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行西王母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行西王母诏筹

行西王母筹[1],也叫“传行西王母筹”[1]、“传行诏筹”[2]、“行诏筹”[3]、“行筹”[4]、發生於汉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當年春季,出现了大旱,此前又有地震、日食等灾异[4][5]。在该年的正月到三月间,关东的民众突然惊惶奔走,他们手持一枚“稾”[6]或“棷”[7],互相传递,说這枚“稾”是“行西王母诏筹”,道路上手持“行西王母诏筹”的人數达“千数”。这些人有的披髪赤脚,有的连夜冲击關卡,有的翻越城墻,有的骑马驾车奔驰,共经历二十六个郡国而到达京师长安。當年夏季,關東民眾和长安民众聚集在里巷、阡陌,设置博具,用歌舞来拜祠西王母。还有人在夜晚持火上屋,敲鼓呼号,在月下向西王母祷告。祭拜西王母的民眾传书说:西王母告诉百姓,佩戴此书者可以不死;如果不信,在门枢下会看到白发(指的是西王母)。该事件到當年秋季止歇[3]

背景

[编辑]

汉朝人认为,西王母主宰长生,能够赐福解难。传说西王母有不死之药。汉景帝时,刘安及其宾客所撰《淮南子·览冥训》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 漢武帝时,司马相如所撰《大人赋》曰:“吾乃今日睹西王母……必长生若此而不死兮,虽济万世不足以喜。”而在《太平经·师策文》提到“乐莫乐乎长安市,使人寿若西王母,比若四时周反始,九十字策传方士”,可能是关东群众前往长安的原因。建平四年出现的一系列灾异造成了关东民众的恐慌,民众奋力赶到长安,奉达西王母的诏筹和旨意,将避祸的希望寄托于主宰长生的西王母,企盼她的庇护和拯救。

影响

[编辑]

事件发生后,朝野震动,因为事件突然发生,又缘由又似乎不明,且未见结果,故时人多称这场骚动是民众“讹言行筹”[4],该事件成为一部分官员批评时政的依据。丞相王嘉就认为事件的发生与汉哀帝宠幸董贤而引起[8]杜邺认为这一事件与汉哀帝祖母傅太后干政有关:"《春秋》灾异,以指象为言语""西王母,妇人之称。""白发,衰年之象,体尊性弱,难理易乱""今外家、傅并侍帷幄,布于列位,有罪恶者不坐辜罚,亡功能者毕受官爵""指象昭昭,以觉圣朝。" 杜邺认为“西王母”、“白发”等征兆的含义,是“妇人之称”,是“衰年之象,体尊性弱,难理易乱”等[9]。但在王莽执政后,则将该事件和太皇太后王政君联系在一起,把“行西王母诏筹”解释为王政君“获西王母之应,神灵之征”,说她是安佑汉室的女主[10]。王莽称帝后,又解释说“世传行诏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是王政君的瑞应,昭示其“当为历代母”[11]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汉书》卷11:关东民传行西王母筹,经历郡国,西入关至京师。
  2. ^ 《汉书》卷26:到其四年正月、二月、三月,民相惊动,讙晔奔走,传行诏筹祠西王母,又曰“纵目人当来”。
  3. ^ 3.0 3.1 《汉书》卷27:哀帝建平四年正月,民惊走,持稾或棷一枚,传相付与,曰行诏筹。道中相过逢多至千数,或被发徒践,或夜折关,或逾墙入,或乘车骑奔驰,以置驿传行,经历郡国二十六,至京师。其夏,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又传书曰:“母告百姓,佩此书者不死。不信我言,视门枢下,当有白发。”至秋止。
  4. ^ 4.0 4.1 4.2 《汉书》卷85:然嘉瑞未应,而日食、地震,民讹言行筹,传相惊恐。
  5. ^ 《汉书》卷11:四年春,大旱。
  6. ^ 说文·禾部》:“秆也。”
  7. ^ 说文·木部》:“木薪也。”
  8. ^ 《汉书》卷86:(王)嘉复奏封事曰:.......诏书罢菀,而以赐(董)贤二千余顷,均田之制从此堕坏。奢僭放纵,变乱阴阳,灾异众多,百姓讹言,持筹相惊,被发徒跣而走,乘马者驰,天惑其意,不能自止。或以为筹者策失之戒也。陛下素仁智慎事,今而有此大讥。
  9. ^ 《汉书》卷27:是时帝祖母傅太后骄,与政事,故杜邺对曰:“春秋灾异,以指象为言语。筹,所以纪数。民,阴,水类也。水以东流为顺走,而西行,反类逆上。象数度放溢,妄以相予,违忤民心之应也。西王母,妇人之称。博弈,男子之事。于街巷仟伯,明离闑内,与疆外。临事盘乐,炕阳之意。白发,衰年之象,体尊性弱,难理易乱。门,人之所由;枢,其要也。居人之所由,制持其要也。其明甚者。今外家丁、傅并侍帷幄,布于列位,有罪恶者不坐辜罚,亡功能者毕受官爵。皇甫、三桓,诗人所刺,春秋所讥,亡以甚此。指象昭昭,以觉圣朝,柰何不应!”
  10. ^ 《汉书》卷八十四:(王)莽于是依《周书》作《大诰》,曰:.......太皇太后肇有元城沙鹿之右,阴精女主圣明之祥,配元生成,以兴我天下之符,遂获西王母之应,神灵之征,以祐我帝室,以安我大宗,以绍我后嗣,以继我汉功。
  11. ^ 《汉书》卷98:(王)莽乃下诏曰:....予伏念皇天命予为子,更命太皇太后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协于新、故交代之际,信于汉氏。哀帝之代,世传行诏筹,为西王母共具之祥,当为历代母,昭然著明。于祗畏天命,敢不钦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