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号钢琴协奏曲 (勃拉姆斯)
鋼琴協奏曲 B♭ 大調 | |
---|---|
No. 2 | |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作品 | |
目錄號 | Op. 83 |
创作 | 1878–1881年 |
献给 | 愛德華·馬克森 |
演出 | 1881年11月9日 布達佩斯 : |
樂章 | 四樂章 |
B♭大調第2號鋼琴協奏曲,作品83,是约翰内斯·勃拉姆斯於1878年開始創作,1881年在維也納附近的普雷斯鮑姆完成,距離他的第一鋼琴協奏曲相隔達22年。這部作品獻給了他的老師:愛德華·馬克森。此曲被认为是勃拉姆斯最艰难钢琴曲目之一。
背景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
首演
[编辑]在1881年11月9號的布達佩斯,勃拉姆斯擔任鋼琴獨奏,與布達佩斯愛樂樂團第一次公開演出此曲,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 後來勃拉姆斯在歐洲許多城市都舉辦了這首樂曲的演出。[2]
出版
[编辑]此章节需要扩充。 |
分析
[编辑]配器
[编辑]作品使用的樂器編制如下[3]:
- 獨奏鋼琴
依照工具書《管弦樂作品手冊》指示,上述之配器可簡記為"2 2 2 2—4 2 0 0—tmp—str"[4]。
結構
[编辑]樂曲有四個樂章,與典型的三個樂章的古典和浪漫派時期的協奏曲不同:
額外的樂章使得這一個協奏曲比當時其他協奏曲都長得多,典型的演出會長達約50分鐘。 作品完成後,勃拉姆斯將樂譜給朋友外科醫生兼小提琴家西奧多· 比羅斯。勃拉姆斯曾將最早的兩首弦樂四重奏獻給他。作曲家當時將作品描述成“一些小鋼琴曲”。[1] 勃拉姆斯甚至將風暴般地詼諧曲描述成“小小的一縷詼諧曲”。[2]
- 第一樂章
作品由法國號開場,為第一樂章提過了大量的主題性的創作材料,樂譜如下:
第一樂章由奏鳴曲式變形成的協奏曲。第一主題由法國號獨奏吹奏出來,鋼琴做回應。在出現位置不尋常的華彩之前,木管樂器繼續介紹出一個小的音樂動機(可能是無意中從他的第二號小夜曲第一樂章開頭借用過來的)。在樂隊的呈示部,全樂團重複主題並引出更多的動機。在轉成F小調之前(由F大調的屬和弦轉入),鋼琴與樂隊融合在一起並發展這些主題於鋼琴的呈式部。之後,鋼琴演奏出一個有力的,具有難度的部分並引出下一個樂隊合奏。進入到發展部,如許多古典時期此類部分一樣,在大力發展主題的同時,由屬調回到主調。再現部的開始,在聽到不同的轉折部分之前,主題再次出現回到之前鋼琴呈示部的部分(這一次是在B♭大、小調上)。在小調部分,一個尾聲出現結束這一樂章。
在發展部重複出現的一個主題被音樂學家注意到與《共和國戰歌》和《噢,兄弟們》的風格相似,但勃拉姆斯不太可能知道其中的任何一首讚美詩。[5]
- 第二樂章
這首詼諧曲是奏鳴曲式,在D小調上,發展部插入了一個三重奏。[6] 與勃拉姆斯說明的“詼諧曲的一小縷”相反,這是一個洶湧的樂章。鋼琴與樂隊介紹了主題,並在一個安靜的部分介入之前加以發展;此后不久,钢琴和管弦乐队进入了该主题的风雨如磐的发展阶段,然后才进入中心樂段(D大调)。中心樂段輕快,由全樂隊進入,之後是又一次安靜的部分;鋼琴在後融合進樂隊效果中,並重複中心樂段主題。開頭部分再一次返回,但變化很大。
詼諧曲的主題與數十年前勃拉姆斯的D調小夜曲的詼諧曲極為相似。
- 第三樂章
在暴風雨般的第二樂章結束後,平和的慢板樂章以ABA加尾聲的結構呈現。由大提琴在B♭大調上演奏出優雅的獨奏(共16小節)。[6] 這在鋼琴協奏曲中廣泛運用大提琴獨奏是不同尋常的(這一想法可能來自克拉拉·舒曼的鋼琴協奏曲,其慢板樂章只譜寫了鋼琴與大提琴)。勃拉姆斯随后改写了大提琴的主题,并用赫曼·林格(Hermann Lingg)的歌词将其转变为一首歌,《我的沉睡越來越安靜(Immer leiser wird mein Schlummer)》(作品105,第2号)。在協奏曲中,大提琴在前三分鐘鋼琴進入之前演奏主題,然而,钢琴弹奏的较温和的旋律性乐句很快就变成了B♭小调的暴風雨般的主题。当风暴消退时,樂曲仍在小调中,钢琴弹奏出一个过渡動機走到F♯ 大調。在大提琴再次出現之前,鋼琴由這個錯誤的調性逐漸回到B♭大調。最後鋼琴與樂隊進行轉換,將主題結束在原始主調B♭大調上。鋼琴演奏出過度動機後,以大調快速進入中段,並最終建立最後的尾聲。
- 第四樂章
最後的樂章包括5個清晰明確的部分,分別介紹了5個不同的主題。
第一部分(1-64小節)展示了主題1和2。第一主題(也是最主要的)(1-8)由鋼琴先奏出,樂隊再重複。第二主題(16-20)同樣由鋼琴呈現,樂隊重複並加以擴展。最後似有發展的第一主題引出下一個部分。
第二部分(65-164)包括後面的三個主題。第三主題(65-73)由於獨特且大規模的小調設置,匈牙利的節奏,使其與之前有很大不同。第四主題(81-88)仍在小調上。第五主題(97-104)則在F大調上。這三個主題分別來回重複多次,使得這個部分像發展部。
第三部分(165-308)可看做第一部分的重現;在前兩個主題的基礎上,在201-205出現了引人注意的新元素,並在238-241重複。
第四部分(309-376)依此重複主題3,5和4。
最後部分,是尾聲,在第一主題基礎上建立,但甚至在398小節,勃拉姆斯展示了一個新元素,再次將主題在小進行曲之上改寫成三重節奏(一種早先他曾用來結束他的小提琴協奏曲手法),首先鋼琴演奏,樂隊呼應,這達成了在最終和弦之前鋼琴與樂隊的交換。
勃拉姆斯將迴旋曲式的奏鳴曲終樂章標註為優美的稍快板,儘管在鋼琴獨奏越來越壯麗的時候有所加快,但這從未形成一種具有威脅性的力量感。[7]
參考資料
[编辑]- 參照
- ^ 1.0 1.1 Allsen, J. Michael. Johannes Brahms – Piano Concerto No. 2. Galveston Symphony Orchestra. 2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4-11).
- ^ 2.0 2.1 Glesner, Elizabeth Schwarm. Johannes Brahms – Piano Concerto No.2, Op.83. 2000-10-10 [2015-04-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5-28).
-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flat major, Op. 83 (Johannes Brahms). LA Phil.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7) (英语).
- ^ Daniels, David. ORCHESTRAL MUSIC: A Handbook. 3rd ed. Lanham: Scarecrow Press, Inc. 1996: 78. ISBN 0-8108-3228-3.
- ^ Stauffer, John; Soskis, Benjamin. The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A Biography of the Song that Marches 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309 [2015-11-16]. ISBN 978-0-19-983743-4.
brahms piano concerto 2 battle hymn of the republic.
- ^ 6.0 6.1 Erickson, Melinda. Brahms Piano Concerto in B flat Major Op. 83. A Formal Analysis of Four Selected Piano Concertos of the Romantic Era (PDF) (MM论文). Texas Tech University: 79. August 1974 [2018-01-15].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6-12-20).
- ^ Piano Concerto No. 2 in B flat… | Details. AllMusic. [2020-05-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2-01) (美国英语).
參見
[编辑]外部連結
[编辑]- 勃拉姆斯第2号钢琴协奏曲:国际乐谱典藏计划上的乐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