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電荷泵鎖相迴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電荷泵鎖相迴路

電荷泵鎖相迴路(Charge-pump phase-locked loop)簡稱CP-PLL,是一種鉴相器適用於方波輸入信號的鎖相迴路[1]。CP-PLL可以快速的鎖定到輸入信號的相位,可以達到很低的穩態相位誤差[2]

鉴相器(PFD)

[编辑]
鉴相器動態

鉴相器(PFD)是由參考信號(Ref)以及受控輸出(VCO)信號的下緣所觸發。PFD 的輸出信號只有三個狀態:0, ,和。 參考信號的下緣會使PFD切換到較高的狀態,若PFD已經在就不會變動。 VCO信號的下緣會使PFD切換到較低的狀態,若PFD已經在就不會變動。 若二個信號的下緣同時出現,PFD會切換到0。

CP-PLL的數學模型

[编辑]

第一個二階CP-PLL的數學模型是由佛洛依德·加德納英语Floyd M. Gardner在1980年提出的[2]。M. van Paemel在1994年提出了不考慮VCO過載(overload)的非線性模型[3],N. Kuznetsov等人在2019年優化該模型[4]。也有學者在推導考慮VCO過載的CP-PLL解析解數學模型[5]

CP-PLL的數學模型可以針對一些參數進行解析的預估,例如hold-in範圍(在VCO沒有過載的情形下,可能進行鎖相的輸入信號頻率範圍),及捕獲範圍(pull-in range,在CP-PLL任意初始狀態下,CP-PLL最終可以鎖相的輸入信號頻率範圍)[6]

二階CP-PLL的連續時間線性模型以及加德納的猜想

[编辑]

加德納的分析是以以下的近似為基礎[2]:每個參考信號的周期內,PFD非零的時間區間為

CP-PLL的PDF平均輸出為

對應的傳遞函數為

若用濾波器傳遞函數以及VCO傳遞函數,可以得到加德納的二階CP-PLL線性近似平均模型:

佛洛依德·加德納英语Floyd M. Gardner在1980年以上述的理解,提出了猜想:「實際電荷泵鎖相迴路的暫態響應,預期會和等效傳統PLL的暫態響應幾乎相同。」[2]:1856(加德納對CP-PLL的猜想)。 依照加德納的結果,也類似Egan在type 2 APLL捕獲範圍的猜想,Amr M. Fahim在其書中猜想[7]:6:為了要達到無限大的捕獲範圍,CP-PLL的迴路濾波器需要使用主動濾波器(Fahim-Egan在type II CP-PLL捕獲範圍的猜想)。

二階CP-PLL的連續時間非線性模型

[编辑]

為了簡化推導,但不失去通用性,假設VCO和參考信號在其相位為整數時為其下降緣。 令參考信號第一個下降緣的時間為。 PFD狀態會依PFD的初始狀態,VCO的初始相位移,以及參考信號的值而不同。

若利用電阻和電容製作純PI(比例積分)的濾波器,其輸入電流和輸出電壓的關係為

其中是電阻,是電感。 是電容器的電壓。 控制信號會調整VCO頻率:

其中是VCO的自由運行頻率 (也就是),是VCO增益(靈敏度)、是VCO相位。 最後,CP-PLL連續時間非線性數學模型如下

其中有以下的不連續分段常數非線性

初始條件為. 此模型是非線性、非自主式、不連續的開關系統。

二階CP-PLL的離散時間非線性模型

[编辑]
在時間區間內的PFD動態

假設參考信號頻率為常數: 其中是參考資料的週期、頻率和相位。

, 這表示是第一個PFD輸出為0的時間 (若,則) 且是VCO或參考信號的第一個下降緣。 其且,可以定義對應的遞減數列,其中

. 則在時,是非零的常數()。 令為PFD脈波寬度(PFD輸出為非零長度的時間區間)乘以PFD輸出的正負號:

for
for

若VCO的下降緣在參考信號的下降緣之前,則,反之,可得可以看出二個信號下降緣的先後順序。在區間內,PFD輸出為零,PFD

for .

變成下式的變數變換[8] 可以讓參數減至二個:

此處是正規化的相位偏移,是VCO頻率 相對於參考頻率的比例。

最後,不考慮VCO過載的二階CP-PLL離散時間模型如下[4][6]

其中

此離散時間模型只在有一個穩態,可以估計hold-in範圍和捕獲範圍[6]

若VCO過載,也就是為零, 或者是以下的式子 , 則需要考慮額外的CP-PLL動態特性[5]。 針對任何參數,只要VCO和參考信號的頻率差夠大,就會使VCO過載。 在實務上,需避免VCO的過載。

高階CP-PLL的非線性模型

[编辑]

高階CP-PLL非線性模型推導和超越方程有關,無法求得解析解,需要用近似的方式計算[9]

參考資料

[编辑]
  1. ^ USA US3714463A,Jon M. Laune,「Digital frequency and/or phase detector charge pump」,发表于1973-01-30 
  2. ^ 2.0 2.1 2.2 2.3 F. Gardner. Charge-pump phase-lock loops.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1980, 28 (11): 1849–1858. Bibcode:1980ITCom..28.1849G. doi:10.1109/TCOM.1980.1094619. 
  3. ^ M. van Paemel. Analysis of a charge-pump pll: A new model.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1994, 42 (7): 2490–2498. doi:10.1109/26.297861. 
  4. ^ 4.0 4.1 N. Kuznetsov, M. Yuldashev, R. Yuldashev, M. Blagov, E. Kudryashova, O. Kuznetsova, and T. Mokaev. Comments on van Paemel's mathematical model of charge-pump phase-locked loop (PDF). Differential Equations and Control Processes. 2019, 1: 109–120 [2021-06-16].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22-01-20). 
  5. ^ 5.0 5.1 N. Kuznetsov, M. Yuldashev, R. Yuldashev, M. Blagov, E. Kudryashova, O. Kuznetsova, T. Mokaev. Charge pump phase-locked loop with phase-frequency detector: closed form mathematical model 1901 (1468). 2020. arXiv:1901.01468可免费查阅. 
  6. ^ 6.0 6.1 6.2 N.V. Kuznetsov, A.S. Matveev, M.V. Yuldashev, R.V. Yuldashev. Nonlinear analysis of charge-pump phase-locked loop: the hold-in and pull-in ranges. IFAC World Congress. 2020. arXiv:2005.00864可免费查阅. 
  7. ^ Fahim, Amr M. Clock Generators for SOC Processors: Circuits and Architecture. Boston-Dordrecht-Lond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5. 
  8. ^ P. Curran, C. Bi, and O. Feely. Dynamics of charge-pump phase-locked loop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ircui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2013, 41 (11): 1109–1135. doi:10.1002/cta.1814. 
  9. ^ C. Hedayat, A. Hachem, Y. Leduc, and G. Benbassat. Mode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3rd order charge-pump PLL: a fully event-driven approach. 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s and Signal Processing. 1999, 19 (1): 25–45. S2CID 58204942. doi:10.1023/A:1008326315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