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胡蜂级炮舰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胡蜂级游蛇号
概况
建造者 不来梅威悉船厂
使用者  德意志帝國海軍
前级 独眼巨人号
次级 水獭号德语SMS Otter (1877)
建造期 1875-1881年
服役期 1876-1900年
完成数 11
损失数 2
报废数 9
技术数据
船型 装甲炮舰
排水量
  • 标准:1,098吨
  • 满载:1,163吨
船長 46.4米
型宽 10.6米
吃水 3.2-3.4米
動力輸出 700-800匹马力
動力來源 双轴,两台复合式发动机英语Compound engine
船速 9-11.2节
續航力 700海里以7节
乘員 3名军官、73-85名水兵
武器裝備 1 × 305毫米22倍径箍炮德语Ringkanone

胡蜂级(德語:Wespe-Klasse)是德意志帝国海军于19世纪70年代中至80年代初入列的十一艘装甲炮舰所使用的船级。该船级由首舰胡蜂号德语Wespe (Schiff, 1877)蝰蛇号德语Viper (Schiff)花蜂号德语Biene (Schiff)蚊子号德语Mücke (Schiff)蝎子号德语Scorpion (Schiff, 1884)双冠蜥号德语Basilisk (Schiff, 1880)变色龙号德语Camaeleon (Schiff, 1880)鳄鱼号德语Crocodill (Schiff, 1880)蝾螈号德语Salamander (Schiff, 1883)游蛇号德语Natter (Schiff, 1884)熊蜂号德语Hummel (Schiff)共同组成,均以昆虫或动物命名。它们是专为防御德意志湾泥滩河口而设计,由不来梅威悉船厂于1875年至1881年间建造,主舰炮为一门305毫米22倍径箍炮德语Ringkanone

从1877年到1900年,胡蜂级舰只曾多次被用作训练船员。然而整体而言,这些舰只的在役时间很短,大部分都被搁置在预备役。在1911年从海军名录英语Navy List中除籍后,几乎所有同级舰都再多运用了几年,其中充当浮吊的蝰蛇号甚至一直运用至1960年代。

设计

[编辑]

克里米亚战争期间取得的经验促进了全球远洋铁甲舰和小型装甲炮舰的发展。在赫尔穆特·卡尔·贝恩哈特·冯·毛奇于1858年就任普鲁士军队总参谋长后,即开始领导制定普鲁士北海波罗的海沿岸的防御计划,其中便包括了“装甲海上炮舰”(Panzer-Seekanonenboote)的计划。德意志邦联方面也有类似的考量,主要涉及非普鲁士的沿海地区,但最终拒绝了普鲁士的建议。然而,装甲炮舰的规划并未就此中止,而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继续进行。普鲁士设想的需求在8至18艘之间波动。[1]

胡蜂级的初始状态草图

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德意志帝国重新制定了舰队计划,以期强化和扩张主要继承自普鲁士海军德意志帝国海军。其中会有七艘装甲炮舰用于防御德意志湾的大型河口。出于成本原因,当局希望避免在这些地区建造昂贵的海防工事德语Küstenbefestigung。作为替代,炮舰应该具备浮动炮架德语Lafette的功能。它们计划使用相对尺寸较小和吃水较浅的船具,这样敌人便难以瞄准,并且应在必要时能够在瓦登海的干涸期正常通行。[2]

根据这些要求,装甲炮舰的设计蓝图于1875年完成,它代表了德国海军的新型舰种。这些舰只的建造合同被发包予不来梅威悉船厂,该船厂此前仅为帝国海军建造过莱茵号德语SMS Rhein (1872)摩泽尔号德语SMS Mosel两艘浅水重炮舰。从1875年至1881年,不来梅威悉船厂共建造了十一艘装甲炮舰,但1879年估计的需求量为十三艘。装甲材料是从迪林根冶炼厂德语Dillinger Hütte订购的,但该公司自1878年起才能够提供符合要求的质量。因此,同级的前五艘舰必须安装从英国进口的装甲板。[1]每艘装甲炮舰的造价约为110万马克[3]相当于同期建造的萨克森级铁甲舰的七分之一。[4]

胡蜂级既受到造船厂在军舰建造方面缺乏经验的影响,也受到海军设计部门对这类舰艇缺乏经验的影响。除此之外,其他国家海军在装甲舰建造发展方面也存在技术和战术方面的不确定性。因此,这些舰艇存在大量缺陷,导致了负面的评价。即使按照当时的标准,其耐波性也很差,蒸汽动力的航程太短,且船员的住宿条件也非常有限。它们因舰名而在海军内部被戏称为“昆虫分舰队”(Insektengeschwader),与预期作战区域相关的缺点也为它们获得了“泥滑梯”(Schlickrutscher)和“滩涂虫”(Wattwanzen)的绰号。[5]尽管如此,胡蜂级的设计还是引起了国外的关注,并在英国专业媒体上进行了讨论。[1]

整体特征

[编辑]

胡蜂级炮舰采用横向框架铁制结构,标准排水量为1,098吨,满载时则可达1,163吨。它们的水线长全长分别为45.5米和46.4米,有10.6米的舷宽,惟吃水深度存在细微差异,其中前吃水在3.25至3.37米、后吃水在3.2至3.4米之间。舰体分为十个水密舱壁,以提高抗沉安全性。为了应付搁滩德语Trockenfallen von Wasserfahrzeugen,船底板有超过一半的长度(55%)都以双层样式英语Double bottom建造。起初舰上没有任何电气设备,它们是在1892至1893年间后续安装的。电力由单台发电机提供,它在55伏特电压下可产生的最大功率为1.9千瓦。舰只转向由单控制。[3]

胡蜂级舰只的标准船员编制英语Ship's company为3名军官和73-85名水兵,在担任部队旗舰时则可再增加3名军官和5-8名水兵。它们是差劣的海船,为了防止舰艏迎风漂转而需要猛烈压舵英语weather helm,并具有严重的艏摇英语Yaw (rotation)倾向,这使得即便在4至5级风力也无法射击。此外,这些舰只也非常潮湿,即使在相对平静的海面上也会沾上大量海水。装甲炮舰由于扭矩大而不稳定且难以操纵,一旦启动转向便很难停止。如有必要,它们可以在退潮的泥滩和沙滩上搁滩,并保持静止不动。[6]

推进装置

[编辑]

胡蜂级炮舰由两台倾斜的两缸复合式发动机英语Compound engine提供动力,他们安装在一个共用的轮机舱德语Maschinenraum内,用以驱动两副直径为2.5米的双叶螺旋桨。所有同级舰的额定功率都在700匹指示馬力(520千瓦特)以上,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表现会显著超越这一数值,例如熊蜂号德语Hummel (Schiff)的推进系统可达到756匹指示馬力(564千瓦特),胡蜂号德语Wespe (Schiff, 1877)甚至可达到800匹指示馬力(600千瓦特)。蒸汽由分布在非密闭式锅炉舱德语Fire room内的四台燃煤火管锅炉英语Fire-tube boiler提供,其中胡蜂号和蝰蛇号德语Viper (Schiff)为立式安装,自花蜂号德语Biene (Schiff)开始则为卧式安装,可产生4工压德语Technische Atmosphäre的所需蒸汽压力。锅炉设有八个炉膛,总受热面积为294平方米。[3]

推进装置使舰只能够达到10.4(19.3公里每小時)(胡蜂号)至11.2節(20.7公里每小時)(鳄鱼号德语Crocodill (Schiff, 1880))的最大航速。因此,同级的所有成员都大大超过了9節(17公里每小時)的设计速度。胡蜂级炮舰的贮煤量为40吨,能够以7節(13公里每小時)的速度巡航700海里(1,300公里),或以10節(19公里每小時)的速度的航行450海里(830公里)。[3]

武器装备

[编辑]

胡蜂级炮舰的主炮是一门305毫米22倍径箍炮德语Ringkanone,安装在艏楼一个顶部开放的半圆形炮座中。炮管的最大仰角为20°,射程可达10,000米。直到1883年,这门配备38发弹药的箍炮是舰上除了撞角之外的唯一武器。在1892-1893年间,炮座还加装了一面胸墙德语Brustwehr,但其目的并非为了保护主炮免受敌方火力的伤害,而是保护主炮免受波浪和海水侵袭的影响。1883年,这些舰只又在水线英语Waterline下方、但仍位于撞角之上的舰艏处并排安装了两具350毫米鱼雷发射管,每管仅配备一枚鱼雷。在小规模改造的过程中,武器装备得到了加强,其中包括在舰艉两侧增设的两门87毫米24倍径箍炮,各可配备100发弹药。此外,舰上还安装了两门37毫米转膛炮[6]

装甲防护

[编辑]

胡蜂级舰只使用安装在柚木衬垫上的锻铁板作为装甲材料。它们没有配备由钢和铁制成的新兴复合装甲英语Compound armour,尽管后者的防护力要强得多。水线装甲带覆盖了舰只的整个长度,从水线下方约75毫米处一直延伸至上甲板德语Oberdeck。它由102至203毫米厚的铁板和210毫米厚的柚木底座组成。炮座整体受到203毫米厚的装甲防护,柚木底座同样为210毫米厚。装甲甲板德语Panzerdeck则采用双层斜面设计,厚度分别为22和28毫米。1892-93年间增建的司令塔也配备有20毫米厚的装甲。[3]

同级舰

[编辑]
胡蜂级于1900年的状态草图
舰名 出处 船厂[7] 下水[7] 投运[7] 除籍[7] 结局[7]
胡蜂号德语Wespe (Schiff, 1877) 胡蜂 不来梅威悉船厂 1876年7月6日 1876年11月26日 1909年6月28日 1910年改作平底驳船英语Pram (ship)
蝰蛇号德语Viper (Schiff) 1876年9月21日 1877年3月27日 作为浮吊运用至1962年
花蜂号德语Biene (Schiff) 花蜂 1876年12月2日 1877年8月20日 1910年9月27日 1921年拆解
蚊子号德语Mücke (Schiff) 1877年5月5日 1878年2月25日 1911年3月18日
蝎子号德语Scorpion (Schiff, 1884) 蝎子 1877年5月19日 1877年12月12日 1924年拆解
双冠蜥号德语Basilisk (Schiff, 1880) 双冠蜥 1878年9月14日 1880年8月20日 1910年9月27日 1920年拆解
变色龙号德语Camaeleon (Schiff, 1880) 变色龙 1878年12月21日 1879年11月10日 1909年6月28日 1910年改作平底驳船
鳄鱼号德语Crocodill (Schiff, 1880) 1879年9月13日 1880年5月7日 1911年3月18日 1918年拆解
蝾螈号德语Salamander (Schiff, 1883) 蝾螈 1880年1月6日 1880年10月11日 1909年6月28日 1910年搁浅,1936年拆解
游蛇号德语Natter (Schiff, 1884) 游蛇 1880年9月29日 1881年5月20日 1911年3月18日 1946年拆解
熊蜂号德语Hummel (Schiff) 熊蜂 1881年2月12日 1881年8月28日 1910年9月27日 1945年遭击沉

运用历史

[编辑]

装甲炮舰的运用始于胡蜂号在1876年11月26日交付使用英语Ship commissioning并进行海试。然而,胡蜂级舰只直到1880年之后才得到定期运用,当时军方在每年夏季和秋季会抽调几艘(但从未超过五艘)用于培训船员,偶尔也投入年度秋季舰队演习使用。在1882年夏天的英国干预埃及暴动英语Urabi revolt期间,德国政府曾计划在地中海部署多艘炮舰,但并未实现。[1]这年只有熊蜂号得到活跃运用,之后是1883年的蝾螈号德语Salamander (Schiff, 1883)[8]从1885年到1891年,每年的8月和9月都会组建一支训练部队,由两艘此前从未入役的蝰蛇号和蚊子号德语Mücke (Schiff),以及蝾螈号构成。部队中的第四艘舰分别为1885年的胡蜂号自1886年起的变色龙号德语Camaeleon (Schiff, 1880)。虽然其中的三艘装甲炮舰会在训练结束后退役,但蚊子号于冬季仍然作为北海预备役支队的常规舰活动。[9]

在1892年和1893年,没有同级舰得到运用,它们均返厂接受了小规模改造。这些舰只获得了一座新的装甲司令塔和四门额外的小型火炮。从1894年起,游蛇号德语Natter (Schiff, 1884)会在每年夏季入役,而鳄鱼号于1894年至1895年、蚊子号于1895年至1898年、以及蝎子号德语Scorpion (Schiff, 1884)于1898年至1900年间均是全年作为常规舰服役。其中在1887年和1900年,这四艘舰都被用作部队训练。随着1900年9月24日最后一次停运,胡蜂级的役期正式结束。此后除了蚊子号外,这些舰只鲜有进一步运用。花蜂号的在役时间最短,仅于1881年至1884年间活跃了81天。[10]此外,双冠蜥号德语Basilisk (Schiff, 1880)在1880年和1881年服役了125天之后,便被封存了29年之久,直到除籍都没有再次运用。[2]

在1909至1911年间,所有胡蜂级成员均从海军名录英语Navy List中除籍。随后,它们被改作各种用途,在军方或私人买家中进行密闭性试验、充当浮动车间或平底驳船英语Pram (ship)。蝾螈号本以52,000马克的价格转售至杜塞尔多夫,但它却于1910年11月在卡斯特里克姆以西海域搁浅,不得不被遗弃。其舰艛于1936年拆除,残骸的其余部分则已淤塞。[8]熊蜂号是作为供应舰德语Versorgungsschiff移送斯维讷明德,1945年5月4日在当地以194号防空舰(194. Flakschiff)的名义遭航空炸弹击沉,成为同级第二艘损失的舰只。[11]而蝰蛇号作为胡蜂级最后一艘被改造为浮吊的成员,则一直运用到1962年。[12]

參見

[编辑]

注释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 Gröner, Erich.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1815–1945. Band 1: Panzerschiffe, Linienschiffe, Schlachtschiffe, Flugzeugträger, Kreuzer, Kanonenboote. Münche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82. ISBN 3-7637-4800-8. 
  • H. Merleker. Auch Schiffe haben Spitznamen. Die Seekiste. 1951, (Nr. 2).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2.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107.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4.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382-1.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6.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3-7822-0237-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7.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671.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8.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