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钱范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钱范为中国古代铸造金属货币(尤指最终的流通货币,即子钱)所使用的模具,最迟出现于商代[1],分为母范(或称模)和子范(或称范)两种。子范直接用来铸造钱币,钱文阴文反书,范面开沟漕以便灌注金属溶液,其材质有铜、铁、土或滑石等;母范用以翻制子范(如陶子范可用铜母范在半干的土坯上压印),钱文阳文正书,其材质多为铜或石[2]。此外学者认为可能存在另一种用以翻制母范的钱范,被称为原母或祖范,钱文阴文反书,但尚未有实物发现。因为钱范的不同以致钱币有版别之分,钱范的制造技术水平也造成了钱币的生产数量、效率和质量上的差异[1]

历史

[编辑]

春秋战国时期铸造钱币只用子范,其范最初多为陶制,将币形的正反面分别刻在细泥片上,晒干或烧制成陶后,叠合浇灌铜液铸钱,每范仅用一次。战国末年出现可反复使用的雕制石范(多为质地较软的滑石料)和铜范[3],其中铜范在浇铸钱币前须在范面上涂上一层含碳的液体,既作为高温铜液与铜范间的隔离膜,又便于脱模,但此类钱范雕刻比较耗费人工,且铸造的钱币数量难以提高。汉中叶以后改用模压工艺,即以母范制子范,至新朝时已广泛配合叠铸法大量铸造钱币[1]。隋、唐以后则采用翻砂工艺(即砂范),利用母钱印范翻砂,利用散砂可无数次造形[4]

形制

[编辑]

西汉以前的铸钱为平板直浇式,故钱范多呈长铲形,一正一背对称扣合,浇注口位于上部(多呈喇叭形),浇注道或经钱体向下,或单道、双道自上而下贯通到底,靠熔液压力充填整个型腔。随着汉初叠铸工艺的出现(一说此工艺出现于战国齐),开始采用圆盘形钱范(也有方形和六角形等),仍为两片扣合,浇注口位于圆盘中心,供叠放时上下各层垂直相通,钱币模型围绕中心呈放射状排列[5]。如钱币正反两面均有文字,则采用双面钱范,即同一个钱范上面文、背文都有,如钱币背平,则采用只有面文的单面钱范[6]

图集

[编辑]
战国楚蚁鼻钱铜子范,上海博物馆藏(下同)
战国齐齐大刀陶子范
西汉五铢石子范,浇铸口为半椭圆喇叭形,中央刻有浇铸主槽,两侧各排列6枚共12枚五铢钱模[7]
东汉五铢叠铸铜母范,中有凸星
南朝梁五铢叠铸陶子范,中有凹孔
西汉五铢陶母范残块
新朝大泉五十栔刀五百陶母范残块
新朝壮泉四十次布九百陶母范残块
新朝一刀平五千陶母范残块
春秋晋国空首布陶范
战国楚国郢爰青铜印模
秦代半两钱铜合范

参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渐进的西汉钱范》. 苏州日报.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4). 
  2. ^ 阮智富、郭忠新. 《现代汉语大词典 (下册)》.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3. ^ 赵德馨. 《中国经济史辞典》. 武汉: 湖北辞书出版社. 1990. 
  4. ^ 何林. 《钱币学词汇简释》. 北京: 大众文艺出版社. 1999. 
  5. ^ 《齐刀铜范母与叠铸工艺》. 周卫荣. 中国钱币博物馆(原载《中国钱币》2002年第2期).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8-26). 
  6. ^ 《“大布黄千”钱母范赏析》. 吴玲. 《中国文物报》2008年04月23日.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8月26日). 
  7. ^ 《罕见钱范,为古钱币研究提供佐证》. 滁州在线. [2014-08-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