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葛德胜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葛德胜
出生(1911-10-10)1911年10月10日
 清朝吉林省富锦县下吉里屯
逝世1998年10月18日(1998歲—10—18)(87歲)
 中华人民共和国黑龍江省饒河縣
居住地黑龙江省饶河县
国籍 中华人民共和国
别名莫托(小名)
籍贯黑龙江省富锦市
民族赫哲族
语言汉语赫哲语
职业伊玛堪说唱家
政党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
父母父亲:葛双印
母亲:葛毕氏

葛德胜(1911年10月10日—1998年10月18日[1][2]:223),黑龙江富锦人,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3][4]中国共产党党员。他曾作为赫哲族代表多次前往北京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观礼,一共六次受到毛泽东接见[5]。退休后他凭借记忆说唱出多部长篇伊玛堪,为赫哲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传承留下珍贵资料。1998年10月18日,葛德胜因病在饶河县去世,享年87岁。

生平

[编辑]

早年经历

[编辑]

宣统三年(1911年),葛德胜出生于吉林省富锦县(今富锦市)的一个赫哲族聚居地下吉里屯。葛德胜的赫哲族祖姓为葛依克勒氏,简化为汉姓。他的父亲汉语名字叫葛双印,其前妻亡故遗下一女,后来续娶了前妻的妹妹又生两子两女,长子即葛德胜[6][2]:223-224。葛德胜出生时得到赫哲语女性名字“莫托”,含义为长命百岁[6]。他八岁时跟随父亲打猎,九岁进入富锦东庙私塾学习《三字经》等传统启蒙读物,11岁辍学继续打猎。16岁娶亲,同年丧母,几个月后妻子也病故了[2]:232,19岁续娶,22岁丧父。父亲死后,他也曾跟随其他村屯的赫哲人前往完达山集贤县双鸭山锅盔山一带打猎,但主要以打渔为生。和弟弟葛长胜分家后生活愈发困难,他经常携家带口投靠亲故,借住在草棚里面,家当只剩被褥,渔具都要向别人借;一共生了十个子女,其中五个都早早夭折[7]。他还曾经喜欢耍钱赌博,但没有染上烟瘾[2]:224-239

日伪和剿匪时期

[编辑]

满洲国康德七年(1940年),日军声称山上有朝鲜抗日军,没收了赫哲人的猎枪。各村屯为首的猎户屡次申请,日军才给发下三十支老枪,还把赫哲人编为山林队,负责报告抗日军行迹和抓捕大烟种植户。葛德胜跟随山林队猎捕梅花鹿等兽类,有次差点丧命于一头八百余斤的黑熊[2]:245-247。1945年,苏联红军即将攻入富锦,日军要求赫哲山林队携家小跟随大部队去宝清,葛和其他猎户决心不去,在远离村屯的松花江边挖洞藏身。1945年7月,日军战败,苏军进城;9月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委派刘亚东进驻富锦,说服赫哲山林队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协同剿匪。与此同时,曾在宝清县警察队和山林队做过队长的尤德荣得到国民党支持,乘机招兵买马组建了150多人的匪队,还说动一些赫哲人搬家到宝清和饶河交界的七里沁村(永安村)跟随匪队,葛不从。尤德荣攻打富锦败退时说动葛的妻小一起搬走,葛只得搬到七里沁投靠尤[7],但只是跟人上山打猎和采集山珍。合江省军区五团前来剿匪,尤德荣带领匪队四处逃窜,葛也跟着逃跑。追击之下匪队不断减员,尤命葛等人回去背粮食。然而众人弹尽粮绝,军心涣散,又得知五团欢迎投降,于是前往五团交枪投降。五团团长王景坤了解到葛加入匪队是被逼无奈,就发给他猎枪,让他回家与妻儿团聚。自此葛决定不再跟随尤德荣,尤派人来勾引他回去,他就躲藏起来[2]:251-256。后来饶河解放,应五团的要求,葛和其他赫哲人于1947年11月27日搬到饶河县四排村(即今四排赫哲族乡[2]:257。合江省委制定的对土匪分子处理办法(草案)规定,连长以下官兵若坦白交代、改过自新,可以“摘掉土匪帽子”[8]:212。因此在1948年,东北各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时,葛德胜的成分仍被划分为群众[6]

共和国时期

[编辑]

1948年,四排赫哲族村成立,葛德胜担任村长[9]。他带领村民犁地种粮,打渔狩猎,多次被评为饶河县劳动模范,又被选为西林子乡人大代表和委员,1950年被选为饶河县人大代表和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1951年被选为黑龙江省首届人大代表和省民委委员,带领四排村建立了饶河县首个互助组和农业生产合作社[7][10]。1952年,葛德胜被选中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周年国庆观礼,是唯一的赫哲族代表。观礼之后他还前往中南海怀仁堂参加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的宴请,并跟随少数民族参观团游览北京天津杭州苏州南京上海等地的名胜古迹[2]:258-279。1953年,葛德胜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四排村先锋农业生产合作社副主任,1956年升任西林子乡副乡长,1958到1960年在呼兰干校脱产学习文化和农业知识,毕业后被分配到牡丹江,然而饶河县因为赫哲族干部太少,将他从牡丹江调回来任八五九农场二分场副场长。当时王震主持军垦北大荒,前来视察时赠送给他一支半自动步枪[7]。1962年任西林子公社副社长,1964年任饶河社教(社会主义教育)工作队副队长[2]:279-282文化大革命开始,葛德胜被红卫兵打成“走资派”,遭到免职和批斗。他情绪乐观,坚决不承认罪名,然而陪同挨斗的妻子不堪忍受,投乌苏里江自尽被救起而落下病根。1969年,葛德胜复任四排村村支书,1972年复任西林子乡乡长,因工作受到公社“造反派”的干扰而气得患上肺结核,1975年正式退休[6][2]:282-285。退休后葛德胜仍住在四排村,1991年参加第三届乌日贡大会,受邀点燃第一束圣香并演唱民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11]。1998年病逝于饶河[12]

伊玛堪传承

[编辑]

葛德胜出生于伊玛堪说唱世家,父亲葛双印、母亲葛毕氏、弟弟葛长胜、妹妹葛淑清、弟妹葛吴氏等都会说唱伊玛堪[13]。他十一岁辍学跟随父亲和其他赫哲人上山打猎,每次上山之前大家聚集起来祭神饮酒。宴饮已毕,为欢送猎手、祈求打猎顺利,老“玛法”(赫哲语中意为老人,也有伊玛堪歌手的含义)带领大家唱伊玛堪和嫁令阔,讲特伦固说胡力。大家多数都会讲唱,一个接一个直到半夜。打猎期间晚上猎手会唱,打猎归来也唱,娶亲送葬和逢年过节也都要唱。葛德胜爱热闹,追着长辈听,有时听睡着了,醒来还要继续听,就这样逐渐学会了多部伊玛堪,包括向赫哲族公认的优秀歌手尤古托力学习的《希尔达鲁莫日根》[10][2]:225-227、230-231,向吴高力和母亲葛毕氏学习的《香叟莫日根》等等[13]。然而葛德胜从年轻时一直到退休都几乎没有机会说唱伊玛堪——在旧社会生活艰苦,他没有心情唱伊玛堪;共和国成立之后他担任干部,工作任务繁重,唱伊玛堪等同于懈怠工作;文革时期伊玛堪被批为封建迷信,他更加不敢唱了[2]:285-287

随着尤古托力、吴高力等伊玛堪歌手相继离世,会唱伊玛堪的赫哲人越来越少,伊玛堪逐渐濒临失传。198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省音乐协会和合江地区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赫哲族民间文学进行抢救性调查[14]。调查组来到四排村葛德胜家里,请他说唱伊玛堪以供采录。出于传承伊玛堪的责任,他回忆并说唱了《香叟莫日根》和《希尔达鲁莫日根》片段。1981年,他被请到佳木斯,协助翻译上次说唱的作品与回忆采录新作品,持续近一月之久,1982年再次接受采录[2]:287-289。他前后共向来访者说唱过《香叟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阿格弟莫日根》《木杜里莫日根》《吴胡萨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沙伦莫日根》等七部伊玛堪[15][7],共计四十余万字,为赫哲族文化遗产抢救与传承留下了珍贵资料[6]

葛德胜在退休后成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与赫哲族研究会顾问、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理事[3]。凭借对伊玛堪传承的贡献,他被授予黑龙江省“民间艺术家”和“民间说唱家”称号[7]。他说唱的几部伊玛堪被评价为“感情浓烈,场面壮阔,构思新奇,语言生动,表现了赫哲人的狩猎生活和豪放雄壮的民族特点”[16],多次获得全国和全省民间文学作品奖,《沙伦莫日根》等被编入伊玛堪传习教材[15]。然而葛德胜认为弟弟葛长胜唱得更好,自己并非真正的伊玛堪歌手。别人称赞他“生产上是猎手,政治上是旗手,艺术上是歌手”,但他本人认为该评价有些过誉[2]:287, 289

参考来源

[编辑]
  1.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佳木斯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佳木斯文史资料 第3-4辑. 佳木斯. 1984年11月: 92.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王士媛 (编). 黑龙江民间文学 第20集.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 1987年4月. 
  3. ^ 3.0 3.1 袁炳昌,冯光钰 (编). 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史 上.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1998年1月: 125-126. ISBN 7-81056-051-4. 
  4. ^ 肖静芳. 目前只剩5名伊玛堪艺人能演唱某些特定篇目 赫哲族伊玛堪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非遗名录. 中国民俗学网.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5.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黑龙江省饶河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 (编). 饶河文史资料 第1辑. 1984年11月: 115-121. 
  6. ^ 6.0 6.1 6.2 6.3 6.4 饶河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 (编). 饶河县志.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 793. ISBN 7-207-02344-8. 
  7. ^ 7.0 7.1 7.2 7.3 7.4 7.5 饶河县赫哲族杰出人物. 饶河县人民政府. 2016-09-30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8. ^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 (编). 黑龙江党史资料 第8辑. 1986年. 
  9. ^ 四排赫哲族民俗风情园. 人民网. 2019-09-23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10. ^ 10.0 10.1 晓寒. 赫哲族民族文化人物三则(一) 民间说唱家葛德胜. 政协佳木斯市委员会.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11. ^ 雒树刚主编; 何玉芳本卷主编. 中国节日志 乌日贡. 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社. 2018年6月: 72. ISBN 978-7-5194-3706-0. 
  12. ^ 丹珠昂奔 (编). 走近中国少数民族丛书 赫哲族. 沈阳: 辽宁民族出版社. 2012年1月: 189. ISBN 978-7-5497-0225-1. 
  13. ^ 13.0 13.1 高荷红. 伊玛堪 大明珠——评《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史诗·黑龙江卷·伊玛堪分卷》. 中国作家网. 2019-12-23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14. ^ 刘锡诚. 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讲演录选.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9年6月: 238-239. ISBN 978-7-5321-7020-3. 
  15. ^ 15.0 15.1 赫哲族伊玛堪保护再结硕果 ——省非遗保护中心编印《沙伦莫日根》《简明赫哲语词典》. 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2018-04-25 [2021-04-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3). 
  16. ^ 黄任远. 通古斯-满语族神话研究. 哈尔滨: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8月: 261-263. ISBN 7-207-04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