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Talk:蝗蟲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基础条目 蝗蟲属于维基百科生物學和健康科學主题的基礎條目扩展。请勇于更新页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初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生物专题 (获评初級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生物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生物领域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昆虫专题 (获评初級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昆虫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昆虫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初级  根据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初级
   根据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蝗虫內文多次被加入對香港新移民帶有歧視性的報導[1], 大家有何意見?--Nivekin請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15 (UTC)[回复]

即使有歧視性,但如果是真的(我指如果是事實),就應該寫入條目。Justincheng12345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8:14 (UTC)[回复]
建议另开新条目介绍蝗虫贬义用法,而不是在动物条目中添加内容。-治愈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9:00 (UTC)[回复]
也可考慮寫比較全面的蝗虫文化意義, 如聖經中出埃及記及啟示錄中對蝗虫及魔鬼的關聯, 電影驅魔人中蝗虫的意象等. 不用太集中在香港例子上--Nivekin請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9:50 (UTC)[回复]

蝗虫內文多次被加入對香港新移民帶有歧視性的報導[2], 大家有何意見?--Nivekin請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02 (UTC)[回复]

来源被墙,我又不想翻墙。似乎三个来源都来自苹果日报,请检查是否同一编辑所为,如果是视作个人观点处理,如果非我建议慎重考虑。其实尽管我是大陆人,私下觉得蝗虫这个称谓还是相当合理的。来去如风,掠完就走,不是蝗虫又是什么呢?大陆人在香港产子,没有任何主观贡献香港的意愿,仅为图一己私利而为。但要注意的是,此一己私利本来就是人所共有,之所以需要到香港才能掠,原因你懂的。—马呵说年诶多哗铎★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48 (UTC)[回复]
此外,仅就标题而言,似乎不是针对新移民而是自由行人士。—马呵说年诶多哗铎★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14日 (三) 10:58 (UTC)[回复]
這個詞語近年在香港興起來稱呼特定的大陸人,但對象似乎是針對新移民多於自由行人士(前者被認為更像蝗蟲的特性)。如有足夠可供查證來源,可考慮建立蝗蟲 (香港俚語),不應直接寫在蝗虫條目內。 -- Kevinhksouth (Talk) 2011年9月14日 (三) 15:19 (UTC)[回复]
蝗蟲這個俚語興起時,最初確是針對自由行人士的,後來才將範圍擴至大陸孕婦來港產子(部份人蔑稱為「產卵」)。--沙田友 (留言) 2011年9月16日 (五) 02:29 (UTC)[回复]
来港产子实际上与自由行无异,都是来香港消费完就走。—马呵说年诶多哗铎★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21日 (三) 16:24 (UTC)[回复]
部份来港出生嬰兒有居港權的法律爭議,比自由行更敏感--Nivekin請留言 2011年9月21日 (三) 16:34 (UTC)[回复]
那不影响“蝗虫”这一俚语的定义。不过,我还是建议移动过去。-马呵说年诶多哗铎★魔力 (留言) 2011年9月22日 (四) 00:34 (UTC)[回复]

外部链接已修改

[编辑]

各位维基人:

我刚刚修改了蝗蟲中的1个外部链接,请大家仔细检查我的编辑。如果您有疑问,或者需要让机器人忽略某个链接甚至整个页面,请访问这个简单的FAQ获取更多信息。我进行了以下修改:

有关机器人修正错误的详情请参阅FAQ。

祝编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15日 (五) 22:37 (UTC)[回复]

中國記載

[编辑]

我發現有關「蝗一夕抱草而死」一段的條目內容與外部網站《百科知識》上的「抱草自死」一頁內容雷同,懷疑有直接抄錄到維基百科的編輯行為。希望有對於相關內容熟悉的維基人能夠改善這部份的條目內容。--Pyll0留言2020年2月17日 (一) 17:50 (UTC)[回复]


未通过的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 哪一种昆虫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咀嚼食草的锥尾亚目并且大量群居时可导致严重的虫灾
    蝗蟲条目由InstantNull讨论 | 貢獻)提名,其作者为InstantNull讨论 | 貢獻),属于“biology”类型,提名于2023年5月24日 05:20 (UTC)。
    • 条目重写 --InstantNull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05:20 (UTC)[回复]
    • (+)支持--很有意思的条目,在蝗灾没有找到为什么蝗虫会成灾的主要原因,为什么其他的害虫不像蝗虫那么易成灾,且蝗灾为什么主要集中的非洲然后虫群能跨欧亚大陆迁徙到东亚,现在的主要的杀虫剂都有哪些,依靠的是什么机制,这些都是非常有意思的话题。Merphisto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05:46 (UTC)[回复]
    • (+)支持--Banyangarden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06:00 (UTC)[回复]
    • (+)支持,重要條目--Djhuty留言2023年5月24日 (三) 13:16 (UTC)[回复]
    • (+)支持:--ICOCAで行こか?/なんでやねん! 2023年5月24日 (三) 14:27 (UTC)[回复]
    • (-)反对:許多用詞並不精準,如「品種」一詞的使用(這是低級錯誤)、「蝗蟲」和「蚱蜢」兩個詞的關係(有的看起來是指同一對象,但又有段落看起來是指兩個不同的類群,例如 蚱蜢和蝗蟲,建議全文盡量使用同一個名稱)、「hoppers」的譯名(譯作「跳蟲」需注意會與同名的節肢動物類群混淆)等等。此外,句法很不通順,也不符合科學文章(至少是科普文章)的表述方式,下舉幾個例子:
      • 它們可能是現存最古老的咀嚼食草昆蟲類群之一 「咀嚼食草昆蟲類群」?
      • 雖然它的視覺感官依靠複眼,但需要透過單眼感知光線強度的變化。 前後句矛盾,複眼和單眼都是視覺器官。
      • Dictyophorus productus 是一種「笨重、臃腫、行動遲緩的昆蟲」,不會試圖躲藏。 生態學相關的章節不可使用不客觀的敘述。
      • 彩虹蚱蜢(Dactylotum bicolor)用警戒色阻止捕食者。 「阻止」應調整為「嚇阻」。
      • 雄性蚱蜢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時間裡都在發出鳴聲,在最佳條件下更積極地鳴叫,而在不利條件下則更加柔和 「最佳條件」和「不利條件」的指涉不夠精確(不利是指什麼?氣候太冷?掠食者盤據?還是其他東西?),此外「更積極地鳴叫」和「更加柔和」兩句話並非對應關係。
      • 大多數蚱蜢是多食性的植食動物,吃多種植被。 所謂的「多種植被」指的應該是多個科、屬或物種(視乎每個類群的習慣,但絕對不會是「植被」)。
    • 還有很多我就不列舉了。我認為主編並沒有將這篇條目完整讀過一遍,或是不熟悉這個主題,也沒有參考許多英文名詞在中文科學界是如何被翻譯的(中國有很多直翅目昆蟲的研究,可以找到對應的譯名),導致目前的內容更像是機翻的產物(我調整了幾句,但還有很多要改的)。不知道我的反對票有沒有作用,但還是表示一下,也許邀一些DYK相關主題的常客提供意見會更有幫助。——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3年5月27日 (六) 15:53 (UTC)[回复]
      • (:)回應:感谢指正。
        • “品种”是不严谨的说法,应该为“种/物种”。
        • “蝗虫”和“蚱蜢”的关系文章中有详细论述。这里刻意避免了全文只使用一个名称,以避免某一名称更像“普通名”。
        • 幼小蝗虫即跳虫[3]。阁下可以尝试添加注释消除歧义。
        • 原意如此,即单眼仅能感受光线强度,并没有“视觉”。
        • “笨重、臃肿、行动迟缓”是直接引用,是客观描述,不涉及价值判断。可能是阁下先入为主认为这些特征具有先天的生存劣势。
        • “阻止”应改为“吓阻”。
        • 原意如此。这里的“而”也并不是转折关系。
        • vegetation from multiple plant sources 的翻译可以商榷,但个人认为“多种植被”比“多个不同物种的植物”要简洁一些。
      • 鉴于该编辑的观点,我退出该条目 DYK 的评选。--InstantNull留言2023年5月28日 (日) 01:49 (UTC)[回复]
        • (:)回應:針對主編@InstantNull的解釋,釐清一下我的意見:
          • 理解主編並行使用「蝗蟲」和「蚱蜢」兩種名稱的用意,這點沒有問題。我提出的原因是有些句子裡同時用了這兩個名稱,導致它們指的更像是兩個不同的支系,而不是同一類生物。像是「其中兩個主要的科是分布在世界範圍內的劍角蝗科(蚱蜢和蝗蟲),以及主要分布在新大陸的花癩蝗科(鈍蝗[a])。」,花癩蝗科和劍角蝗科都是蝗蟲,也都是蚱蜢,但從這句看來並非如此,把括號裡的文字拿掉反而好懂一點(lubber grasshopper和「鈍蝗」、「笨蝗」的關係可在附註一併解釋)。
          • 我不清楚中國對蝗蟲若蟲有沒有什麼俗稱,但尚未在科學文章中看過有人使用「跳蟲」來指稱蝗蟲若蟲,我相信主編搜尋「跳蟲」的大多數結果也不會是蝗蟲的若蟲。有些明清年間的著作(如《明史》)以「蝻」這個字專指蝗蟲的若蟲,或許翻譯作「跳蝻」更為合適。
          • 視覺系統包含「動物用以感測環境光線的器官」(Campbell Biology 12th ed., p.1175),因此只能感測光線強弱的簡單構造,例如渦蟲的眼點和昆蟲的單眼,也屬於這個範疇。
          • 指出「笨重、臃腫、行動遲緩」不客觀不是說這句帶有負面意涵,而是不精確。不過,在檢查Cott在《Adaptive Coloration in Animals》的原文之後,我確認他所使用的「heavy」、「bloated」、「sluggish」三個詞確實也在現代的科普文章中被使用,因此這個敘述沒有太大問題。另外,Dictyophorus productus 目前是 Dictyophorus griseus英语Dictyophorus griseus同物異名,以這個物種而言,所謂的「bloated」與其說是「臃腫」,「身材短胖」似乎更符合一點。
          • 英文維基中「singing more actively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和「being more subdued when conditions are adverse」確實是對應關係,主編誤解了「subdued」在這裡的意涵,請見文中所引用Brangham(1960)的原始敘述。至於「optimal condition」所指為何,原文並未詳述,我也不再追究。
          • 關於「vegetation」或「植被」一詞的定義和使用,請見英文維基中 vegetation 條目的引言。植被是一種群集,一種植被會包含許多親緣關係差很遠的類群,而蝗蟲不一定都能吃這些類群的植物,所有吃植物的昆蟲都是如此,所以不會有「吃多種植被」這種說法,故英文維基使用「vegetation」來說明蝗蟲的食性並不恰當。這句話是引用自Davidowitz的文章,我不知道主編是否讀過,但原文的敘述清楚多了。
        • 以上。——T I O U R A R E N 留言 2023年5月28日 (日) 07:02 (UTC)[回复]
    • 撤回请求:主編者已提出撤回DYKN評選。--A.K. 留言簽名 2023年5月29日 (一) 00:35 (UTC)[回复]
    已取消,提名人 撤回请求。--春卷柯南-發前人所未知 ( ) 2023年5月30日 (二) 12:30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