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便利商店
此條目已经由新闻、媒体机构作为内容来源所引用。引用这篇条目的文章是: 記者蘇位榮於2010-08-10所发表的《直言集/「好鄰居」的門鈴聲 能否小聲點》,出自聯合報。 請同時到Wikipedia:新闻报导引用维基百科的内容處加入有關資料。(為免自我提及,本模板僅限於放在條目討論頁的頁頂。) |
此條目已经由新闻、媒体机构作为内容来源所引用。引用这篇条目的文章是: 金其琪於2016年09月24日所发表的《在日本,便利店幫你養老》,出自端傳媒。 請同時到Wikipedia:新闻报导引用维基百科的内容處加入有關資料。(為免自我提及,本模板僅限於放在條目討論頁的頁頂。) |
CVS
[编辑]在台灣或大陸,業者自己稱便利商店的術語就是CVS,包括政府相關文件都是。所以CVS當然要出現在條目當中。Richy 00:24 2004年8月25日 (UTC)
我沒有說「任何語言都要加」,我在哪裡說過這些話?那是你自己的演繹。但是在台灣及大陸(這是中文維基百科),流通業承襲了日本的傳統,確實就把CVS當成便利商店的縮寫,而且在專業溝通的時候有時候直接講CVS,不講便利商店,台灣的專業刊物有時也直接寫CVS取代便利商店。如果他們也會講日文的話,我認為當然也要放進去。Richy 00:57 2004年8月25日 (UTC)
奇怪了,我已經說了,CVS是兩岸常見的簡稱,直接取代「便利商店」這幾個字,這跟interwiki有沒有沒關係。Richy 03:52 2004年8月25日 (UTC)
感謝啦,對華文地區CVS的用法可以上Google查看看~~Richy 04:09 2004年8月25日 (UTC)
- CVS?从来没听说过……--zy26 04:10 2004年8月25日 (UTC)
- 流通業界都這樣叫的。台灣報紙也會這樣寫。04:45 2004年8月25日 (UTC)
大连的“太阳系”便利店给分店编序号时就用CVS这个词。Mickey 05:20 2004年8月25日 (UTC)mickeymousechen
美国的CVS
[编辑]美国有一家连环商店/药店,门牌上都是CVS/Pharmacy([1]),和这篇文章是不是一回事?--Vina 05:31 2004年8月25日 (UTC)
各便利店在台灣登記的公司名稱
[编辑]不知道能不能查出,不然在台灣公司列表條目不好辦--蒼空 翔 有事點我 20:44 2006年4月25日 (UTC)
美國的店型?
[编辑]"在美國,因住宅往往設於郊外,且住宅區與商業區的區份很清楚,因此便利商店較少開設於大型都市的市中心,且許多都附設加油站與停車場,方便顧客開車前來購物"
--改寫理由: 這句比較奇怪。我住在美國十多年,去過許多大都市,還沒遇過沒有便利商店的情形。論密度,以方圓一里為單位來算,還比郊區密度來的高。 "...附設加油站...停車場...",我在想也許這是對應於台灣的加油站一般較無法讓多輛車子停在一旁。以美國的情形來說,有加油站就(幾乎)一定有停車位,而且這也只是便利商店多種經營形式的其中一種。既然是要後面的台灣/日本店型做比較,那麼我改寫成只敘述這方面的情形。 另外這句"G-Store,附有停車場的店面簡稱P-Store或Parking Store",一來我沒聽過,二來在英文wiki頁面也沒找到這說法(若是慣用說法會列上去的),三來日本wiki也沒提及。用google找似乎也是台灣在用,並且數量不多。Jyi 16:26 2006年5月25日 (UTC)
- 美國的便利商店論比例來說郊區的店佔比絕對比較大,而且比日本台灣都來的大的多,再者,美國的便利商店業者也不太善於經營市區的店型,但是應該也是有開在市區的,可能我沒有注意到這點,寫的時候失之武斷了,我們應該說日本台灣的市區店型佔比較美國大,謝謝你的指證。
- G-store與Parking Store是業界內用語,比較少出現在一般網頁上,我想如果不是這個業界的人可能真的不會聽過,我還是改回去了,當然,這點還是可以討論的,我會找一些資料來佐證這個說法--robinhou 02:39 2006年5月26日 (UTC)
- "郊區的店佔比絕對比較大" - 這是指美國全國所有大城市的常態還是只有一兩個大城市的情形?原來的寫法所傳達的是前者,那麼我所居住的麻州(Boston Metro)就不符合這情形。事實上凡是有久遠歷史的大都市,比如舊金山,紐約市,波士頓,情形都是和台北市一樣 -- 商業居民全部住在一起,住民人口密度比郊區高,相對的便利商店也是。若是較新的都市,那麼市區就真的主要是商業大樓,下班後大家回郊區的家。如果是這樣子的話,是否要針對不同都市情形來寫?
- 至於G/P-Store,同樣的也是"常態"的表達問題。以英文版本來說,簡稱有c-store,這是屬於"一般用法",是大眾"有可能"會說的,但是大眾不知道,不在講的"業界內"的專業術語需要寫出來嗎?如果需要,是否要表明這是"專業術語"?不然被讀這篇文章的人誤認為這是"日常在講"的說法(就和那CVS一樣),然後引用寫在給英語人士看的英文文章/表格文件裡頭豈不是害了人?我強調的只有ㄧ點,如果不特別就各方面做註解說明的話,那麼寫出來的內容會讓讀者以為這是全美國(甚至是全日本全台灣)都適用的"日常用法",請考慮這點。Jyi 03:12 2006年5月26日 (UTC)
- 就郊區佔比問題,一時之間我無法找出統計資料,印象中過去我看到的專業期刊文章有許多有針對這部分有所闡述,我所論述的是純的市中心型態店型,這種店型是日本與台灣較為擅長的,美國業者真的不是很擅長這部分,當然您居住的地方可能不是如此,幾個特定大都市可能也有很多店,但是如果放大到整個美國業界,其實郊區的店就會比較多,特別是有幾個大業者,比如說7-Eleven去年才進入曼哈頓,主要原因就是他們不會經營這種店,排名前幾名的業者多半也是石油業者經營的,所以我論的是total的總店數,從統計資料看來美國應該是G-store比較多,純種的市中心店佔比比較小。以目前條目的內容來看,應該沒有違反這個內容吧
- G-store與P-store是不是不適合用在百科內?嗯,我想您說的真的是有一點道理,整個刪掉可能比較好,畢竟對這種名詞有興趣的人可能真的不多,大概只有業界內的人有興趣,也不是一般人普遍的說法,寫出來的確有點太過了,我會刪掉這部分,謝謝您的意見!--robinhou 03:48 2006年5月26日 (UTC)
- 再補充一下,密度不等於佔比,市中心看起來密度很大,但整體店數其實佔比不是很大,至少比較起來美國業者比日本台灣同業,在無停車場無加油站的門市經營技術上是落後的,店數比例上也少很多,就業界內的眼光來看,這種店型是日本人與台灣人的專長--robinhou 04:09 2006年5月26日 (UTC)
- 本來我還在想該不會是我們對於"郊區"(台北市松山區 vs 台東或是桃園)的定義有認知上的差別。以你所提的7-Eleven進入Manhattan來說好了,"便利商店"不是只有大型連鎖的才算,紐約市裡頭多的是印度人開的"便利商店"。7-Eleven在台灣(亞洲)也許很大條,在美國...以一個節目來說好了"The Apprentice",聽朋友說有在台灣撥放。最近一季裡頭有集是在幫7-Eleven賣三明治,在最後的"開除大會"裡頭,裡頭就提到,"7-Eleven是學生或是沒啥錢的人才會去的店你一個三明治要賣到$8塊錢?!"。至少我還沒看過"大間"的7-Eleven(或是其他連鎖的),一般型態本身賣東西的地方的建物佔地都不大(不含停車位和其他,其實和連鎖藥房比起來還是小巫見大巫)所以為何7-Eleven之前不敢進入Manhattan,如果他是高級店早進入了。我真的是很喜歡台灣的便利商店(地位似乎也高些),但是這裡的...若不是因為這篇我都忘了它的存在。
- 若要論加油站附設的...市內因為土地取得關係確實有限制(雖然我隨便想想就可以想到幾個,畢竟市內也需要加油站,有加油站就不會是一小塊地,有地就可以開便利商店啦),但是要論郊區的話大型連鎖的Pharmacy(像台灣的曲臣氏)的密度還要更高,至少我住的地方出去大路口開車一分鐘內就兩大間,非連鎖的便利商店一家,連鎖的便利商店..本來零,後來一家連鎖加油站把小修車廠該成什麼碗糕Express的最近才出現的他們自己的便利商店啦。
- 至於佔比密度總數問題, 我還是一樣的看法 -- 和台北市一樣. 以Boston來說雖然"數目"比不上台北,或是只集中在Boston的某些人口較集中的住宅區, 但是情況一樣, 而且任一方面的數字還是比郊區高, 因為(幾乎)只有像Boston/New York City這樣的都市居民可以"走路去買"(因為人口比郊區密集),然後一次只買少少幾樣, 郊區的話非開車不行, 因為我們這邊郊區隨便一處都是一塊塊的樹林地, 沒人如何開便利商店呢, 同時整體的生意也集中到更大型的店去. 較新的都市,就的是下班後大家往郊區住家鳥獸散,市中心裡真的是空空蕩蕩,所以這情況我就真的無法多說什麼。Jyi 04:25 2006年5月26日 (UTC)
- 嗯,你所提的的確也是一種事實,也許我在推論上過度依賴連鎖便利商店的資料,沒有考慮其實美國有很多的個人便利商店,也許真的密度很高,我應該需要再多參考一些資料才做那樣的推斷,原諒我,畢竟我不住在美國,但這也是為何我會說美國的業者真的不會經營市中心門市,在台灣與日本,便利商店早就被連鎖業者全面攻佔,個人便利商店比例是很低的,這就可以證實美國業者不善經營這種型態的店,其實連鎖式的經營效率絕對高於個人經營,問題是要怎麼做,美國大型便利商店業者太仰賴石油的銷售收入,這導致他們對於一般商品的經營效率落後,POS系統的應用技術遠遠落後日本,缺乏因地制宜的彈性策略,美國7-Eleven過去不敢經營曼哈頓的店,主要原因在於無法找出獲利模式,導致過去的經營失敗,他們過去在市中心的店居然與G-store一樣進門賣的是機油,所以美國的藥妝業者才會向你提的一樣這麼蓬勃,這是便利商店業者不長進的緣故。--robinhou 05:28 2006年5月26日 (UTC)
- Please, 這只是討論, 放輕鬆些, 不需要原諒或是道歉的, ok? :) 美國的文化背景和消費習慣畢竟不同台灣和日本(約每週一次大量購買 vs 約每天且一次只買少量幾樣 ), convenience store的定位最早就是以後者的方式, 如果7-Eleven一開始就發展成Mega Store(比如..像是萬客隆或是IKEA), 那麼我們就不會有便利的商店可以在凌晨2點走進去買泡麵了.... Jyi 13:29 2006年5月26日 (UTC)
- 呵呵,還真的被你找到石油業者的店不到3%的文章,不過我也沒說錯喔,連鎖的chain裡有很多是石油業者這也沒錯,主要問題是美國的獨立便利商店太多了,該文也提到有55%是單店經營。
- 無論如何,美國的獨立業者多也代表著CVS業界在美國的努力不夠,一個店數多的chain代表著購買力強,成本可以大幅降低,個人獨力經營不可能做到的,消費習慣不同我想是因為業者的努力不夠,舉日本為例,便利商店的商品絕對都是第一流的品牌,日本的7-Eleven甚至有超過50%的合作開發的自有商品,這樣的商品開發力使他們可以更貼近消費者的需求,消費者到便利商店買東西比起超市便利的多,因為他們可以輕易找到他們需要的商品,不必繞很大的賣場,浪費他們的時間,美國沒有這樣的消費習慣,我推論這是因為去便利商店沒有比去超市方便,因為便利商店的商品與超市沒有很大差別,時間也沒有節省多少(特別是郊區大家都開車去買),當然還是有很多美國便利商店業者都有獨特的商品,例如7-Eleven的思樂冰,前陣子還有美國小女孩為了喝思樂冰半夜跑到三條街外7-Eleven的趣聞發生,但是我猜住在美國的人應該不會覺得7-Eleven是一種流行的店吧?在日本台灣,很多顧客到便利商店是因為他們會經常在便利商店看到從沒看過的新商品,這是店數規模帶來的商品開發力,顧客會被吸引去便利商店,新品的好處是廠商為了推廣新品會提供很好的進貨條件,顧客也因為嚐鮮的心理因素會衝動性的買新品,因此在日本便利商店業者無所不用其極的推出新品,用意在拐騙消費者的荷包,日本的業者可以每個禮拜都推出新品,甚至還會帶動流行趨勢;便利商店的原意在於提供方便的服務,專注於這點經營,就可以走出與超市不同的路,日本的業者是其中的翹楚。美國地大,生活習慣的確有不同之處,但我想還是有可趁之機吧!寫了這麼多,突然發現其實都可以寫一整個條目了!--robinhou 19:24 2006年5月26日 (UTC)
- 呵呵,你大概沒注意看我修改的內容,我是修改我之前的錯誤,總之根據英文wiki,大部分的便利商店兼賣汽油。至於兩地的差距我就不多說了,如果7-Eleven可以獨力將美國中西部的人口密度調高自己產生顧客源自己消費,那他們也不用關門大吉(在7-Eleven的wiki頁上讀到的)。Anyway,祝你學業順利:) Jyi 19:55 2006年5月26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