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觸口村

坐标23°26′20.6″N 120°36′17.2″E / 23.439056°N 120.604778°E / 23.439056; 120.604778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觸口 (嘉義縣)

23°26′20.6″N 120°36′17.2″E / 23.439056°N 120.604778°E / 23.439056; 120.604778

龍隱寺,圖左上角即天長吊橋

觸口村臺灣村落,行政區屬嘉義縣番路鄉,位在臺18線35公里處形成聚落,習稱觸口,距離嘉義市約20公里車程[1][2][3]

歷史

[编辑]

番路是阿里山與嘉義來往要道,受限於地形關係,因此鄒族人與平地人運送山產或是交易皆於此接觸,故得名[4]。另一說法是因八掌溪在此離開山區,形成兩壁高聳峽谷地形,如兩牛對峙般即將相觸,依地形而取名[5]。至日治時期設有輕便車,尤其是阿里山森林鐵路受颱風所創,得透過人力挑運下山至觸口,然後藉由輕便車運送出去[4]。1982年阿里山公路通車後,便不再仰賴鐵路、人力運輸。

地理

[编辑]

觸口海拔高度約280公尺,有八掌溪流貫全村,且經觸口形成90度急彎,為八掌溪自山區離開,開始流入平原之谷口所在[1][6]。全村地質由南莊層六重溪層沖積層構成,分別在村治南方與西北方有出現臺地,由以八掌溪北岸形成番路臺地最大,屬臺地堆積層[7]。以八掌溪為界:北岸屬梅山丘陵;南岸屬嘉義丘陵此地形分界也是斷層的分界:北岸是大尖山斷層;南岸是觸口斷層[8][9]

旅遊

[编辑]
天長橋

阿里山公路橫貫觸口村,為通往阿里山山區必經要道,也是公路自此開始高度上升,沿山而行之處[1]。觸口於昭和12年(1937年)設有天長、地久兩座鐵線橋成為景點[10]。1968年在觸口橋下方興建情人吊橋[6]。至1991年龍隱寺建廟於此,加上1995年受電視劇拍攝取景所賜,因此帶來旅客至此遊憩,為數57%旅客是選擇天長橋、地久橋,但仍是多數旅客將觸口視為停留休憩之地,主因是停車場佔地大,可容納許多旅客駕駛車輛前來停歇,故旅客進來與離開的流量,在中午時分形成界線,若逢夏季則另外受氣候影響,常於中午過後起霧[6][11]

公車資訊

[编辑]
編號 經營業者 區間 備註
7216 嘉義客運 嘉義觸口 經由承德站、崇文國小、下路頭、輔仁中學、興村、後庄、三界埔、世新電視台、頂六、樹頭埔、汴頭、十塊厝、公館仔、雙連橋、牛埔仔、觸口遊客中心、觸口
7302 嘉義縣公車 嘉義奮起湖 經由南門、崇文國小、大業國中、輔仁中學、興村、後庄、中庄橋、和美村、三和公司、頂六、樹頭埔、隆興、汴頭、十塊厝、公館仔、雙連橋、牛埔農場、逐鹿社區、觸口遊客中心、觸口、仁愛橋、石鼓盤、下寮、中寮、鞍腳、文化城、龍美、鹿堀、瞭望台、鞍頂、林厝、隙頂、潮州湖、巃頭、石壁、永樂、東永和、永興、望峰、石棹、中興國小、苗圃、中和國小、奮起湖、中山山莊
7314 嘉義縣公車 嘉義達邦 經由南門、崇文國小、大業國中、輔仁中學、興村、後庄、中庄橋、和美村、三和公司、頂六、樹頭埔、隆興、汴頭、十塊厝、公館仔、雙連橋、牛埔農場、逐鹿社區、觸口遊客中心、觸口、仁愛橋、石鼓盤、下寮、中寮、鞍腳、文化城、龍美、鹿堀、瞭望台、鞍頂、林厝、隙頂、潮州湖、巃頭、石壁、永樂、東永和、永興、望峰、石棹、樂野、阿里山國中小、永富、花圃、米洋、葡里、竹腳、基布鳥、特富野路口
7322 嘉義縣公車 嘉義阿里山 經由南門、崇文國小、大業國中、輔仁中學、興村、後庄、中庄橋、和美村、三和公司、頂六、樹頭埔、隆興、汴頭、十塊厝、公館仔、雙連橋、牛埔農場、逐鹿社區、觸口遊客中心、觸口、仁愛橋、石鼓盤、下寮、中寮、鞍腳、文化城、龍美、鹿堀、瞭望台、鞍頂、林厝、隙頂、潮州湖、巃頭、石壁、永樂、東永和、永興、望峰、石棹、醫療中心、頂湖茶葉、湖底、福山、十字村、青年活動中心
7329 嘉義縣公車 高鐵嘉義站阿里山 經由頂六國小、觸口遊客中心、觸口、龍美、隙頂、巃頭、石棹、十字村、青年活動中心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24,000番路鄉行政區域圖》. 內政部. 2005年11月. ISBN 9860007039 (中文(繁體)). 
  2. ^ 臺18線里程表. 公路總局. [2009-11-07] (中文(繁體)). 
  3. ^ 賴子清. 嘉義縣各方建設利民之(一). 《嘉義文獻》(第13期). 嘉義縣政府. 1982年6月 (中文(繁體)). 
  4. ^ 4.0 4.1 臺灣文獻會. 番路鄉分組座談紀錄. 《嘉義縣鄉土史料》. 臺灣文獻會. 2000. ISBN 9570255595 (中文(繁體)). 
  5. ^ 施添福. 嘉義縣(下冊). 《嘉義縣地名辭書》(卷八). 臺灣文獻館. 2008. ISBN 9789860162592 (中文(繁體)). 
  6. ^ 6.0 6.1 6.2 羅凱安. 觸口遊憩區遊客調查與空間分析. 《樹德科技大學學報》(第4卷 第2期). 樹德科技大學. 2002年6月 (中文(繁體)). 
  7. ^ 黃鑑水、張憲卿、劉桓吉. 臺灣南部觸口斷層之地質調查與探勘. 《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9期). 中央地質調查所. 1994年12月 (中文(繁體)). 
  8. ^ 耿文溥. 臺灣中部竹山及嘉義間之地質. 《中央地質調查所彙刊》(第4期). 中央地質調查所. 1986年12月 (中文(繁體)). 
  9. ^ 林啟文等人. 臺灣活動斷層概論(第二版). 《中央地質調查所特刊》(第13期). 中央地質調查所. 2000 (中文(繁體)). 
  10. ^ 趙璞、林家駒. 勝蹟. 《嘉義縣志》(卷一 土地志). 嘉義縣政府. 1978 (中文(繁體)). 
  11. ^ 周俊霖. 山村的聚落發展與生活方式-奮起湖與石棹的比較研究. 《臺南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 臺南師範學院. 2000年6月 (中文(繁體)).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