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Talk:鲍德温规则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化学专题 (获评中重要度
本条目属于化学专题范畴,该专题旨在改善中文维基百科化学相关条目类内容。如果您有意参与,请浏览专题主页、参与讨论,并完成相应的开放性任务。
 未评级未评  根据专题质量评级标准,本条目尚未接受评级。
   根据专题重要度评级标准,本條目已评为中重要度

新條目推薦

[编辑]
~移動自Wikipedia:新条目推荐/候选~(最後修訂
~移動完畢~天上的雲彩 雲端對話 2008年5月28日 (三) 08:13 (UTC)[回复]


反对移动,google根本搜不到“鲍德温规则”[1],使用的原文居多[2]。—puppy8800 (留言) 2008年5月25日 (日) 12:07 (UTC)[回复]


这个涉及到外语人名如何处理的问题。 我个人倾向于汉译,但最好给出原文的拼写。现代有机化学绝大多数概念和词汇没有及时翻译成中文,反映的是国内学术界的迟钝和不思进取(想想中国大百科全书化学卷讲酮的还原的时候还在使用钠汞齐),而不能成为我们不翻译的理由.Wikipedia可以成为新术语汉译的发源地。也就是说当很多东西还是空白的时候我们其实可以不用等待,自己去创立。这方面中国古生物网论坛网友自己组织翻译大量无汉译的古生物词汇可以作为很好的借鉴。几年前我弄得斯文氧化、戴斯马丁氧化啥的,貌似开始流传了。hiahia~~

Arnomba (留言) 2008年5月25日 (日) 16:36 (UTC)[回复]

可我觉得这样不容易记也不容易找。像我第一次看到“毕世勒-纳批拉尔斯基反应”时,就盯了半天才明白……= =—puppy8800 (留言) 2008年5月26日 (一) 08:00 (UTC)[回复]

等到流传开以后,第二个puppy8800一眼就能看出那是什么反应了是不是?假如大家都讲究原文人名,那么比如碰到法语、德语人名怎么办?看能看会,但一读肯定就是按英语了,那结果还是不对的。比如Wittig是一个德语人名,但-ig在德语中读若-ish(所以翻译为维惕希), 如果你不懂德语肯定会按英语念-ig了。拉丁系还好办。万一碰到俄国人名呢? 连读都读不出来了。是不是?Arnomba (留言) 2008年5月26日 (一) 14:58 (UTC)[回复]

是。不过这样要想流传开并不是很容易啊,大多数学中文化学的人都看不到这里,看到的第一反应也要先“猜”一下名称会对应哪些内容。中文名称的确定也要先仔细考虑一下,不然没有人会用,以后只会造成页面的不停移动。所以我觉得目前还是先尊重一下原文吧,等人再多一些时讨论翻译也不迟。—puppy8800 (留言) 2008年6月17日 (二) 09:53 (UTC)[回复]

常见外语人名汉译是有标准的,标准就是《辞海》后面的一个附录。现如今懂英语的人多了,翻译的人就开始懒起来。其实作为语言的纯粹性来说,是应该尽量避免拼音人名的出现的。 不过现在嘛,翻译讲究速度,不讲究质量,所以无所谓了。其实对我自己而言,直接套用外语人名相当省事儿。而且象翻译外文的东西,逐句翻译也很省事(就是苦了读的人喽,hiahia~~)Arnomba (留言) 2008年6月18日 (三) 04:50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