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糊名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糊名,又称弥封暗考封彌,是科舉一種遮掩考生的名字以減少批卷者認出撰卷人的機會的做法。始見於武则天时期,将考生考卷上的名字籍贯等用纸糊上,以防止考生与撰卷人串通作弊。这种做法比较类似现在的密封卷

隋朝一代开科取士以后,科举考试成了读书人跨入仕途的唯一信道,事关荣华富贵,副产品(后遗症)科场作弊遂应运而生。 当时的考卷,均由考生写上自己的姓名、籍贯,自从有才低品劣的考生以钱开路、贿买打通关节,加上考官中的心术不正者笑纳之后,为以桃报李,考官阅卷时为考生改错为对,提高等次(分数),使之榜上有名之事件,就已屡见不鲜。

武则天年间,该现象已经日显猖獗,不少考官「不求学问,唯求财贿」,利用阅卷取士的机会,中饱私囊,大发横财,以致「选官冗冗,甚于羊群,饱学才高之士竟然百无一人」。

针对此种病国之忧,直臣李文成上书朝廷,奏报「科场贿赂纵横,赃污狼籍」,吁请严加制约,纠正弊端。 武则天看了奏章,深感科场作弊严重,若是不加遏止,势必动摇江山根基,危及统治地位。她本是个富于心计的女皇,经一阵思谋,计上心来,降旨一道,规定最高一级的考试——选拔进士的殿试,「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就是考生在试卷上写上姓名、籍贯后,用纸糊住。科举考试关防的糊名之法,从此诞生了。

对此,《国史旧闻》中有载:「武后以吏部选人,多不以实,乃命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等第判之,判之糊名,自此始也。」「自糊其名」后,考官不知道哪份试卷是「关系户」的,一时不好做手脚给予关照了。

參考文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