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Talk:馬興陳宅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依照页面评级標準評為小作品级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台灣专题 (获评小作品級低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台灣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台灣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小作品级小作品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已评为小作品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低重要度

1.歷史沿革

  「馬興陳宅」為學界名稱,位於彰化縣秀水鄉馬興村,俗稱「益源大厝」或「益源古厝」,是全縣現存規模最大的清代宅第。林衡道教授指出其規模僅次於板橋林宅及霧峰林宅,為台灣三大古厝。民國74年內政部頒佈《文資法》,並公布的第一批「民宅類」古蹟,馬興陳宅即已列位「二級古蹟」。後陸續經漢光、重耀建築師事務所調查研究與規劃,民國87年發包慶仁營造承包修護,93年底完成主體建築修護工程,目前由所有權人祭祀公業陳益源管理委員會自行管理維護。
大厝主人陳姓家族開台祖為陳武,福建省同安縣廈門23都吳豪保官都社人,乾隆57年(1792)因族繁人眾謀生不易,遂率弟渡海來台,先傭工於彰邑,傳說因販賣檳榔致富。後商墾於彰化城,設店號「益源」於今民族路關帝廟正對面之茗美茶行現址。生前置產已北及今通霄、苑裡、清水、梧棲、沙鹿一帶。至渡台第二代因辦理地方團練及獲得六品軍功,遂由陳武長子陳榮華聚資興建大厝,除彰顯門第外,並作為後世子孫百世共居之地。
大厝起建於清道光20年(1840),所需杉木、磚、石、瓦片等建材均從泉州運抵鹿港上岸後,再以牛車運送,費時六年(1846)方建成。旋因地震受損,遂於道光27年(1847)10月動工修葺,然次年彰邑又大震,之後修護狀況不明,但陳氏族人有大厝完成不久陳榮華便去世(1851)的說法。
 

2.建築特色

   大厝坐北朝南(坐壬向丙兼子午辛亥辛巳分金先天土元開禧坐危十一度向張十五度),主體建築為三進三落雙護龍之格局,佔地約3,000餘坪,整塊基址則有二甲七分五厘餘,全盛時期,四周外側均環繞以莿竹、壕溝、水池。外埕東南、後院西北方各置有銃樓一座以資防禦。並據說宅前有「七重廣場、七重莿竹」,規模相當巨大。目前仍可見西側水池及環繞的莿竹。重要空間配置特色簡列如下:
(1)外廣場、入口「陳四裕」大門:門額題有「陳四裕」三字,「四裕」通「賜裕」,為陳家早期使用之家號,蘊含陳家後代四房子孫都能富裕昌盛之意。
(2)內廣場:豎有一對旗杆,為咸豐9年(1859)第三代陳培松中式文舉後所豎,夾桿石為原貌,旗桿則為整修後新作。西側並有古井一口,造型古樸,相當出色。
(3)三落大厝:依序為門廳(中門、文魁門)、正廳(祖先廳)、後廳(神明廳)。中門上則懸有「文魁」匾,為陳培松中舉後立。原作已遭竊,目前所見為仿作品。本體為七開間的大四合院,內包入一個三開間的小三合院,再以橫向延伸,左右再各建兩道護龍。正廳前置有左右轎廳,為停放轎子和儀杖、執事牌之所。轎廳與左右廂房屋頂連成一雙連式馬背,為目前台灣現存孤例。 (4)後園:宅後並有花圃、果園,整修後設置有人行步道。
大厝本體計有68間房間,若加上外伸護龍(益順堂、家堔宅、家泰宅)及附屬建物(傳鏞宅、傳訓宅、小三合院…),則房間總數達100間之譜。俗謂益源大厝規模為「大厝九包五、三落百二門」格局,顯見其規模之巨大。

除此之外,宅內尚存有多幅台灣先賢書畫家王席聘、王蘭生,畫師柯煥章等水墨書畫、彩繪作品,頗為珍貴。

   陳宅整體結構之嚴謹、格局之完整、氣勢之雄偉,在在都顯示出豪門大戶的氣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