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魏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地位周朝诸侯国
国都1. 安邑
山西省運城市夏县西北)
2.大梁
河南省开封市
政府封地
• 始封此國者
周威烈王
• 爵位
侯爵
前344年,魏罃称王
• 
姬姓
• 
魏氏
• 始祖
魏文侯魏斯
• 亡国之君
魏王假
分封
• 创始
前403年
• 灭亡
前225年
• 灭亡原因
秦国所灭
史书记载1. 史記
(卷44魏世家)
2. 竹书纪年
(魏国史书)
魏國國號正寫[1]
戰國版圖,魏國位於黃河流域一帶。

魏国,自名為𫵾[1],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诸侯国,属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自前403年魏文侯周威烈王册封为、前344年称王、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隔淮水、颍水与齐国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魏国始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境内),公元前361年(或公元前339年[註 1]魏侯罌(後稱魏惠王)从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註 2]

但有学者考证公元前430年魏斯(後稱魏文侯)就已經把首都从安邑迁至洹水(今河北魏县[註 3],所以魏侯罌是由魏縣而迁都大梁。

历史

[编辑]

起源

[编辑]

魏国的先祖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周武王牧野東征之后,他被封在毕[2],后代于是就以畢姓为氏[3]毕国亡国后,毕公高的后代毕万逃到晋国,为晋献公大夫,出征居车右,立有战功,被封到魏[4](魏城,即今山西省芮城县古魏城遗址),立为“魏氏”[5]。日后逐渐发展为晋国六卿之一。晋献公死后,四子争位,是时毕万之子魏犨随公子重耳流亡在外。十九年后,重耳返国立为晋文公,而令魏犨为大夫,是为魏武子[6],魏渐强。春秋末年,晉國正卿知伯魏桓子韓康子攻擊赵襄子,赵襄子受困良久,最後說服韩、魏倒戈,共灭知伯,是為三家滅知,並瓜分其所有領地[7],從此晉國赵、魏、韩三卿獨霸。

建国

[编辑]

公元前403年,晉國魏斯趙籍韓虔大夫,獲得周朝官方承認,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8],脫離晉國,並將晋国領地瓜分,晋只剩絳城曲沃兩處,史称“三家分晋”。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魏、韓、趙共廢晋静公為家人而分其地。

崛起

[编辑]

魏國的國力在頭兩位君主魏文侯魏武侯之時達至頂峰。魏文侯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为师[9][10],命乐羊为将攻取中山国[11]西门豹令開鑿漳水十二渠[12],又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尽地力之教”[13],巩固经济。李悝还撰写中国古代第一部成文法典《法经》,但今天现仅存篇目,内容已经失传。前413年至公元前409年,魏国连年进攻秦国,夺取河西之地,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魏國在此設立西河郡吴起西河郡守[14](見河西之戰)。公元前408年魏国向趙國借道攻取中山国,于前406年消滅。公元前405年至公元前404年,魏国联合赵国韩国救援田會,进攻齐国,掠入齐长城,俘虜齐康公。公元前400年和公元前391年,三晋联军又多次击败楚国,奪取不少土地。魏国盛极一时。

衰落

[编辑]

戰國中期,魏國仍然强大,但是齊國秦國等國的崛起對其形成威脅。到第三位君主魏惠王魏罃即位時,主要集中於經濟發展,包括在黃河開發鴻溝灌溉。但與此同時,魏國的國力卻正慢慢的消退,由於這段時期的魏國不斷東侵,其在東方的優勢在一系列戰爭中多次受挫,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之戰和公元前341年的馬陵之戰中兩敗於齊國。然而,公元前343年魏惠王召集逢澤之會,率諸侯朝見天子顯王扁,仍具有相當威望。公元前330年,魏惠王後五年,在西方,經過商鞅變法從而逐漸强盛起來的秦國奪取河西地區(一個位於現在陝西東部與山西邊界,黄河西岸的畜牧和戰略要地),首都安邑山西夏縣)完全暴露,只好把都城遷都大梁[15]河南開封東南),從此又稱為梁國,此後更是不斷受到秦國的侵略。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齊威王相互稱王[16]

合纵

[编辑]

公元前323年,魏國犀首之官公孫衍發起魏、中山五國相王,以求合縱反秦,結果失敗。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秦军击败魏国和韩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之後由於秦國不斷的壓迫,局势越来越严峻。這時,封爵為信陵君公子無忌出現,信陵是魏安禧王之弟,信陵君於公元前257年施計奪取了魏國軍隊,協助趙國抗秦,因而趙國得以不亡,不過由於奪取兵權之事,信陵君因而留在趙國,不敢返回魏國。在秦將蒙驁侵略魏國時,魏安禧王在國難之中拜信陵君為上將軍,於公元前247年與其他五國聯軍抗秦,大敗蒙驁,但戰後魏王對信陵君開始猜疑,更兼秦人使用反間計,使魏王與信陵失和。於是信陵終日借酒澆愁,並含屈而終。信陵死後,魏國無力抗秦,國土被秦國慢慢侵夺。

灭亡

[编辑]

秦王政即位後,對魏國的壓力不斷加大。於公元前225年,秦國將軍王賁用水計攻破大梁,魏國滅亡。

君主列表

[编辑]

魏氏領袖

[编辑]
稱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年份 関係
毕万  
芒季   畢萬之子
魏武子 魏犨
《世本》名魏州
  ?─前594年以後 畢萬之孫、芒季之子
《史記》誤作畢萬之子
魏悼子 名字已失考     魏犨之子
魏昭子
《世本》《左傳》作魏莊子
魏絳   ?─前550年以後 《春秋人譜》云魏犨之子
《史記》誤作魏顆之子
魏獻子 魏荼
《左傳》名魏舒
  ?─前509年以後 魏絳之子
《史記》誤作魏嬴之子、魏絳之孫
魏簡子 魏取   ?─前509年 魏荼之子
魏襄子 魏侈
一作魏哆
《左傳》作魏曼多
  前508年─前482年以後 魏取之子
《史記》誤作魏荼之子
魏桓子
《韓非子》《說宛》作魏宣子
魏駒   ?─前446年 魏侈之子
《史記》誤作魏侈之孫

魏国君主

[编辑]

魏文侯、武侯及惠王在位年從楊寬《戰國史》考証

稱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年份 關係
魏文侯 魏斯 50 前445年在位,前403年成為侯爵——前396年 魏桓子之子
魏武侯 魏擊 26 前395年——前370年 魏文侯之子
魏惠王 魏罃 51 前369年,前334年稱王并改元——前319年 魏武侯之子
魏襄王 魏嗣 23 前318年——前296年 魏惠王之子
魏昭王 魏遫 19 前295年——前277年 魏襄王之子
魏安釐王 魏圉 34 前276年——前243年 魏昭王之子
魏景湣王 魏午 15 前242年——前228年 魏安釐王之子
魏王假 魏假 3 前227年——前225年 魏景湣王之子

附:楚漢之際魏國君主

[编辑]
稱號 姓名 在位年數 在位年份 關係
魏王 魏咎 1年 前208年 魏王假之弟
魏王 魏豹 3年 前208年-前206年 魏咎之弟

魏國世系

[编辑]

與夏朝關係

[编辑]

《戰國策》記載,魏國曾自稱為夏人後裔[17]。其史書《竹書紀年》中也記載夏朝世系。

人物

[编辑]

公族

[编辑]
  • 季成,又稱魏成子樓季,魏文侯弟(《呂氏春秋》、《新序雜事》)
  • 魏摯,一名魏訴,魏文侯子(《說苑》、《韓詩外傳》)
  • 魏緩,一名魏元,魏武侯子(《魏世家》、《漢書·地理志》元城縣條)
  • 山陽君(《楚策一》)
  • 信陵君魏無忌

將領

[编辑]

謀臣

[编辑]
  • 任章(《魏策一》,《說苑》作任增,《韓非子》、《趙策一》作趙葭
  • 翟璜,一名翟觸(《呂氏春秋》、《新序雜事》)
  • 樂騰(《呂氏春秋》、《新序雜事》)
  • 王孫苟端(《呂氏春秋》、《新序雜事》)
  • 屈侯鮒(《魏世家》)
  • 段干木(《魏世家》),子夏学生,魏国初期将领之一。
  • 田子方(《魏世家》),子夏学生,战国初期道代表人物之一。
  • 李克(《魏世家》),一说即李悝,魏相(《韓非子》),子夏学生,战国时期法家早期代表人物之一。
  • 堵師贊,一作睹師贊(《韓非子》《魏策一》)
  • 任座(《呂氏春秋》)
  • 趙倉唐,舍人(《韓詩外傳》《說苑》)
  • 解扁(《淮南子》)
  • 師經(《說苑》)
  • 田文,一作商文,魏相(《吳起列傳》、《呂氏春秋》)
  • 公叔,即魏相王錯(《魏策一》、《魏世家》、《吳起列傳》)
  • 田繻
  • 惠施(《莊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
  • 公孙衍
  • 张仪
  • 翟强
  • 魏齐
  • 范痤
  • 孔斌
  • 須賈
  • 侯嬴

女性

[编辑]

其他

[编辑]
  • 卜商,字子夏(《魏世家》),孔子学生,儒家西河学派的创立者及领袖,其并未出仕于魏。
  • 解狐(《韓詩外傳》)
  • 荊伯柳(《韓詩外傳》)
  • 朱亥

相關條目

[编辑]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史記/卷044》,出自司馬遷史記

註釋

[编辑]
  1. ^ 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的时间史书普遍有两种看法:《史记》和《资治通鉴》认为是魏惠王31年(公元前339年),《竹书纪年》认为是魏惠王9年(公元前361年)。
  2. ^ 史记·魏世家》记载:“安邑近秦,于是徙都大梁
  3. ^ 颜师古在《汉书·地理志》中引文颖注云:「毕万封魏,今河东、河北县,后为秦逼,徙都今魏郡魏县」。南宋郑樵通志·都邑略》言:「魏都魏地,迁于大梁。」

參考文獻

[编辑]
  1. ^ 1.0 1.1 參見周波《中山器銘文補釋》等。魏國國名,晉系文字作“𫵾”,楚系文字改作假借字“𩲈”(清華簡《系年》)或“⿰畏阝”(包山簡),秦系文字改作假借字“巍”(後世簡寫為“魏”)。
  2. ^ 《集解》杜预曰:“毕在长安县西北。”《正义括地志》云:“毕原在雍州万年县西南二十八里。”
  3.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魏之先,毕公高之後也。毕公高与周同姓。武王之伐纣,而高封於毕,於是为毕姓。
  4. ^ 《正义》:魏城在陕州芮城县北五里。郑玄诗谱云:“魏,姬姓之国,武王伐纣而封焉。”
  5.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献公之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霍、耿、魏,灭之。以耿封赵夙,以魏封毕万,为大夫。
  6.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毕万封十一年,晋献公卒,四子争更立,晋乱……晋献公之二十一年,武子从重耳出亡。十九年反,重耳立为晋文公,而令魏武子袭魏氏之後封,列为大夫,治於魏。
  7. ^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知伯怒,遂率韩、魏攻赵。赵襄子惧,乃奔保晋阳……三国攻晋阳,岁馀……襄子惧,乃夜使相张孟同私於韩、魏。韩、魏与合谋,以三月丙戌,三国反灭知氏,共分其地。
  8.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魏文侯)二十二年,魏、赵、韩列为诸侯。
  9.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十七年,伐中山,使子击守之,赵仓唐傅之。子击逢文侯之师田子方於朝歌,引车避,下谒。田子方不为礼。
  10.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
  11. ^ 《史记·卷八十·乐毅列传第二十》:乐羊为魏文侯将,伐取中山,魏文侯封乐羊以灵寿。
  12.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任西门豹守鄴,而河内称治。
  13. ^ 《史记·卷七十四·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
  14. ^ 《史记·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15.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三十一年,秦、赵、齐共伐我,秦将商君诈我将军公子卬而袭夺其军,破之。秦用商君,东地至河,而齐、赵数破我,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
  16. ^ 《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三十六年,复与齐王会甄。是岁,惠王卒,子襄王立。襄王元年,与诸侯会徐州,相王也。追尊父惠王为王。
  17. ^ 《戰國策》〈秦策〉〈或為六國說秦王〉:「魏伐邯鄲,因退為逢澤之遇,乘夏車,稱夏王,朝為天子,天下皆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