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Talk:见系声母二等开口字的演变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丙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语言学专题 (获评丙級低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语言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语言学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丙级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丙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新条目推荐讨论

在候选页的投票结果

为《见系声母二等开口字的演变》一文的争议性内容征求意见

[编辑]

文中有这么一段描述:「中古后期,-ɹ-介音失落,见系声母开口二等字有两种变化:-ɹ-介音消失,最终跟没有介音的开口一等字合流;或变为-j-介音,最终跟带-i-介音的开口三等字合流。」存在争议。

对此,我代理知乎用户间歇性清醒发表其观点,由于IP封锁他未能注册账号: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二等介音”是切韵音系拟音中的。而中古后期的“二等性”(忽略庄组高元音二等)则表现为元音保持在前低位置,如果视为介音同化的话,这个介音最可能是 /ʕ/(参考《声音唱和图》音系完全解析)。

由于元音舌位不同,“二等性”消失后它当然不必和一等合流,比如二等/a/一等/o/是南方很多方言都有的格局,如广东广州、江西黎川等。对于北方那些见二变为“细音”的方言,它也不是和三等合流,而是先和四等合流,然后大部分才发生了三四等合流(这里指的是韵图等)。现在仍能区分的一般体现为见组二四等并入精组(如山东荣成)或端组(如山西临汾)或章组(如山西万荣)等。此外,梗二比较特殊,仅在泛河北方言随其他二等变“细音”(/*ε/>/*iε/),其他地区不变(次生的除外)。当然这里讨论的是白读层,或者说俗传词部分,毕竟很多字都被文读替换了。

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2024年7月8日 (一) 17:05 (UTC)[回复]

通知原主编@三猎,抱歉打扰了。 ——魔琴身份声明 留言 贡献 新手2023 2024年7月10日 (三) 13:20 (UTC)[回复]
@魔琴:感謝告知。何須抱歉?——三猎留言2024年7月10日 (三) 13:48 (UTC)[回复]
@Ryanlo713:感謝轉述!我覺得在維基百科討論問題和在知乎討論問題是很不一樣的。在知乎,可以自由地發表自己的觀點。在維基百科,第一是如我們熟知的,强調“可供查证,而非真实正确”,根據是否正確理解了文獻來展開爭論,第二是如果覺得某個詞條内容不妥,我覺得最好的方式是清晰地列出“我覺得應該把這一段改爲【XXXX】,對應的參考文獻是【xxxx】”,這樣效率更高。
我的理解是,這裏的質疑有如下一些:
  1. 二等介音的音值是什麽,-ɹ-介音還是-ʕ-介音。這實際上不影響這個條目的内容,在注釋a中也提及了。當然如果有文獻表明現在學界已經公認-ʕ-是最合理的,那當然可以修改。否則,自然按照這裏引用的參考文獻寫。
  2. 二等和一等“合流”的問題,在下文中有提及,其具體的變化是“总体上没有介音,读如一等字(或与一等字性质相同)”,二等主元音a、一等主元音o的格局在下表中也有體現。這裏的“合流”指的還是介音而非主元音的問題。
  3. 二等字顎化后與于三等字合流的過程,是否中間經歷了先跟四等字合流的過程。按照這裏引用的參考文獻,四等字顎化與二等字顎化是兩個過程。而詞條原文中也有“最終”二字,凸出的是最終合流的結果,無所謂調過程是如何發生的。
綜上,我的建議是,可不額外添加參考文獻,將條目内容修改為:

中古后期,-ɹ-介音失落,见系声母开口二等字有两种常見变化:-ɹ-介音消失,向没有介音的开口一等字靠攏;或变为-j-介音,最终跟带-i-介音的开口三等字合流。

不知可妥?——三猎留言2024年7月10日 (三) 14:26 (UTC)[回复]
@三猎@魔琴抱歉此事拖延至今。之前尝试联络原主但未果。我回顾一番,认为值得指出的是,据 unt 所称,切韵二等没有介音,而是元音音质上有别。--Σ>―(〃°ω°〃)♡→天邪弱に〇〇する2024年10月25日 (五) 12:56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