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er:Mountain/新京报采访稿
2004年3月10日《新京报》文化记者周文翰的采访记录。
荷兰客人Martijn电话
[编辑]Martijn在国内用的手机号是13521532182。他已多次来华。这次想了解国内情况准备请人参加那个e-culture fair。上海有flash的玩儿家如果能去见见他最好。他很感兴趣。在北京时我和他聊了一会儿。 他的文章: http://www.dynamiccity.org/news.php?news_id=19&Strangecode=69ca8052b2830810df08c4b913af3b47 - bxy
您最早怎么接触到维基百科的?
[编辑]2002年上网搜索资料的时候,就已经接触到英文维基百科了。我真正开始留心应该是在2002年9月份。
中文版的创建过程大致怎样?
[编辑]2002年9月下旬,我在英文版注册,开始研究维基百科是如何工作的。很快我就发现有一个全是测试信息的中文版zh.wikipedia.com。 我就尝试在上面用中文发布信息,但是那时的中文版不支持中文输入,显示的全是乱码。
十一假期过后,我仔细研究一下当时的中文版,发现用“글”诸如这样的方法可以显示出汉字来,这表示Unicode编码中第44544个汉字,这种表示方法在HTML语言规范中称为Numeric character references。我就向我同实验室同学求助,让他帮我写了一个汉字转换程序,利用这个简单的小程序,我写了中文维基百科的第一个有意义的页面( http://zh-two.iwiki.icu/w/wiki.phtml?title=Main_Page&oldid=5944 )。尽管非常麻烦,但我还是被Wiki这种方式吸引,愿意作这种麻烦的工作。好在我写了第一个页面之后,美国那边注意到有人在中文版上活动了,10月26日及时更新了中文版的系统,解决了中文输入的问题,中文版的域名也换到zh-two.iwiki.icu了。
在这之后,我和来自新加坡的Formulax,一起做了界面和帮助文档的汉化工作。说起来,帮助文档的汉化工作量更大,还是Formulax做的翻译更多一些。
我觉得创建过程除了最初的软件汉化,还包括我们工作、交流方式的形成。对中文版平时的运作来说比较重要的事情还有:
- 2002年12月27日Formulax引入了“聊天”( http://zh-two.iwiki.icu/wiki/Wikipedia:%E8%81%8A%E5%A4%A9 )。
- 2002年12月27日Formulax引入了“互助客栈”( http://zh-two.iwiki.icu/wiki/Wikipedia:%E4%BA%92%E5%8A%A9%E5%AE%A2%E6%A0%88 )。
- 2003年6月14日终于有了第一群华人管理员。
- 2003年7月29日Shizhao引入了“投票”( http://zh-two.iwiki.icu/wiki/Wikipedia:%E6%8A%95%E7%A5%A8 )。
- 2003年11月1日Samuel引入了“删除投票”( http://zh-two.iwiki.icu/wiki/Wikipedia:%E5%88%A0%E9%99%A4%E6%8A%95%E7%A5%A8 )
引入的这些页面我们平时经常在上面活动、交流信息。
参与维基百科对你个人生活有什么具体影响?每天都上维基百科?
[编辑]在上面认识了一群好朋友,他们许多人都掌握好几门外语,知识渊博,非常有趣。现在是每天都上维基百科,把我的大部分课余时间都占用了。还有,当初根本就没想到,会因为这个有记者来采访我。:-p
其他
[编辑]建议你采访一下Formulax和Shizhao,他们两个对中文维基百科的贡献最大。中文维基百科是一个国际性的社群,上面有来自新加坡、加拿大、德国等地的华人参与。上次有记者杜撰我是工科学校在读的研究生,其实我是在北京大学读软件理论专业的硕士生。
有其他问题,欢迎再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