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北狄
北狄,又稱翟、北翟、翟戎,是古代华夏人对居住于其北方的各异族的泛称,與東夷、西戎及南蠻,合称四夷[1][2][3][4][5]。在先秦时期,貉族與白狄、赤狄與長狄等部族被周朝諸侯國歸為北狄,經常與西戎並稱為戎狄。漢代之後的「北狄」一詞则涵蓋東胡、匈奴、高車、鮮卑、突厥等多个族群。
歷史文献记录
[编辑]傳說北狄是源自黃帝的孫子始均[6]。还有記載認為其起源於山戎[7],與晉國為鄰居[8]。春秋時,北狄分為白狄、赤狄與長狄等不同分支。
在春秋文獻中,狄,又稱翟。周襄王時,因鄭伯不聽王命,曾經要求狄人攻打鄭國[9]。在狄人擊敗鄭國後,周襄王娶隗姓狄人為妻,又將隗后退回。此舉引發狄人不滿,王子帶聯合狄人,攻打周王[10]。
農業
[编辑]从现有的考古知识来看,新石器时代的北方长城地带已经產生早期农业居民,但受气候或其他因素的影响,各地的农业在生业中占的比重不一,有的地区农业的发展很不稳定,甚至有间歇的现象[11]。
周王朝曾經对「鬼方」采取过军事行动,著名的小盂鼎铬文记载了周初一次攻打「鬼方」的战果:“获聝四千八百□十二聝,俘人万三千八十一人,俘马□□匹,俘车卅两,俘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卅十八羊。 ”可以看出「鬼方」的马、牛、羊并不比华夏各国多,而且羊特别少,显然不是专化的游牧部族[11]。
林沄认为,蒙古高原上的北亚蒙古人种的游牧人,在战国时代才全面进入北方长城地带,中原各国也向北方长城地带扩张势力,使该地带原有居民或融入中原各国,或融入“胡人”方面。[11]。
現代考證
[编辑]「北狄」一詞在不同時代所指代的具體族群不同,學術界就這些族群之間存在著何種關係有著多種观点。
學者胡秋原認為,狄即是丁零之音轉,主張北狄源出於丁零,即後世所謂的突厥[12]。學者蘇日巴達拉哈主張蒙古族源自古代高車,中國歷史所稱的北狄,為蒙古族先祖[13]。學者黃文弼認為,春秋時所稱的狄,如林胡、樓煩與義渠,皆為遷居至中原的匈奴人[14]。學者馬長壽認為,匈奴與丁零,與春秋時所說的北狄,均為阿爾泰語系的蒙古種族草原部落[15],此說獲得林劍鳴等學者支持。翦伯贊在《中國史綱要》中也認為,北狄中的赤狄為蒙古族的先祖之一。
另一方面,學者林澐认为先秦時代的狄人,與華夏是從同一族群分化出来,與戰國時期出現带有北亞蒙古人種特徵的匈奴為不同種族[16]。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俄国人类学界习称为蒙古人种的“西伯利亚类型”),是以低颅、短颅、高面、阔面相结合为典型特征的人群,现代蒙古族即其代表。但公元1世纪生活在外贝加尔和蒙古的匈奴人,虽在低颅这一特征上是和现代北亚蒙古人种一致,但却是中长颅和低颅的结合。可见现代北亚蒙古人种的形成是晚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的[11]。从新石器时代到春战之际生活在北方长城地带[17]的均属高颅的居民,和均以低颅为特征的汉代匈奴和鲜卑属于不同的种系。北亚蒙古人种特征较为明显的遗骸在战国时期才出现于北方长城地带,和文献中“胡”的出现年代大体一致[11]。赵越云、樊志民也根據晚商以前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類型認為,先秦時的北狄族群和華夏族群是從同一族群中分化出來的[18]。
分支
[编辑]延伸阅读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蛮夷狄戎. 國語辭典 (中文).
古時對四方異族的總稱。
- ^ 礼记·王制.
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中国、夷、蛮、戎、狄,皆有安居、和味、宜服、利用、备器。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
- ^ 班固. 白虎通德论.
夷狄者,与中国绝域异俗
- ^ 石介. 中国论.
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四夷外也,中国内也。
- ^ 狄. 教育百科.
中國古代之北方民族。因主要分佈於北方,故通稱為「北狄」
- ^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
- ^ 應劭《風俗通》注佚文:「春秋傳曰:『狄本山戎之別種也,其後分居,號曰赤翟、白翟。』」
- ^ 《左傳·昭公》:「晉居深山,戎狄之與鄰。」
- ^ 《左傳》〈僖公〉24年:「鄭之入滑也,滑人聽命,師還,又即衛,鄭公子士,洩堵俞彌,帥師伐滑,王使伯服,游孫伯,如鄭請滑。鄭伯怨惠王之入,而不與厲公爵也,又怨襄王之與衛滑也,故不聽王命,而執二子。王怒,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王弗聽,使頹叔,桃子,出狄師。」
- ^ 《左傳》〈僖公〉24年:「夏,狄伐鄭,取櫟,王德狄人,將以其女為后,富辰諫曰……王又弗聽。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后,惠后將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齊,王復之,又通於隗氏,王替隗氏。頹叔桃子曰:『我實使狄,狄其怨我。』遂奉大叔,以狄師攻王……王遂出,及坎欿,國人納之。秋,頹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師伐周,大敗周師,獲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王出適鄭,處于氾,大叔以隗氏居于溫。」
- ^ 11.0 11.1 11.2 11.3 11.4 林沄:《夏至战国中国北方长城地带游牧文化带的形成过程》认为「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在新石器时代是由东亚蒙古人种的原居民所建立的农业文化带,到战国时代变为由北亚蒙古人种为主的人群所占据的游牧文化带,不只是简单的族群变迁,而是文化、生态环境、族群等变动的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过程。」、「司馬遷的匈奴列傳是綜合了大量先秦時代有關北方長城地帶的文獻記載寫成的,有整理和保存重要史料方面功不可沒。但是,他和當時許多漢族的知識分子一樣,認為先秦文獻中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戎狄,與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等遊牧民族屬於同一族群。從而造成了兩個相互關連的歷史誤解:一、先秦的戎狄就是秦漢時的匈奴、東胡的前身,二、北方長城地帶自古以來被遊牧民族占居,後來才被中原農業居民向北方的拓展而逐步排擠到更北的地區。…… 結合環境學和體質人類學的研究,可以看出,先秦文獻中的戎、狄,和戰國才活躍在北方長城地帶的東胡、匈奴並非同一族群。北方長城地帶在新石器時代晚期基本上是農業地帶,它之變為遊牧人往來馳騁的地帶,是文化、生態環境、族群等變動的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一個復雜過程。」
- ^ 胡秋原《世界史上之新疆》,收入《新疆研究》叢書。
- ^ 苏日巴达拉哈著《蒙古族族源新考》,民族出版社,1986年。
- ^ 黃文弼〈論匈奴族之起源〉,收入《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 ^ 馬長壽《北狄與匈奴》,北京三聯書店,1962年出版。
- ^ 林沄《戎狄非胡論》
- ^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这个地区东起西辽河流域,经燕山、阴山、贺兰山,到达湟水流域和河西走廊。大体上包括了今天的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山西北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宁夏、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
- ^ 赵越云、樊志民《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認爲「农业类型的差异是古代中国区分华夏与戎狄、我族与他族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农业类型的视角来看,在新石器时代早期至晚商以前,旱作农业类型在古代中国的北方地区逐渐形成并进一步发展与演进,在如此之长的时代里北方地区似乎只存在单一的文化面貌,因而在晚商以前或许并不存在所谓的戎狄族群。」、「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晚商以前这一时段内,北方地区内部存在着极为频繁的文化交流,因此严格的族群界限尚未形成。」「晚商以前北方地區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戎狄』族群應當是下一歷史階段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
您所提交的草稿正在等待有经验的志愿者審核。
您可能需要等待7周或以上,因为草稿的审核没有特定的顺序。目前一共有119篇草稿正在等待志愿者審核。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