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User:Jasonzhuocn/sandbox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龍山里
龍山里在臺南市東區的位置
龍山里在臺南市東區的位置
國家 中華民國
縣市臺南市
鄉鎮市區東區
區劃24鄰
政府
 • 里長許福銘
 • 辦公處東門路二段30號
面积
 • 总计0.3697平方公里
人口2010年12月
 • 總計4,860人
 • 密度13,145.79人/平方公里
 • 戶數1,987
 性別比:表达式错误:无法识别标点符号“,”。
(男性2,234人,女性2,626人)
时区國家標準時間UTC+08:00
毗鄰泉南里、崇學里、
富裕里、德光里

[[Category:|LatitudeJasonzhuocn/sandbox2]][[Category:|TelJasonzhuocn/sandbox2]][[Category:|LongitudeJasonzhuocn/sandbox2]]

龍山里為臺灣臺南市東區,臺灣光復後由臺南市政府所設立,位於臺南市市中心的東門路,林森路一帶,面積0.3697平方公里。

名稱

龍山寺今貌

名稱來源

「龍山」之名,始於臺灣光復以後,以里內一座古剎臺南龍山寺作為里名,龍山始成為該地的地名。「龍山」本為中國福建泉州晉江的山名,該處一座漢傳佛教佛寺「普現寺」因位處龍山,遂被名為「龍山寺」。清康熙54年(1716年),泉州人建龍山寺於臺灣府城東安坊,昭和二年(1927年),龍山寺遷至東門外的現址。

名稱變遷

歷史上,該地的名稱曾經歷過多次變遷。臺灣府城東門兩側曾稱東門大街、東門外街。日本殖民時期將其劃為東門町四町目,城外分別屬竹篙厝庄、虎尾寮庄、後甲庄。臺灣省光復以後,始將該里定名為「龍山里」[1]。2002年2月4日臺南市里鄰編組調整劃分為龍山、德光二里。

歷史

臺灣府城第一次築城
新建東外城
清末
日治初期
日治後期
臺灣光復後初設龍山里
1954年,安外里併入龍山里,析出東安里
2002年,龍山里析出德光里

明朝,承天府以東南面屬萬年縣仁和里

清朝(1684-1985)

臺南本無城池,朱一貴事件後,臺灣知縣周鍾瑄修築木柵,以木柵將街坊包圍起來,成為最早的是臺灣府城。龍山位於臺灣城的大東門邊緣,城外的部分屬臺灣縣仁和里,城內則屬臺灣縣東安坊。第一代的大東門是一座木造有樓臺的柵門。吳福生事件之後,大東門改築為一層門樓的磚石城門。1787年林爽文事件,林爽文與莊大田曾多次攻大東門,被守軍擊退,之後臺灣府城的各門的城臺被加高,臺上建城樓,以加強府城的防禦能力,並在其上建二層城樓。道咸同光年間,為防範蔡牽攻臺,乃於大東門外加築木柵,將門外的街肆納入城內,為東外城。東外城的興築,使城防保障的範圍由大東門向東拓展到了東郭門,原一部分城外街肆納入城內[2]

臺灣府城本地的民防,自林爽文事件後開始有境,是地方民防的基本單位,境以地方的廟宇為中心。鴉片戰爭時,總兵林向榮帶走臺灣府城的營兵義勇北征,府城防務空虛,巡道姚瑩、總兵達洪河乃依靠臺灣城的各個境組成10個聯境來守衛城池。這些聯境皆以寺廟作為簽首,龍山寺屬八協境的宮廟,而後來龍山里的位置也同屬八協境的範圍[3][4]

日治(1985-1945)

    • 東門町四丁目
    • 新豐郡
  • 射擊場[6]
  • 農事試驗場 棉花株式會社placesearch.moi.gov.tw/search/place_list.php?id=37109

民國(1945-今)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臺灣光復。原東門町三丁目設置安內里,四丁目則設安外里與龍山里[7]。1954年,原安外里一部併入龍山里,並將東門路北邊劃為新成立之東安里。1975年,第四期市地重劃區開始重劃,至1978年完成[8],隔年東區區公所也遷入重劃區內的崇學路[9]。隨著四期重劃區的發展,長榮路、林森路旁出現氣派的大樓,崇善路、崇德街、德光街則以店鋪、透天厝為主。2002年,崇善路以西、林森路以南析出為德光里。

  • 富強路:更名為東門路二段
  • 富德街
  • 長榮路:於民國六○年代陸續拓建。
  • 林森路:於民國六○年代由南而北陸續拓建。
  • 崇善路
  • 崇學路
  • 長榮中學
  • 德光女中
  • 崇學國小
  • 忠孝國中

里長:蔡霞、鄭金龍、王宗懷、馮丁舜、黃金安、吳凌金鳳、許三松、許福銘(資料不全)

龍山里人口以漢族為主,漢族占龍山人口的99%強,根據2010年8月的戶口數據,少數民族人口佔全里總人口的0.14%,大部分為山地原住民。

地理

龍山里位於臺灣島西南,嘉南平原臺南臺地的中部[10],總面積0.3697平方公里[11],東經120度12分59秒至120度13分36秒,北緯22度59分13秒至22度58分50秒之間。東以崇學路與崇信里為界,西以長榮路一段、光華街、東門路一段212巷與泉南里為界,南以崇善路與德光里為界,北以東門路一、二段與東門里、東安里、中西里、新東里、富裕里為界。全境地勢平緩,曾有小溪流由北而南注入西南方的竹溪。

佔龍山里中間部分的原農業改良場土地,面積約10公頃,在農業改良場時期,雖位於臺南市境,但土地產權屬臺南縣政府所有。

氣候

臺南的氣候屬副熱帶季風氣候[12],全年溫和少雨、日照充足;全年平均氣溫23.8℃,最冷月(1月)17.1℃,最熱月(7月)29.0℃。全年日照時數2421.3小時,居全島之冠[13]。因為降水豐沛,日照時間長,官方曾將農業研究機構設立於里內。

臺南 (1971-2000)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23.0
(73.4)
23.8
(74.8)
26.5
(79.7)
29.4
(84.9)
31.3
(88.3)
32.2
(90.0)
32.9
(91.2)
32.3
(90.1)
32.2
(90.0)
30.7
(87.3)
27.7
(81.9)
24.3
(75.7)
28.9
(84.0)
日均气温 °C(°F) 17.4
(63.3)
18.2
(64.8)
21.1
(70.0)
24.5
(76.1)
27.0
(80.6)
28.4
(83.1)
29.0
(84.2)
28.5
(83.3)
28.0
(82.4)
25.9
(78.6)
22.4
(72.3)
18.8
(65.8)
24.1
(75.4)
平均低温 °C(°F) 13.6
(56.5)
14.5
(58.1)
17.1
(62.8)
20.8
(69.4)
23.8
(74.8)
25.5
(77.9)
26.1
(79.0)
25.7
(78.3)
24.9
(76.8)
22.4
(72.3)
18.8
(65.8)
15.1
(59.2)
20.7
(69.3)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9.9
(0.78)
28.8
(1.13)
35.4
(1.39)
84.9
(3.34)
175.5
(6.91)
370.6
(14.59)
345.9
(13.62)
417.4
(16.43)
138.4
(5.45)
29.6
(1.17)
14.7
(0.58)
11.3
(0.44)
1,672.4
(65.84)
平均相對濕度(%) 78.3 78.7 77.4 77.3 78.0 80.1 78.8 81.2 78.6 77.4 77.0 77.5 78.4
月均日照時數 182.4 158.7 187.3 188.7 192.0 190.6 221.5 195.7 200.5 197.7 174.9 173.7 2,263.7
数据来源:中央氣象局

經濟

世界帝心暨好望角健康藝術廣場
東方巨人大廈暨三角公園

轄內古蹟及公家機關多處。舉凡東門、龍山寺、審計處、糧食局、衛生局、學校、銀行等。

  •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南區分署
  • 監察院審計部臺南市審計處
  • 國泰世華銀行東台南分行
  • 遠東國際商業銀行
  • 兆豐國際商業銀行
  • 世界帝心
  • 宏觀世貿中心大廈
  • 東門怡園
  • 大成長榮桂冠

文教

迎春門
File:忠孝國中外觀.jpg
臺南市立忠孝國中
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宿舍
巽方砲臺
  • 輕便車道(東車路)
  • 龍山社區活動中心
  • 龍山寺 佛 主祀觀世音菩薩 康熙54
  • 淨修禪院 佛 主祀三寶佛 民37@
  • 太保宮
  • 龍山殿 道 主祀北府千歲 民56
  • 聖德宮

社會服務

  • 台南市消防局東門消防分隊
  • 台南市政府警察局東門派出所
  • 台南市私立揚明老人養護中心
  • 台南市私立愛惠老人養護中心

[16]

交通

北側的東門路,在清代即為臺灣府城的向東出城的孔道之一。日治時期,東門町構築了輕便車軌道,延城牆外緣而西,從小南門入城。東緣的崇信街、裕豐街曾為糖業鐵道,在裕豐街與東門路口曾設有車站。

自從第四期市地重劃、臺南市區擴張之後,里完全位處城市建成區內,成為市區幹道的所包圍的街廓。

臺南市居民的自有小客車及機車相當普及,市內大眾運輸相對不發達,原臺南市六區的大眾運輸使用率約為2%,以公共汽車為主。對外交通方面,該里距臺灣鐵路局臺南車站約2.5公里,林森站0.8公里,臺南機場約4公里,中山高速公路2.6公里,臺灣高鐵臺南站約10公里。

[17]

参考文献

  1. ^ http://eastern.tacocity.com.tw/10.htm http://www.tneast.gov.tw/village_1a.php?id=%C0s%A4s%A8%BD
  2. ^ 洪敏麟. 臺南市市區史蹟調查報告書
  3. ^ 石萬壽《臺南府城的城防》
  4. ^ 東光里 本里於民國六十三年自後甲里分出,以中華東路三段為界,範圍包括現今莊敬、裕農、東明三里,因人口激增,民國七十一年又分出南北各一里。本里在清代大多是辜厝角的耕地,昭和十四年(1939)被日本政府徵作競馬場,是本地景觀改變的開始。繼之,光復之後省農會接收農地,又恢復農地景觀,多屬旱地,主要是甘蔗園、甘藷田。隨著里內住宅、工廠增加,及民國四十四年被台南紡織廠收購,使本里的景觀又開始變化。耕地漸漸變成建地,街廓一一形成,至今東光里已經是規劃整齊的社區,僅有台南紡織廠北邊的空地,正在興建住宅。里內有東光國小、台南紡織
  5. ^ 東安里位居清代之大東門外街,因此臨東門路的街廓,自清代已有街肆的形成,日治時代的店面也不少,因此街北的空地,也發展得很早。本里屬於東外城內的地域,部份的東北里界就是東外城城牆舊址。本里的水泥建築物比較老舊。
  6. ^ 日治時代於東門外沿東門路以南,設置射擊場,即原外城南面。根據地籍圖、土地台帳之地目轉換、產權移轉情形來看,射擊場可能在大正二年(1913)就搬遷至北區。原址就改為農業試驗場。
  7. ^ 臺南市東區戶政事務所日據時期住所番地與現行行政區域對照表
  8. ^ 許淑娟,從地名解讀台南市的區域特色
  9. ^ 臺南市東區區公所網站公所簡介
  10. ^ http://www.dialogue-arch.com.tw/tainan/images/40-47/03.jpg
  11. ^ http://www.tneast.gov.tw/village_1a.php?id=%C0s%A4s%A8%BD 台南市東區區公所網站
  12. ^ 參考台南市政府網站,見 http://www.tncg.gov.tw/tour.asp?sub1=01&sub2=09
  13. ^ 1961-1990年資料,見台灣地區有關太陽能日照量之環境時空因素研究探討,環境教育學刊第六期,徐天祐、曾鴻陽
  14. ^ 在現光華街1號,即林森路與光華街交會處。 日治時代在本處設有棉花株式會社,光復之後改為農試所棉麻分部,現今館址尚保留辦公廳舍,但已停止辦公。俗稱附近為棉仔部。
  15. ^ 位於林森路一段東側。佔地約九公頃多,創立於大正十二年(1923),就原射擊場用地設立。民國三十五年改稱「台南縣農業試驗場」,民國三十六年改為「台南縣農林總場」,民國三十九年改為「台南區農林改良場」,屬農林廳。民國四十九年再改名為「台南農業改良場」,沿用至今。(農業改良場簡介,1992:1)目前農場分屬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縣市、改良場各單位,在台南市都市計劃通盤檢討中,有意將該場變更為商業區、公共設施用地、學校用地。(中華日報,84.3.16)
  16. ^ 幅員遼闊,光復初期人口稀少,居民多為務農及其他外地來遷住者;大片土地,除了三所中小學校外,就是菜園、農地或荒地。直至後來開闢都市計劃道路,發達交通,人口自然增加,發展成為目前之規模。本里全境地勢平坦,無山林河川分佈,不蘊藏礦物資源。由於人口相當集中,人力資源豐富,可供各行業需要,以從事加工生產,促進經濟繁榮。
  17. ^ 位於東門路二段、崇學路、崇明街、長榮路一段接東門路218巷的不規則地域。地域廣大,原本只有東門路一帶才是人煙聚集的地方。因此,在民國四十三年就分出東安里。本里的曠野,也在民國六十六年進行的四期重劃區的範圍,所以近幾年來本里出現了許多華麗;氣派的大樓,尤其是長榮路附近更是明顯。崇善路、崇德街、德光街則以店鋪、透天厝為主。本里擁有廣大面積,十餘年來卻未急速增加新里,乃是因為里內有農業改良試驗所,東區地政事務所、監理處等大型的農場及機關用地,所以人口密度較緩和。 《臺灣地名辭書(卷廿一)臺南市》,臺灣省文獻會
  • 臺南市東區戶政事務所日據時期住所番地與現行行政區域對照表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