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魯道夫·倭鏗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魯道夫·倭鏗
出生(1846-01-05)1846年1月5日
德意志邦聯奧里希
逝世1926年9月15日(1926歲—09—15)(80歲)
威瑪共和國圖林根耶拿
奖项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1908)
时代19世紀哲學
地区西方哲學
学派歐陸哲學
著名思想
Aktivismus (activism)[1]
The Real
签名

鲁道夫·克里斯托夫·倭鏗(德語:Rudolf Christoph Eucken,1846年1月5日—1926年9月15日),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19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倭鏗在汉诺威奥里希出生,曾在哥廷根大学柏林大学就读。担任学校教师5年后,他在1871年获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哲学系教授,1874年转往德国耶拿大学任教,直至1920年退休。1913年至1914年间他亦曾在纽约大学任客座讲师。倭鏗在1882年结婚,育有2子1女,包括著名经济学家瓦尔特·奥伊肯。1926年,倭鏗在耶拿逝世,终年80岁。

倭鏗的哲學思想著重精神價值,認為使人成為人的,是精神人格,人憑精神獲得昇華。精神的本質在於從生命環境和衝動中獲得解放,獲得自由。作家努力的目標是為統一支離破碎的思想界提示堅實的基礎。主要著作有《亞里斯多德的研究方法》、《現代藝術概念》、《哲學術語史》、《精神生活的統一》、《宗教與生活》、《社會主義分析》。[3]

著作

[编辑]
  • Die Lebensanschauungen der großen Denker》(1890年)
  • Der Kampf um einen geistigen Lebensinhalt》(1896年)
  • Der Wahrheitsgehalt der Religion》(1901年)
  • Grundlinien einer neuen Lebensanschauung》(1907年)
  • Der Sinn und Wert des Lebens》(1908年)
  • Geistige Strömungen der Gegenwart》(1908年)
  • Können wir noch Christen sein?》(1911年)
  • Present Day Ethics in their Relation to the Spiritual Life》(1913年)
  • Der Sozialismus und seine Lebensgestaltung》(1920年)

作品的中譯

[编辑]
  • 余家菊/譯,《人生之意義與價值》,上海市:中華書局,1929年。
  • 余家菊/譯,《人生之意義與價值》,北京市:中國圖書館學會高校分會委託中獻拓方電子製印公司複印,2007年。
  • 李永熾/譯,《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台北市:遠景,1982年再版。
  • 萬以/譯,《生活的意義與價值》,上海:上海譯文,1997年。
  • 張源、賈安倫/譯,《新人生哲學要義》,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2年。
  • 諾貝爾文學獎全集編譯委員會/編譯,《奧伊肯(1908)/拉格勒芙(1909)》,台北市:九華出版:環華發行,1981年。

参考资料

[编辑]
  1. ^ W.R. Boyce Gibson, Rudolf Eucken's Philosophy Of Life[永久失效連結], Kessinger Publishing, 2004, p. 170.
  2. ^ Kierkegaard Research: Sources, Reception and Resources, Volume 8, Tome III, Ashgate Publishing, Ltd., 2009, p. 177.
  3. ^ 孟憲忠編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人生之旅》,台北市:智慧大學,1993年,頁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