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德意志國防軍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納粹軍
德國國防軍
Wehrmacht
德國國防軍軍旗
存在時期1935年-1945年
國家或地區 德意志國
效忠於 帝國元首
部門 德國陸軍
 德國海軍
 德國空軍
黨衛軍實際上
功能 德意志國武装部隊
規模1,870萬人(总计人数)
475萬人(1941年6月22日)
829萬人(1943年11月)
駐軍/總部 德國措森
格言主與我們同在
"Gott mit uns"
參與戰役西班牙内战
佔領捷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
指挥官
象徵性指揮官 阿道夫·希特勒
著名指揮官赫尔曼·戈林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威廉·凯特尔
阿爾弗雷德·約德爾
埃里希·雷德尔
卡尔·邓尼茨
埃爾溫·隆美爾
標識
鐵十字直臂變體
二式佩章纳粹

德意志國防軍(德語:Wehrmacht,通稱納粹德軍[註 1])是1935年—1945年納粹德國的武裝部隊,軍種包括陸軍海軍空軍納粹黨黨衛隊黨衛軍部隊實際上亦隸屬國防軍指揮。

早期

[编辑]

威瑪时期

[编辑]

一次大战后德国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德意志帝國陸军也改名叫做和平軍德语Friedensheer(Friedensheer)。1919年3月国民议会通过了一项建立一支42萬人的叫做“临时国防军”的强大军队的決議。各協約國在5月公布了凡尔赛条约。6月,德国被迫签订该条约,並且该条约对德国军队的规模进行了严格限制:「德国只允许拥有10萬人的军队」。其中海军最多只能有15,000人,舰队最多只能有6艘战列舰、6艘巡洋舰、12艘驱逐舰。同时潜艇戰車重型火炮被禁止使用,連原有的空军也被取消。1921年3月23日新的德國国防军成立。 但在1922年簽署的拉巴洛條約中,明確德國可在蘇聯訓練戰車和空軍;德國的化學武器研究和製造同樣可在蘇聯進行。結果大約300名德國飛行員在利佩茨克战斗机飞行员学校接受了訓練;戰車在喀山喀马坦克学校訓練,而毒氣則在薩拉托夫希哈内被開發。

納粹執政

[编辑]

保罗·冯·兴登堡总统于1934年8月2日去世后,希特勒接管了魏玛共和国总统办公室,并因此成为了军队总司令。所有德国武装部队的军官与士兵都必须对希特勒个人宣誓效忠于元首,即希特勒的称号。到1935年德国公开藐视凡尔赛條约中列出的军事限制条款,而征兵制度也在1935年3月16日被重新恢復。

尽管常备军规模被条约限制在10萬人,但每年都会有与这个数字相同规模的一群新征召兵接受训练。 征兵制度引入了德意志国防军这个名字,所以不仅1935年3月16日可以被视为它的建立之日,整个德意志国防军的组织与权力机关都可以被视作纳粹的创造,而与它的统帅部的政治立场无关(然而他们全部向希特勒进行了同样的效忠宣誓)。国防军的标志是铁十字,其在一战后期,即从1918年3月及4月开始,就被用作空军与坦克标志的简化版本(被称为「Balkenkreuz」或「横梁十字」)。1935年10月15日德意志国防军的存在得到了纳粹德国官方的證實和承認。

二戰

[编辑]
納粹德國陸軍軍盔上的徽章(1942年)
德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旗(1935年至1938年)

陸軍

[编辑]

德国陆军进一步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战斗理念,将陆军(Heer)与空军 (Luftwaffe)的优势整合为联合武装部队。结合了如包围歼灭战的传统战争手段,德军在二战的第1年完成了许多如闪电般的速战速决,使得外国新闻工作者为他们所目睹之景象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名词「闪电战」。德国陆军加入战争时仅有小部分完成了机械化改造:整场战争中步兵维持着90%的徒步率,而炮兵基本是用马匹運送。机械化部队在战争开端收到了世界新闻界的大量关注,被认为是入侵波兰(1939年9月)、挪威与丹麦(1940年4月)、比利时、法国与低地国家(1940年5月)、南斯拉夫与希腊(1941年4月)和德蘇戰爭初期(1941 年6月)胜利的原因。

在希特勒和意大利于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港后向美国宣战后,德国与其他轴心国成员发现自己卷入了和几个主要工业大国的战争,而德国仍处在向战时经济的转型中。德国部队那时战线延伸过长、补给不足,战略上与人数上都处于劣势,加上亞洲盟國大日本帝國又不進攻蘇聯,在1941至1943年的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战役,北非的突尼斯战役以及库尔斯克会战等一系列决定性战役中均被击败。

德军奉行基于任务的指挥方式(而非基于命令的指挥方式),旨在给予指挥官以更大的自由来应对事件和利用机会。在公众舆论中,德军有时仍然被视为一支高科技军队。然而,尽管现代装备頻繁出现在宣传中,但卻常常只能以相对小的规模進行使用。这主要是因為德国直到1942到1943年才开始运行战时经济。在东线,只有40%到60%的军队是机械化,而且由于苏联糟糕的天气与交通状况,辎重列车经常依赖马拉拖车,由于同样的原因许多士兵靠步行或骑自行车行军(即所谓的自行车步兵英语bicycle infantry)。

一些历史学家如英国作家、前报纸编辑马克斯·哈斯廷斯认为“:以人比人,德军无疑是二战中最好的战斗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杂记阐述》一书中,安东尼·埃文斯写道:“德国士兵非常专业、训练有素、进攻凶悍且防守顽强。他们极富适应力,尤其在战争后期装备短缺的時候”。然而他们的正直被其战争罪行抹黑,尤其是在东线犯下的那些罪行。在1941年的莫斯科、北非与斯大林格勒战役前,德軍战线过长、战略上居于劣势,从1942到1943年起,則是在持续撤退。其他轴心国成员,尤其是匈牙利与罗马尼亚,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志愿軍團与德军一同战斗。

二战中效力于德国陆军的志愿兵包括了德裔人(没有出生在德国本土,但民族上属于德意志的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挪威人、瑞典人、芬兰人、捷克人、匈牙利人以及来自波罗的海诸国和巴尔干地区的人。俄国移民以及苏联的变节者组成俄国解放军。来自苏联的非俄国人组成了东方军团(Ostlegionen)。这些部队都受恩斯特·奥古斯特三世的指挥,佔约 5% 的德国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下属部队。

空军

[编辑]

由赫尔曼·戈林指挥的德国空军,是德国在战争初期的闪电战(波兰战役1940年法国战役和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中取胜的关键。德国空军的主要兵力集中在战斗机和战术轰炸机,例如梅塞施密特Bf-109战斗机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飞机与地面部队的配合十分紧密。数量巨大的战斗机可以保障空中优势,而空军轰炸机会集中攻击敌人的指挥联络系统,补给线,仓库和前线支援设施。這令他们迅速赢得了战无不胜的美譽。敌人和敌国人民對此深感恐惧。当德国空军飞机到来时,他们都迅速逃跑。这导致了敌后阵线的疑虑和混乱,空军与闪电装甲师的配合的战无不胜,这使得闪电战更加卓有成效。 但後來随着战争的继续进行,敌人的飞机产量越来越高,质量不斷提升。

地面作战的空军

[编辑]

空軍在蘇聯及諾曼底的前線的地面作戰中投放了不少部隊。在1940年,空降獵兵(傘兵部隊)佔領了比利時的重要據點埃本-埃美爾要塞,並參與了入侵挪威行動的空中運輸任務,空軍的大型空投任務直至空軍於克里特島戰役中遭受重大損失後才停止。如同精銳步兵一樣,德國第1空降獵兵兵團參與二戰中的多項戰鬥,其中包括慘烈的卡西諾戰役突尼西亞戰役以及東線的多場關鍵戰事。除此以外空軍也組建了一個空降裝甲部隊,第1空降裝甲師團,其主要參與西西里島戰役以及盟軍在入侵義大利中的登陸作戰雪崩行動

除了精銳的空降部隊以外,空軍也組建了野戰師團,這些師團都由空軍人員所組成。但由於缺乏足夠軍官以及不願承擔步兵的任務,士氣十分低落。在赫爾曼·戈林的指示下,他們的行動局限於較安定地區的防禦任務,以騰出部隊供前線作戰。空軍的防空部隊也動用了數以千計的少年軍人參戰。

海军

[编辑]

德意志國防軍海軍在二戰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為德國、英國和後來的蘇聯爭奪大西洋的運輸航線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大西洋海戰中,最初戰績十分突出的德國潛艇部隊,後來由於盟軍的技術創新諸如如聲納、雷達等以及密碼被破解導致最終戰敗。而在1935年以前因為國際條約的限制,德國海軍大型水面艦艇數量十分地少。袖珍戰列艦施佩伯爵將軍號以及舍爾將軍號只是在戰爭早期襲擊運輸船的任務中顯得十分重要。而在二战中德國海軍只下水过1艘航空母艦齊柏林伯爵號,但其并未参加过战斗。隨著俾斯麥號戰列艦在1941年沉没,加上德國海軍剩餘艦艇面臨盟軍的空中威脅,所有艦船被命令返回德國港口,形成存在舰队,同时在1940年佔領的挪威峽灣截獲從美國駛向蘇聯的貨船。在巴倫支海戰後,卡爾·鄧尼茨元帥被任命為海軍元帥,下令德國停止了所有大型艦船的建造,轉而傾向於大量建造U型潛艇

战区与战役

[编辑]

二次大戰期間,德意志國防軍是德意志帝國武裝部隊的指揮機構,並策劃了各項軍事行動。1941年以後德國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OKH)成為了德意志國防軍東線戰場事實上的高級指揮機構,指揮除武裝親衛隊外的所有部隊的戰鬥行動及戰術。而德國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則負責西線的軍事行動。

地中海戰役北非戰役在部分時間是和義大利皇家陸軍義大利皇家海軍聯合作戰,可被視為另一戰區。

德意志海軍在北大西洋及中大西洋的行動因應其行動範圍及遠離其他戰場亦被視為另一戰區。

东线战场

[编辑]
苏联,1941年10月

東線德意志國防軍的主要戰役包括:

不過希特勒要求國防軍要在其他戰場上作戰,有時更要同時於3個戰區作戰,造成資源被攤分得不足,1944年起這樣更令到要防禦德國本土已變得不可能。

西线战场

[编辑]
德国士兵行军穿过凯旋门
  • 假戰(“靜坐戰”)
  • 入侵丹麥及挪威的威瑟演習作戰
  • 西線最大的戰鬥即1940年的,包含荷蘭戰役法國戰役的黃色方案(Fall Gelb)。而這個以陸戰為主的行動結束後就演變成了兩個方面的戰鬥,一是由德國空軍發動不列顛戰役攻擊英國,另一就是由德國海軍針對對英國的物資輸送航線進行之戰略打擊。
  • 1944年諾曼底戰役後,盟軍登陸歐洲大陸,西線戰場遂再次燃起戰火。
  • 德國空軍分別在1939年的波蘭戰役及1940年的法國戰役中獲得勝利,但在隨後的不列顛戰役中遭遇失敗。而自1941年起至1943年末,德國空軍在對抗蘇聯空軍的漫長而血腥的空戰中影響了其對抗英國皇家空軍的行動。而自1944年夏季起,盟軍空軍部隊在全部3個歐洲戰場都佔據了優勢。在不列顛戰役中,德國空軍起初是循炸毀英軍機場及打摩擦戰的早期目標行動,但在戰役之中就陷入自身損失比皇家空軍還快的困境中。雖然發起戰爭時德軍處於優勢,但德國空軍不像英國般有能力將恢復率追上損失率。英軍空襲柏林後,希特勒命令轟炸英國城市作報復,這樣就令德國空軍的目標由英國皇家空軍轉為英國平民,令皇家空軍得以獲得喘息之機重建力量,更有效對抗德軍對英國領空的威脅。
  • 大西洋戰役中德國海軍於前期取得成功,更讓英國首相丘吉爾在戰後表示,在整個二戰期間唯一能讓他感到英國生存受到真正威脅的,就是德國海軍的U艇襲擊。

伤亡

[编辑]

在1935年至1945年间在德意志国防军服役军人总数接近1,820萬人。这个数字由历史学家Rüdiger Overmans德语Rüdiger Overmans提出,反映了曾服役于德意志国防军的人员总数,并非在其他任何时刻德意志国防军的军事力量人數。

二戰中,德軍共有超過600萬名士兵受傷、1,100萬人成為戰俘。其中以德軍身份作戰的德國人和其他國籍人士就有大約553.3萬人陣亡、因傷去世、受俘期間就去世或失蹤。其中也包括了215,000名在德佔期間被德軍征召的蘇聯平民[1]

根據歷史學者法蘭克·拜斯的說法:

德意志國防軍的傷亡人數從1943年1月第6軍團在史達林格勒戰敗後便急遽上升,大約有18萬名士兵在1個月的時間內陣亡。德意志國防軍在二戰裡共530萬的傷亡數字中,有超過80%的傷亡數字是發生於戰爭的最後兩年中。這些損失中大約有75%是在德蘇戰爭(270萬人)以及在1945年1月至2月的戰爭最後階段中(120萬人)造成的[2]

傑夫利·赫爾夫寫到:

德軍在西部戰線的陣亡數字從1941年到1943年都沒有超過其他所有戰線總和的3%,然而同樣的數據卻在1944年躍升至14%。即使是在諾曼第登陸後的數個月裡,德軍總體傷亡數字中仍有大約68.5%是在東線戰場上造成的,主要原因是蘇聯紅軍的快速推進重創了不斷後撤的德意志國防軍[3]

对纳粹政权的抵抗

[编辑]

人道主义行动

[编辑]

一些国防军成员确实从集中营纳粹大屠杀中拯救了不少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例如Anton Schmid英语Anton Schmid中士帮助了大约250名犹太男女儿童逃出了维尔纽斯隔都集中营,并且提供给他们伪造的证件护照使他们可以逃出生天,但之后他也因此被他的长官判处死刑。当时是普热梅希尔集中营后备军官的Albert Battel英语Albert Battel阻止了党卫军处决队进入这个集中营。之后他放走了约100名犹太人和他们的家人并且将他们安排在自己保护下的一个军事基地的兵营中。在华沙的威爾姆·歐森菲德上尉在占领区帮助解救并藏匿了多名波兰人,其中包括一些犹太人。比较著名的被救者包括犹太裔波兰作曲家瓦迪斯瓦夫·斯皮爾曼。欧森菲德上尉将他藏在城市的废墟中,提供给他食物和水源并且拒绝向纳粹揭发他。讽刺的是,欧森菲德上尉最终却死在了苏联的战俘营中;然而這不能否定德意志國防軍參與了許多納粹暴行的事實。

战后

[编辑]

於1945年5月8日國防軍無條件投降後,部分國防軍部隊仍或獨立地,或在盟軍司令部指揮下,作為警察部隊保持活躍[4],1945年8月末這些部隊都被解散了。

在1945年9月20號盟軍控制下的議會發布的第2項聲明:「所有在德國境內的武裝力量,包含SS、SA、SD和蓋世太保,以上所有的組織、成員跟機構,包含所有幹部、軍官隊、後備隊、軍事學院和退伍老兵組織,必須完全的依照盟軍所頒布的處理方法解散」,在9月20號之後盟軍開始下令進行解散德軍的计划。

1年之後的1946年8月20號,盟軍議會聲明,其「德意志國防軍」正式被解散[5]

戰爭罪行

[编辑]
被迫在梅塞施密特飛機場工作的集中營囚犯。
孔多馬里村平民遭空降獵兵士兵射殺

德軍於二戰期間犯下無數戰爭罪行。雖然主流意見普遍認為侵犯人權情況最嚴重的部隊為納粹黨直轄的黨衛隊,但國防軍所犯下的戰爭罪行仍罄竹難書。特別是在1939年期間入侵波蘭以及入侵蘇聯的戰爭中,陸軍最高指揮弗朗茲·哈爾德命令因游擊隊的襲擊,德國軍隊要實行“集體武力措施”來屠殺整個村莊。數十萬甚至數百萬蘇聯平民因德軍徵收糧食和飼料所造成的食物短缺中飢餓而死。根據托馬斯KUHNE,“在蘇聯的德軍反游擊戰期間估計有30萬至50萬人死亡”。從偷聽截獲的德軍將領的談話中,英國官員意識到,德國軍隊確實有參與大規模屠殺猶太人等各種暴行,並犯有戰爭罪行。

儘管在德軍戰俘營中的西方戰俘,受到滿足一般國際法規定的人道需求的待遇;但來自波蘭和蘇聯的戰俘卻往往在更惡劣的條件下關押。在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開始的春天和夏天之間,320萬名蘇聯戰俘中的280萬人死於德國戰俘營。

另外在克里特島戰役後,隸屬德國國防軍空軍的空降獵兵部隊曾在希臘克里特島孔多馬里村英语Kondomari屠殺了至少23名村民,史稱孔多馬里村屠殺,屠殺孔多馬里村後的第二天,空降獵兵又在指揮官司徒登的命令下屠殺並毀滅了坎達諾斯村,而據估計有大約180人死於毀滅坎達諾斯村的行動中,受害者包括婦女及兒童;此外在1943至1945年期間,德國第1空降獵兵師的成員在義大利犯下了皮耶特兰谢里英语Pietransieri村屠殺等一系列的戰爭罪行。

在二戰結束後的紐倫堡審判中,發現盡管德意志國防軍原本並非一個犯罪組織,但德意志國防軍毫無疑問地在戰爭期間犯下多項罪行,因此德意志國防軍可視為納粹罪行的主要戰犯之一。德軍像威廉·凱特爾和阿爾弗雷德·約德爾的幾個高階成員因參與戰爭罪行而被定罪。在70年末和80年代的德國歷史學家認為,德軍曾參加過戰爭暴行,特別是在東線。在20世紀90年代,公眾對於在德國展覽戰爭罪問題的影響有許多爭議和辯論。近來,部分人士質疑紐倫堡審判。以色列歷史學家、國防軍的權威專家奧馬爾·巴托夫,在2003年寫道,國防軍是非自願進行種族滅絕的,而且國防軍所犯下的罪行是不真實的,國防軍是一個非政治性,專業的戰鬥力量,只有幾個壞蘋果。巴托夫認為,德意志國防軍遠不是清白無辜的,他表示德意志國防軍確實是一個犯罪組織;類似地,英國歷史學家、德軍權威專家理查德·埃文斯也指出德意志國防軍是種族滅絕的組織。英國歷史學家伊恩·克肖的結論是,德軍的職責是確保雅利安統治者的生存空間(“雅利安優等民族”)滿足希特勒的要求,他寫到:納粹的目標不只是大屠殺,他們還有一個目標是消滅存在於歐洲中部和東部的斯拉夫人,並創造屬於一個雅利安人的生活空間;而巴托夫得到的有關東綫德軍的資料表示,在巴巴羅薩行動中位於東部前綫的德國軍隊有大約300萬人,其中多數是將軍和普通士兵,而這些官兵中,只有少數人是納粹成員。他們的任務是幫助消滅斯拉夫被俘士兵和平民(與猶太人),但這些行為有時也是出於個人冷血的蓄意謀殺。德國士兵的信件和回憶錄揭示其可怕的推想:斯拉夫人是來自亞洲的布爾什維克部落,他們是低等但具有威脅的種族。

除了屠殺外,德國國防軍亦曾在戰時建立軍妓院,當中絕大部份慰安婦均為強徵民女、逼良為娼而得來;另外納粹德國空軍跟集中營有一定的關係,他們曾向多所集中營派遣衛兵,包括空軍在內的德意志國防軍部隊也經常剝削集中營奴工以生產軍需物品。詳情可見納粹德國空軍集中營衛兵一文。

參見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Wehrmacht德語中的字面意思是「防禦力量」,可泛指任何國家的武裝部隊。1935年前德國武裝部隊的正式名稱是Reichswehr,1935年後才改稱Wehrmacht。德國於二戰戰敗投降後為盟軍所佔,後者因冷戰啟始隨即在1955年重整西德軍事力量,該新設武裝部隊被稱為聯邦國防軍 (Bundeswehr),故此現今Wehrmacht一詞通常僅指納粹德軍。

参考文献

[编辑]
  1. ^ Rűdiger Overmans. Deutsche militärische Verluste im Zweiten Weltkrieg. Wikipedia. 2000: 335 [2013-11-16]. ISBN 3-486-5653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10-19). 
  2. ^ Frank Biess (2006). Homecomings: returning POWs and the legacies of defeat in postwar German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19. ISBN 978-0-691-12502-2.
  3. ^ Jeffrey Herf (2006). The Jewish enemy: Nazi propaganda during World War II and the Holocau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252. ISBN 978-0-674-02175-4
  4. ^ Alexander Fischer: „Teheran – Jalta – Potsdam“, Die sowjetischen Protokolle von den Kriegskonferenzen der „Großen Drei“, mit Fußnoten aus den Aufzeichnungen des US Department of State, Köln 1968, S.322 und 324
  5. ^ Kontrollratsgesetz No. 34). It specifically says: "Because of paragraph I of proclamation nr. 2 from September 20th, 1945, the Allied Control Council issues the following law:" - now it lists again the same institutions as above - but omits the SS, SA, SD and Gestapo and adds instead "The German war offices: Oberkommando der Wehrmacht (OKW), Oberkommando des Heeres (OKH), Reichsluftfahrtministerium (RLM) and Oberkommando der Kriegsmarine ... are hereby viewed as disbanded and fully liquidated and declared unlawful." Surprisingly the law says "are hereby viewed as disbanded and fully liquidated" and then it states that any attempt to violate the law will be prosecuted with up to the death penalty. In the mid-1950s, tensions of the Cold War led to the creation of separate military forces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and the socialist German Democratic Republic. The West German military, officially created on 5 May 1955, took the name Bundeswehr, meaning Federal Defence Forces, which pointed back to the old Reichswehr. Its East German counterpart—created on 1 March 1956—took the name National People's Army (Nationale Volksarmee). Both organizations employed many former Wehrmacht members, particularly in their formative years, though neither organization considered themselves to be successors to the Wehrmacht, and in the case of the Bundeswehr rejected the traditional grey of the Wehrmacht in order to show discontitu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