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lk:榭赫倫實驗
外观
榭赫倫實驗因符合標準而獲列入優良條目。如有需要,請勇於更新頁面。如條目不再達標可提出重新評選。 | ||||||||||
| ||||||||||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优良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此頁面為第九次動員令的作品。 此條目屬於自然與自然科學的作品之一,而此條目是一篇優良條目。 |
本條目有内容譯自英語維基百科页面“Schiehallion experiment”(原作者列于其历史记录页)。2011年8月31日翻譯自英語版 |
新条目推荐讨论
Untitled
[编辑]- (+)支持 --Alexchen4836 (留言) 2011年8月31日 (三) 01:51 (UTC)
- (+)支持--Alexchris (留言) 2011年8月31日 (三) 03:13 (UTC)
- (+)支持,AlexHe34 (留言) 2011年8月31日 (三) 05:01 (UTC)
- (+)支持--Esun1 (留言) 2011年8月31日 (三) 05:14 (UTC)
- (+)支持--B2322858 (留言) 2011年8月31日 (三) 12:13 (UTC)
优良条目候选
[编辑]榭赫倫實驗
[编辑]榭赫倫實驗(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分类:自然科學 -物理學,提名人:Choihei (留言)
- (+)支持:提名人票。翻譯自英語版的優良條目,內容全面且詳盡,題目也很有趣,值得閱讀,同時是少數具質量的實驗條目。——Choihei (留言) 2011年9月3日 (六) 16:27 (UTC)
- (!)意見。摘要的部分建議再度潤飾,一些連接詞的使用會幫助閱讀上的順暢。實驗者發明了等高線,在此應該不適合用發明來代表等高線的出現。此外,你在內文中使用的度量衡沒有統一。-cobrachen (留言) 2011年9月3日 (六) 16:44 (UTC)
- (:)回應:謝謝指教。已進行初步潤飾及連詞添加,然而本人久居外地,中文水平有限,請多包涵。度量衡方面,全面使用國際單位制,並盡可能使用中文,密度單位除外。如有錯誤理解,歡迎再度指教。—Choihei (留言) 2011年9月3日 (六) 21:23 (UTC)
- (!)意見,很有意思的條目,內容相當詳盡。看完這篇條目,我有一個問題。是否能寫出這實驗怎樣得到地球半徑與地球體積?誤差有多少?謝謝!--老陳 (留言) 2011年9月4日 (日) 03:36 (UTC)
- (:)回應:謝謝提問,這實驗本身並沒有測量地球的半徑與體積(這兩個數要從其他實驗的文獻中找),而文末所附的數學步驟是簡化版的現代分析,旨在描繪偏角與其他物理量的關係(已在該部份末端加上說明)。文中所述的1774年實驗,利用南北觀測站兩組測量,還有重力和緯度的關係,來推算出山與地球的平均密度比值,跟那分析不太一樣。地球半徑當時是已知的,但當時好像還沒有誤差這個概念,而體積就直接用球體公式換算。赫頓的報告中確實有引用,法國科學家的測量數值(一度緯度間的弧長),來推算出地球的圓周(131,284,080英尺,約40,000千米)。希望能解答到您的疑問。-Choihei (留言) 2011年9月4日 (日) 15:59 (UTC)
- (!)意見,假若是我的話,我會很想知道土法煉鋼到底是怎樣煉的。就不清楚一般讀者對於這方面的想法為何。另外,以牛頓的聰明才智,做這實驗應該是小事一樁,請問牛頓為何決定放棄這實驗?--老陳 (留言) 2011年9月5日 (一) 18:06 (UTC)
- (:)回應:要補充哪個地方還是請指明一下。要補寫實驗計算的話,可能需要一點時間,這陣子有點忙,赫頓1778年的報告我還沒有看懂,始終年代久遠,方程式和單位不太一樣。但是關於牛頓放棄實驗,在文中背景一段稍有提及,就是說他認為偏角大小量不出來,還有他認為重力跟天體有關,對相對很小的山來說,小得微不足道。-Choihei (留言) 2011年9月5日 (一) 19:56 (UTC)
- (!)意見,我覺得這篇文章所附帶的數學分析很詳細。不清楚這分析與榭赫倫實驗的計算有多大差別。假若差別不大,則採用這分析就行了;但假若差別很大,使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理論,則您必需自己做決定,是否值得加以詳細解釋,還是轉向其它重要目標進行編輯。--老陳 (留言) 2011年9月6日 (二) 07:07 (UTC)
- (:)回應:再一次感謝您的持續指教。在略讀了文中的部份參考資料後,本人現已在文末補上了小量的數學分析,主要是從原來的單邊分析,到實驗用的南北雙邊分析,感覺這樣比較能與實驗部分銜接,雖然分析與榭赫倫實驗的理論差別不大,但是感覺似乎有點遠,我也是想了好一陣才發覺。這是本人首次撰寫科學事件條目,本人認為可以分類為科學史,有點像科學家傳記,所以本人並不主張把條目變得技術性,要注意到一般讀者,大方向跟科普有點像。還有作為譯者,我還是很尊重英語版的原作者不詳細的決定,值得留意的是,這條目的所有外語版本都是英語版的翻譯。本人翻譯這篇條目,是因為涉及物理不複雜,但很有趣,我希望其他對科學有興趣的可以分享到這份喜悅,文末的數學不難但有助理解。我很樂意在條目外解答您的疑問,但在這條目上還是簡潔點好,而且那些相關細節確實很細,恐會減低可讀性。還有想為過了這麼久才想到做法致歉。-Choihei (留言) 2011年9月7日 (三) 04:32 (UTC)
- (!)意見,假若是我的話,我會很想知道土法煉鋼到底是怎樣煉的。就不清楚一般讀者對於這方面的想法為何。另外,以牛頓的聰明才智,做這實驗應該是小事一樁,請問牛頓為何決定放棄這實驗?--老陳 (留言) 2011年9月5日 (一) 18:06 (UTC)
- (:)回應:謝謝提問,這實驗本身並沒有測量地球的半徑與體積(這兩個數要從其他實驗的文獻中找),而文末所附的數學步驟是簡化版的現代分析,旨在描繪偏角與其他物理量的關係(已在該部份末端加上說明)。文中所述的1774年實驗,利用南北觀測站兩組測量,還有重力和緯度的關係,來推算出山與地球的平均密度比值,跟那分析不太一樣。地球半徑當時是已知的,但當時好像還沒有誤差這個概念,而體積就直接用球體公式換算。赫頓的報告中確實有引用,法國科學家的測量數值(一度緯度間的弧長),來推算出地球的圓周(131,284,080英尺,約40,000千米)。希望能解答到您的疑問。-Choihei (留言) 2011年9月4日 (日) 15:59 (UTC)
- (+)支持:不錯的科學實驗條目,關於整體實驗的介紹相當完整,參考來源充分。--Alexchris (留言) 2011年9月7日 (三) 13:11 (UTC)
- (+)支持,新鲜内容,有教育意义--Huandy618 (留言) 2011年9月7日(三) 15:20 (UTC)
- (+)支持,写得很翔实。—Walter Grassroot 2011年9月7日 (三) 17:54 (UTC)
- (-)反对:文句生涩,难以理解,有翻译错误或失当的地方。—Snorri (留言) 2011年9月7日 (三) 18:12 (UTC)
- (:)回應:感謝指教。能請閣下具體指出翻譯及文句有問題的地方嗎?本人定當盡快修正,明知自己中文水平不足,還倉促趕稿是我的錯。-Choihei (留言) 2011年9月7日 (三) 18:49 (UTC)
- (:)回應:我也很想帮你,但实在是不知从何改起。就我粗看一遍的感觉,首三个章节需要大量改写,包括遣词和翻译。其次单看首段根本无法了解实验的原理,直到数学推演一节我才明白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相信一般的读者很难明白这个条目的逻辑。—Snorri (留言) 2011年9月7日 (三) 19:02 (UTC)
- (:)回應:感謝迅速回應,現已將首段各句的順序改變,希望能比較便於理解,因為個人認為該在首段的都在。重看一次,首三段確實有改進空間,會進行修改。至於實驗原理,我會看看怎樣能加強,免得被其他細節淹沒。謝謝指教。-Choihei (留言) 2011年9月7日 (三) 19:24 (UTC)
- (:)回應:我也很想帮你,但实在是不知从何改起。就我粗看一遍的感觉,首三个章节需要大量改写,包括遣词和翻译。其次单看首段根本无法了解实验的原理,直到数学推演一节我才明白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相信一般的读者很难明白这个条目的逻辑。—Snorri (留言) 2011年9月7日 (三) 19:02 (UTC)
- (:)回應:感謝指教。能請閣下具體指出翻譯及文句有問題的地方嗎?本人定當盡快修正,明知自己中文水平不足,還倉促趕稿是我的錯。-Choihei (留言) 2011年9月7日 (三) 18:49 (UTC)
- (+)支持,敘述詳細的物理學實驗。--B2322858 (留言) 2011年9月9日 (五) 02:17 (UTC)
- (+)支持,相當詳細--圍棋一級 (留言) 2011年9月9日 (五) 02:50 (UTC)
- (+)支持:敘述詳細的物理學實驗。—ArikamaI 在沒有人有槍的國度裡,一把手槍的人就是國王(謝絕廢話|戰鬥記錄) 2011年9月9日 (五) 13:25 (UTC)
- (=)中立:內容,很好;用字遣詞,不太好。已經根據原本內容小修了第一段,不知可否接受?--I'm the Pelt of Rock (拾岩留皮 | 真菌) 2011年9月11日 (日) 16:00 (UTC)
- (:)回應:很好,謝謝。-Choihei (留言) 2011年9月11日 (日) 20:5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