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NGTS-1b

天球赤道座標星圖 05h 30m 52.0s, −36° 37′ 51″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NGTS-1b
太陽系外行星 太陽系外行星列表

藝術家所繪製NGTS-1b與其母恆星NGTS-1的想像圖
母恆星
母恆星 NGTS-1[1]
星座 天鸽座
赤经 (α) 05h 30m 52.0s
赤纬 (δ) -36° 37′ 51″
距離600[2] ly (224.0[3] pc)
光譜類型 M0.5[1]
物理性质
质量(m)0.812[3] MJ
半径(r)1.33[3] RJ
温度 (T) 790.0[3] K
軌道參數
半長軸 (a) 0.0326[3] AU
軌道離心率 (e) 0.016[3]
公轉週期 (P) 2.6473 JD[3] d
軌道傾角 (i) 82.8[3]°
凌日时间 (Tt) 2457720.65939 (?)[3] JD
發現
發現時間 2017
發現者 次世代凌星巡天[2]
發現方法 次世代凌星巡天萊昂哈德·歐拉望遠鏡(EulerCam photometric)
共同發現、高精度徑向速度行星搜索器隨後觀測到。
發表論文 已確認[1]
其他名稱
數據庫參考
太陽系外行星
百科全書
data
SIMBADdata

NGTS-1b是一個已確認的熱木星太陽系外行星,母恆星是質量與半徑都大約為太陽一半的紅矮星NGTS-1,軌道週期2.65日[4]。NGTS-1行星系距離地球約600光年,在天球上位於天鸽座 [1][2][5]

發現

[编辑]

NGTS-1b是由次世代凌星巡天所發現[2]。發現該行星的論文第一作者,华威大学的丹尼爾·貝利斯(Daniel Bayliss)對這項發現表示:「NGTS-1b的發現對我們而言完全是一個驚喜–這樣巨大的行星先前被認為不會在如此小的恆星旁發現–重要的是,我們現在的挑戰是要了解這樣的行星在銀河系中到底有多普遍,而次世代凌星巡天有能力做到這一點。」[5]

行星狀態

[编辑]

質量、半徑與表面溫度

[编辑]

NGTS-1b是屬於氣態巨行星中的熱木星,質量大約為0.812 MJ,半徑為1.33 RJ[1][2]

母恆星

[编辑]

NGTS-1b的母恆星是光譜型M0.5的紅矮星,質量為0.617 M,半徑為0.573 R[2][3]

軌道

[编辑]

NGTS-1b的軌道半徑約450萬公里,軌道周期約2.6473日[1][2][3][6]

參見

[编辑]

參考資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Bayliss, Danile; et al. NGTS-1b: A hot Jupiter transiting an M-dwarf (PDF). arXiv. 31 October 2017 [1 November 2017]. arXiv:1710.11099v1可免费查阅.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8-02-15). 
  2. ^ 2.0 2.1 2.2 2.3 2.4 2.5 2.6 Lewin, Sarah. Monster Planet, Tiny Star: Record-Breaking Duo Puzzles Astronomers. Space.com. 31 October 2017 [1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Staff. Planet NGTS-1 b. 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 2017 [1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2-06). 
  4. ^ Griffini, Andrew. Huge 'monster' planet could challenge scientists' theory of how worlds form. Times of India. 2 November 2017 [2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年11月2日). 
  5. ^ 5.0 5.1 Staff. 'Monster' planet discovery challenges formation theory. Phys.org. 31 October 2017 [1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1-07). 
  6. ^ Dvorsky, George. This Tiny Star Hosts a Planet Nearly the Size of Jupiter. Gizmodo. 31 October 2017 [1 November 2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30).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