
5,000名輕騎兵
50門火砲
10,000名英軍線列步兵
30,000名隨營百姓英语Camp follower
1,200名重騎兵
5,000名印度士兵
200門火砲
伤亡与损失
不详 4,700名英軍線列步兵陣亡[3]
12,000名隨營百姓英语Camp follower陣亡[3]
200-300名重騎兵陣亡
40門火砲被繳獲
未知受傷

第一次英国-阿富汗战争(简称第一次英阿战争,部分英國人稱為阿富汗大災難)是英國東印度公司阿富汗酋长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在1839年爆发,1842年结束。是次战争乃19世纪期间,在中亞大博弈期間首场大型武裝冲突。[4]

起因

[编辑]

1837年,英国人虽然已经牢固地控制了印度,但是,英国人开始担心俄国从开伯尔山口波伦山口入侵印度,扩张其帝国。英国派使节到喀布尔,希望和阿富汗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汗(Dost Mahommed Khan)结盟,以对抗俄国。当时,锡克帝国刚刚夺去了阿富汗重镇白沙瓦,多斯特·穆罕默德希望得到英国人支持,收复此城,但英国人却拒绝支持他。俄国随后亦派遣了使节到喀布尔,并表示支持多斯特·穆罕默德收复白沙瓦。印度总督乔治·伊登(后为奧克蘭伯爵)的顾问夸大了此事的影响。[4]1838年,俄国与阿富汗谈判破裂,波斯-俄国联军随即围攻阿富汗西部城市赫拉特。俄国为增长在亚洲的影响力,与波斯结盟,而后者与阿富汗一直有领土争议 - 赫拉特一直在波斯帝国的版图里面,直到1750年阿富汗夺去了赫拉特。奥克兰勋爵的计划是,首先为阿富汗人解围,然后扶植一个亲英的君主,代替多斯特·穆罕默德。英国人后来选定舒亚·沙阿·杜拉尼(Shuja Shah Durrani)为新一任国王。

为得到入侵阿富汗的理由,奥克兰勋爵在1838年10月发表了西姆拉宣言(Simla Manifesto),交代了英军入侵阿富汗的四个理由。宣言表明,为确保印度的安全,英国在印度西部要有一个可靠的盟友。英国入侵阿富汗,只是为了帮助舒亚·沙阿重夺皇位。英国不否认自己入侵阿富汗,但表明此举只是为了帮助阿富汗人建立合法政府,对抗外国干涉与国内乱党。[3]实际上,舒亚·沙阿的统治,完全靠英军镇压乱党维持,收买酋长的资金亦由英国提供,英国之所以入侵阿富汗,是为了在阿富汗建立一个亲英政权,对抗亲俄的波斯,削弱俄国的影响力,使印度免受俄国威胁。[5]

進攻

[编辑]
英军部队围攻加兹尼堡垒

1838年12月,一支21,000人的英军部队(包括英国人和印度人),在约翰·基恩爵士英语John Keane, 1st Baron Keane的指挥下,离开旁遮普。随行的是威廉·海·麦克納滕英语William Hay Macnaghten加尔各达布政司,他将是新一任英国驻阿富汗大使。1839年3月末,英军部队抵达奎達,穿过波伦山口,启程前往喀布尔。大军行经崎岖山地,穿越沙漠,翻越海拔达4,000米的山口,但进展仍然很快。1839年4月25日,英军已经抵达了坎大哈。同年7月22日,英军发动奇袭,夺取了固若金汤的、通往西北边境门户的加兹尼堡垒。

英军炸开了城门,随即开入城内。是次围城,英军200人伤亡,阿军500人阵亡,1,600人被俘,受伤人数不详。英军在加兹尼得到了大量补给,足够继续进军。

英军随后大胜由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带领的阿富汗军。多斯特·穆罕默德与他的追随者一起逃往中亚的布哈拉,途径巴米扬。1839年8月,在失去王位近30年后,舒亚·沙阿在喀布尔重登王位。

卡拉特

[编辑]

1839年11月13日,为报复骚扰行往波轮山口的英军车队的俾路支人,一支返回印度的孟买部队突袭了位于卡拉特的俾路支堡垒。

占领

[编辑]
阿克巴尔·汗
遇害上尉亞歷山大·伯恩斯英语Alexander Burnes

战后,英军大部分士兵都返回了印度,只留下8,000人驻守在阿富汗。但是,阿富汗叛乱不断,英国需要大量驻军阿富汗,才能维持舒亚·沙阿的统治。为了提升驻军士气,威廉·海·麦克納滕英语William Hay Macnaghten允许士兵家属随军驻守阿富汗。阿富汗人视之为永久驻军的表现,变得更加愤怒。多斯特·穆罕默德率军进攻英军获败,随后更投降被俘,被关押在印度。

同时,英军撤出了巴拉希萨尔堡,在喀布尔东北部重建了一个哨站。哨站选址不佳,四面环山,布满沼泽。令情况更恶劣的是,哨站驻军数量过多,超出负荷,防线又长达两公里,而且补给都储存在一个独立的堡垒,距离主要哨站300英里。[6]

1841年4月-10月间,不少心怀不满的阿富汗酋长投向了多斯特·穆罕默德之子,阿克巴尔·汗(Akbar Khan)。叛军活跃在北部城市巴米扬一带,由米尔·马斯迪·汗(Mir Masjidi Khan)等人领导。[7]1841年11月,英军军官亞歷山大·伯恩斯上尉英语Alexander Burnes(Captain Alexander Burnes)及其兄弟查爾斯·伯恩斯中尉( Lt. Charles Burnes)和另一名軍官喬治·布羅德富特少校英语George Broadfoot(Major George Broadfoot)在喀布尔遇害,凶手是当地暴民。英军却未因此而采取行动,助长了叛军气焰。同年11月9日,因为叛军夺取了位于喀布尔的、缺乏防御的、储存补给的堡垒,形势进一步恶化。接下来的一周里,英军指挥官试图与阿克巴尔·汗协商。麦克納滕表面上悬赏阿克巴尔·汗,暗地里却提议,让他当上阿富汗的維齊爾,条件是允许英军驻军。次月23日,麦克納滕与阿克巴尔·汗在英军一个哨站附近会面,但是,阿克巴尔·汗绑架了麦克納滕和同行的三个军官,更杀害了四人。麦克納滕的遗体被暴徒拖到喀布尔的街道上,拉到市集上展示。威廉·埃尔芬斯通英语William George Keith Elphinstone少將失去了对部分士兵的控制,权威也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覆灭

[编辑]
威廉·喬治·基思·埃爾芬斯通少將
威廉·海·麥克納滕

1842年1月1日,埃尔芬斯通与叛军达成了协议,叛军保证驻军及其家属能够安全撤出阿富汗。[8]五日后,英军开始撤退。队伍总人数为16,000人,当中有4,500个军人,12,000个平民。大部分士兵都是印度人,只有一个由英国人组成的团,第44步兵團英语44th (East Essex) Regiment of Foot

吉尔扎伊战士在队伍经过山口时发动了突袭。队伍在险恶的峡谷中行进了30英里(48公里),渡过喀布尔河,最终在甘大麦(Gandamak)遇袭。此后,队伍只剩下了40多人,失去了马匹,只能依靠双脚前进。地面冰冻,没有遮掩,粮食只能维持几个星期。队伍的武器只剩下几支火枪,几把军官用的手枪和几把剑。第44团全军覆没,只剩下苏特尔上尉(Cpt. Souter),费尔中士(Sgt. Fair)和七个士兵生还,全部被俘。[9]队伍唯一到达賈拉拉巴德的成员是威廉·布萊登英语William Brydon医生(Dr. William Brydon)。

报复

[编辑]

除了进攻自喀布尔撤退的英军,阿富汗军队还进攻了自阿富汗其他地区撤退的英军。在其他地区爆发的战斗,分别为賈拉拉巴德战役与第二次加兹尼战役。虽然英军失去了加兹尼,但在其他地区的驻军仍然坚守到1841年春,等待来自印度的援军解围。英军在賈拉拉巴德附近击败了阿克巴尔·汗,为重夺喀布尔,重建英国在阿富汗的霸权奠定了基础。

奧克蘭伯爵开始中风,其印度总督职务,由艾伦巴勒伯爵英语Edward Law, 1st Earl of Ellenborough(Lord Ellenborough)顶替。艾伦巴勒伯爵受到指示,要完结阿富汗战争。他命令部队在报复、解救战俘之后撤出喀布尔,返回印度。

1842年8月,威廉·诺特英语William Nott(William Nott)率军自坎大哈出发,沿途抢劫乡村,拆毁堡垒。同时,乔治·波洛克(George Pollock)率领另一支驻守于白沙瓦的、士气低落的军队,穿过开伯尔山口,抵达賈拉拉巴德,与羅伯特·塞勒英语Robert Sale(Robert Sales)会合。英军在賈拉拉巴德对阿富汗军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此后英军势如破竹,最终在1842年9月重夺喀布尔。入城后,英军解救了所有战俘,拆毁了市集,随后经开伯尔山口撤退。多斯特·穆罕默德获得释放,重登王位,最后在1863年6月9日去世。

影响

[编辑]

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沙俄一直向阿富汗稳步推进。1842年时,沙俄的边界仍在鹹海的另一侧,与阿富汗隔海对望。五年后,沙俄已在阿姆河设立哨站。1865年,沙俄正式吞并塔什干,三年后吞并了撒馬爾罕。1873年,沙俄与布哈拉埃米爾阿利姆·汗(Alim Khan)签订条约,剥夺了后者的实权。俄国基本上完全占据了阿姆河以北的土地。

1878年,英军再次入侵阿富汗,是为第二次英阿战争

巴特勒爵士夫人(Lady Butler)名作Remnants of an Army就是以第二次英阿战争为题。

1843年,英军幸存者之一随军牧师G·R·葛雷牧师(Rev. G.R. Gleig)出版了一部关于第一次英阿战争的回忆录。他写道:“这是一场没有明智计划就发动的战争,既盲动又怯懦,最终带来了灾难。无论是主导这场战争的政府,还是参与这场战争的部队,都没有得到多少荣誉。无论是政治抑或军事方面,都无人受益。撤出阿富汗的部队,与败军无异。”[10]

大众文化

[编辑]

第一次英阿战争在多部小说中出现过。乔治·麦当劳·弗雷泽的小说Flashman就出现了第一次英阿战争。布赖登的经历影响了福尔摩斯中的角色,华生的设定(但华生参与的是第二次英阿战争)。艾玛·德拉蒙德的小说Beyond all Frontiers'就是根据这场战争改编。

战斗荣誉

[编辑]

东印度公司所有渡过了波轮山口的部队都获得了“阿富汗1839年”的战斗荣誉,时间是1839年11月19日。1916年,宪报将阿富汗的拼写方式由“Afghanistan”改为“Affghanistan”。所有与这场战争有关的战斗荣誉,在印度独立后都被视为non-repugnant的战斗荣誉。下列单位获得了战斗荣誉:

  • 第4孟加拉非正规骑兵团 - 第1骑兵团
  • 第5马德拉斯步兵团
  • 浦那辅助骑兵团 - 浦那骑兵团
  • 孟买工兵及爆破兵团 - 孟买工兵团
  • 第31孟加拉步兵团
  • 第43孟加拉步兵团
  • 第19孟买步兵团
  • 第1孟买骑兵团 - 第13枪骑兵团(巴基斯坦)
  • 第2及第3孟加拉步兵团
  • 第2及第3孟加拉工兵及爆破兵团
  • 第16、第35、第37及第48孟加拉步兵团
  • 第42孟加拉步兵团

参见

[编辑]

进阶阅读

[编辑]
  • Fowler, Corinne, (2007) Chasing Tales: travel writing, journalism and the history of British ideas about Afghanistan, Rodopi: Amsterdam.
  • Greenwood, Joseph, (1844) Narrative of the late Victorious Campaign in Affghanistan, under General Pollock: With recollections of seven years' service in India. London: H. Colburn
  • Hopkirk, Peter, (1992) The Great Game, New York, NY: Kodansha America, ISBN 1-56836-022-3
  • Kaye, Sir John, (1860) History of the First Afghan War, London.
  • Macrory, Patrick, (2002) Retreat from Kabul: The Catastrophic British Defeat in Afghanistan, 1842. Guilford, CT: The Lyons Press. ISBN 978-1-59921-177-0
  • Macrory, Patrick, (1966) "The Fierce Pawns", J.B. Lippincott Company, Philadelphia
  • Perry, James M., (1996), Arrogant Armies: Great Military Disasters and the Generals Behind Them. New York:Wiley. ISBN 978-0-471-11976-0

外部链接

[编辑]

注脚

[编辑]
  1. ^ L.W. Adamec/J.A. Norris, ANGLO-AFGHAN WAR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Encycloædia Iranica, online ed., 2010
  2. ^ J.A. Norris, ANGLO-AFGHAN RELATIONS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in Encycloædia Iranica, online ed., 2010
  3. ^ 3.0 3.1 3.2 3.3 Baxter, Craig. The First Anglo-Afghan War. Federal Research Division, Library of Congress (编). Afghanistan : a country study. Baton Rouge, LA: Claitor’s Pub. Division. 2001 [23 September 2011]. ISBN 1-57980-744-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0).  |chapter=被忽略 (帮助)
  4. ^ 4.0 4.1 Keay, John. India: A History revised. New York, NY: Grove Press. 2010: 418–9. ISBN 978-0-8021-4558-1. 
  5. ^ David, Saul, Victoria's Wars, 2007, Penguin Books, p. 17.
  6. ^ David, Saul, Victoria's Wars, 2007, Penguin Books, p. 41.
  7. ^ Nur i Kohistan, Lahore, 1957, pp. 49 - 52.
  8. ^ Macrory, Patrick, Retreat From Kabul: The Catastrophic Defeat In Afghanistan, 1942, 2002, The Lyons Press, p. 203.
  9. ^ Blackburn, Terence R, The extermination of a British army: the retreat from Cabul, New Delhi: A.P.H. 2008, Publishing Corporation, p. 121.
  10. ^ Gleig, George R. Sale's Brigade In Afghanista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John Murray, 1879, p. 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