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跳岭头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岭头是流传于广西钦州等地乡村的一种节庆综合歌舞艺术,它继承了古代傩赛社的特征。当地还有得名于该舞种的地方节日“岭头节”。整个表演由舞蹈、锣鼓乐和歌唱三大部分构成,一般露天进行,由一个或数个民间艺人,依序表演单人舞《开坛》、二人舞《扯大红》、三人舞《跳三师》、五人舞《出帅》、6人舞《收精》、群舞《操兵》等12个舞段。

舞蹈

[编辑]

跳岭头的舞蹈动作古朴而富有个性,头形、手势和步法动律鲜明,基本舞姿为装山字头,立则蹲,动则颤,扬手掩胸踮跳转。角色众多,各有表现其特定性格的舞蹈动作和扮相,观众只有从其行头才能分辨清角色。竹编纸糊的平面面具6只称之为“师”,其余木雕的立体面具叫“相”,两侧有系带,倾扎于表演者前额上。拥有36只面具的谓之“全相”,包括一帝、二元、三郎僮、三娘、三妖精、四官、四地祇、五雷、十帅,各地略有出入,一相多用。脸谱釉彩红黑青白,表情喜怒哀乐,形象美丑忠狡,特征鲜明夸张。服饰则以蓝衣短褂红缎彩绣无袖长袍为主。

打击乐

[编辑]

伴奏的乐器只有两种。武锣又叫高边锣,边沿高起三四寸,锣面直径自一尺五寸至两尺五寸不等,动用全套12面武锣是最大的阵仗。还有一面叫马锣的小锣,形状元异样,但锣面直径只有五六寸,搭挂鼓腰间,供点板用的。鼓的名称有象鼓、仗鼓、长鼓等,在灵山“跳岭头”的《阴歌小雅》中叙述鼓的形制,主要特点是两头大、中间细如蜂腰,故现名之为“蜂鼓”。

质量好的蜂鼓声音能传出七八里外。鼓手端坐,边指挥乐队,边将蜂鼓横置双腿上,右手掌拍击鼓面,左手拿小棍敲击小马锣。锣鼓点有《开坛》、《洗脚》、《三师》、 《四帅》、《中棚》、《捉妖精》等。

歌唱

[编辑]

“跳岭头”的舞蹈和歌唱是截然分开又互为补充的,跳时不唱,唱则不跳,以歌唱介绍角色或补叙故事。记录唱词的本子谓之“岭头科”,简介角色、形象的唱段叫“唱偈”,叙述角色事迹、故事情节的叫“唱格”(有时叫“咏古”),每一个唱格相当于一首叙事民歌。唱格的语言大都口语化,通常运用比兴比喻对比排比拈联谐音等修辞手法形象表意。

唱词为两乐句或四乐句结构,歌唱的音域较窄,五声羽调式居多,间或使用六声宫调式,音韵优美。由于都是用方言演唱,各地的曲调略有差异,唱腔也有所变化。例如灵山县西南部的唱词浑厚少拖腔,东北部则悠扬多拖腔。[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胡勖(卷)主编,中华舞蹈志(广西卷).上海市:学林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