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維基百科:壊笑話和刪除的胡話/日本漢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本漢字
類型意音文字
語言日語
使用時期公元5世紀到現在
母書写系統
漢字
  • 日本漢字
姊妹書写系統伝統漢字簡化漢字
朝鮮漢字儒字台閩漢字
粤語漢字呉語漢字
ISO 15924Hani、500
書写方向従左到右
注意:本頁可能包含Unicode国際音標

日本漢字日語漢字仮名かんじ羅馬字Kanji),又称日文漢字,是書写現代日文時所使用的漢字

日本漢字的写法基本上与現代中文使用的漢字(包括簡化字繁体字)大同小異。古代日本幾乎完全使用漢字書写文言文。自近代以来,出現一部分由日本人独創的漢字,称為日製漢字和製漢字,日本官方定為国字,当中部分已被中文収録。和製漢字主要指未被中文吸収的漢字。

諸橋大漢和辭典日语-{大漢和辞典}-》是最大的日本漢字字典,共記載接近5万個漢字,不過在戦後的現代日文中常用漢字大約只有両千餘個。

歴史

[编辑]

漢字中国伝到日本的確切時間點目前尚無定論,但一般認為[谁?]漢字是於公元5世紀随着一些百済仏教僧侶将中国的経書帯到日本而伝入的。這些経書的漢字当初是模仿中国的発音来読的,不過一套称為「漢文」的書写系統開始得以発展。漢文主要是中文文章挿入日語独有的助詞,譲日語使用者可以依従日語的語法去閱読漢字写成的文章。

当時日文並沒有書写系統。後来発展出一套源自《万葉集》、称為万葉仮名的表音系統,万葉仮名使用的是一套指定的漢字,純粹仮借它們的発音来表記日文詩歌。以草書書写的万葉仮名後来演変成今日的平仮名。当時不被允許接受高等教育的女性也能使用這套平仮名来書写日文。平安時代大部分的女性文学都是以平仮名来書写的。片仮名也是従差不多的方式発展的:寺廟裏面的学生把漢字的其中一部分分拆出来成為片仮名,用来標注漢字的発音,還有漢文裏的日語助詞

随著日文書写系統得以成熟和発展,如今漢字用於大部分名詞形容詞動詞,而平仮名則用来書写動詞詞尾(送仮名)、純日語詞彙、或者表記漢字難写的辞彙。平仮名也用於標記日本漢字的読音(振仮名)、和書写給漢字水平不夠的人為対象的読物,如小孩、日語学習者的書籍。

片仮名則由於它的方形結構,用於象声詞和外来語。片仮名用来書写外来語的習慣来的比較晚,外来語原先是用漢字書写表意的,如「煙草」代表「タバコ」(tobacco)。不過現在反過来有許多外来語詞彙正在代替一般詞彙。有語言学家估計現今常用日語有三分之一是外来語漢字英語

另外値得注意的一點是,雖然日本沒有像越南北韓一様廃除漢字,也沒有像南韓那般減少漢字的使用頻率,但近年来日本年軽人的漢字水準参差不斉,甚至有些高中生連漢字也不会写,只能用仮名来代替漢字。

発音

[编辑]

日本漢字的読法大致分音読訓読両類。2010年改定的《常用漢字表》共収録漢字的音読2352種,訓読2036種。

音読,指源自中国伝入的読音,与現代某些漢語(例如粤語)的漢字発音相同或近似。另可細分為呉音漢音唐音3類。公元5至6世紀,漢字由中国或者朝鮮伝入日本,在此時伝入日本而得日文読音的漢字,当時沒有読法的名称,学漢音之後,此読法称為「呉音」,「呉」是学漢音的留学生叫的蔑称。另外,在奈良時代平安時代,派遣往大唐長安学習的日本学者,把中国的漢字帯回日本,依這種方式得音的日語漢字称為「漢音」;再加上鎌倉時代以後(南宋),随禅宗的留学僧或者貿易商人所伝入日本的漢字読音,共称為「唐音」。

訓読,是為了標示原来存在的日文詞彙而加上聯繋的漢字,与中文読音無関聯的漢字読法,可説是為了解決原本日文詞彙有音無字的現象。因日本曽広泛使用漢文訓読,歴史上出現過的漢字訓読数量十分巨大,但其中大多已被淘汰,成為「古訓」。

訓読中還有一種特殊的現象,即有些漢字詞必須作為整体来発音,而不能拆開来読,這種訓読称為熟字訓,如、「大和」(やまと)。這類訓読在歴史上亦不少,不過現代常用的熟字訓不多,可参考《常用漢字表》附表。

日文部分詞彙也有音、訓二読,並有不同意思。例如「仮名」(仮名)一詞,音読為「かめい」(kamei),意思為仮(借)的(文)字。訓読読作「かな」(kana)的話則指用来書写日文字的平仮名片仮名的総称。

由於日本漢字読法複雑,為了正確表示漢字的発音,書写日文時可以在漢字旁添上仮名,表示漢字的読法。這種近似中文注音或拼音的標記,在日文叫做「振仮名」(振り仮名,furigana)、「読仮名」(読み仮名,yomigana)或「Ruby」(ルビ),常見於幼児書籍、日語学習者書籍中,或用来表示不常用漢字或日本人姓名的発音。

写法

[编辑]

字体

[编辑]
主条目:旧字体日本新字体同音漢字書写規則

部分漢字有「旧字体」和「新字体」之分,類似中文的繁体字和簡体字的差別:

  • 新字体:国;旧字体:國;音読:こく(koku);訓読:くに(kuni)
  • 新字体:号;旧字体:號;音読:ごう(gō)
  • 新字体:変;旧字体:變;音読:へん(hen);訓読:わる(kawaru)

旧字体在二次大戦之前使用,1946年文部省引入新字体。

日本造新字体基本上是通過簡化、刪除筆画的方式,但有例外,常見的如:

  • 新字体:歩;旧字体:步;音読:ほ、ふ、ぶ(ho, fu, bu);訓読:あるく、あゆむ(aruku, ayumu)
  • 新字体:賓;旧字体:;音読:ひん(hin)[註 1]

非但沒有刪減,反而增添。以上両字都含有「少」字缺一點的部分,新字体就乾脆写成「歩」。但這種改動通常限於常用漢字,表外字「捗」等的字形未作調整。

根拠《同音漢字書写規則》,還有些字被近義字或同音字(以日語為準)取代,如

  • 常用漢字:欠(「缺」的新字体);非常用漢字:歇;音読:けつ(ketsu);例如「間歇」変成「間欠」。
  • 常用漢字:死;非常用漢字:屍;音読:し(shi);訓読:ぬ(shinu);例如「屍体」今作「死体」。
  • 常用漢字:部;非常用漢字:篰;熟字訓読:「篰屋(へや,heya)」变成「部屋」。

和製漢字

[编辑]
国字(辻)

日本漢字多数直接借自中国漢字,但亦有一些漢字是由日人根拠中国漢字的六書自創的「会意」或「形声」漢字。這些日本自家創造的漢字不同於中国大陸通行的簡化字,是只限於日本語使用的漢字,在日本称為「国字」或「和製漢字」:

  • (とうげ,tōge):山口鞍部。同「嶺」[1]
  • 榊(さかき,sakaki):紅淡比
  • 畑(はたけ,hatake):旱田,田地,専業的領域。
  • 辻(つじ,tsuji):十字路口,十字街,路旁,街頭。
  • 働(はたらく,hataraku):工作。
  • 躾(しつけ,shitsuke):教養。不常用,同「仕付け」。

部分漢字亦逆輸出至其他漢字文化圏地区。如現代中文収録:「」、「」、「」。

另外,有些漢字並非起源於日本,但其今義借自日本,如「」(cancer),故有時会被誤認為是日本人造的漢字。[2]」是形声字,声符為「」(同「岩」),北京音原為yán,後来引入「癌症」之義後因易同「炎症」混淆,遂借某些方言的発音改読ái。

国訓

[编辑]

部分日本漢字的意思和原来中文漢字的解釈有所出入。這些漢字被称為「国訓」:

  • 沖(おき,oki):外海,取其「水中」之会意。
  • 椿(つばき,tsubaki):山茶花
  • 丼(どん,don):蓋飯,漢語原意為「投物井中声」。

外国地名旧訳

[编辑]
主条目:外国地名日本漢字表記列表

最初,日本人用近音漢字翻訳外国地名,之後大部分地名已改用片仮名表記,但少数漢字訳名至今仍常用,如「米国」(美国/アメリカ),而中国大陸(主要為漢地)、台湾朝鮮半島(除首爾外)的地名仍使用其原有漢字名。

日常使用漢字

[编辑]

当用漢字

[编辑]
主条目:当用漢字

日本政府於1946年進行了一次文字改革,規定了1850個《当用漢字表》。当用即「当前使用」或「応当使用」之意。這1850個之外的漢字不再使用,改以仮名表記,或是用同音、同義字代替,並頒行簡化的新字体。於是産生以下情況:

  • 殘骸→残がい
  • 附近→付近

日本的漢字簡化改革,最初導火線是駐日盟軍総司令部(GHQ)教育使節団「建議」以日語羅馬字全面取代漢字跟仮名,減少漢字与脫漢運動無関;以往日本最多以「常用漢字」規範漢字使用字数,而戦後日語中的外来語已改以片仮名取代。

教育漢字

[编辑]
主条目:学年別漢字配当表

出現在「小学校学習指導要領」的附録,俗称「教育漢字」。経過1968年、1977年、1989年的追加与改訂,現在共計1006字,従小一到小六,各個学年的分配為80字、160字、200字、200字、185字、181字。

常用漢字

[编辑]

常用漢字有2,136個,見常用漢字表与JIS之対応

由於普遍認為「当用漢字」対於社会影響実在太大,於是1981年10月1日日本政府又頒訂1945个《常用漢字表》,新增少量漢字。並以「目安」为準(即一般社会生活中使用漢字的大致上的标准,不再有強制力)。

現行的《常用漢字表》于2010年(平成22年)11月30日以平成22年内閣告示第2号発布,共2136字、4388音訓。1981年(昭和56年)内閣告示第1号的旧《常用漢字表》(共1945字、4087音訓)宣布廃除。

JIS漢字

[编辑]

JIS漢字編碼指日本工業規格(Japanese Industrial Standards)制定的漢字等文字的字符編碼。不在JIS中的漢字有時被称為「環境依存文字」,如「」(後来於2000年改定中加入)。

JIS漢字数量変化
制定年 第1水準漢字 第2水準漢字 第3水準漢字 第4水準漢字 非漢字 合計
1978年 2,965字 3,384字 尚無 尚無 453字 6,802字
1983年 3,388字 524字 6,877字
1990年 3,390字 6,879字
1997年
2000年 1,249字 2,436字 1,183字 11,223字
2004年 1,259字 11,233字

中文読法問題

[编辑]

日語中出現的和製漢字,其中有部分已被中文吸納,也有部分未被現代漢語収録,因而这些和制漢字無法読出字音。由於這些字在日本电影、動漫等大量出現,卻沒有相対応的読音,民間出現仿読。

民間也嘗試以前人的方法仿読日本漢字,以易記字源為原則,主要方法有:

以辺読辺

[编辑]

「辻」等字常用於日本人名,需要統一的中文読音,因此有些和製漢字的中文読法已獲得権威辞典的認可。

  • :仿読作「神」,亦有人読作「申」。
  • :仿読作「一」。
  • :仿読作「入」,也有人仿読作「這」。実為「迂」之異体字。
  • :仿読作「十」,也曽有因其形似簡体「过」而被仿読作「過」。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语詞典》取「ㄕˊ」。
  • :仿読作「止」,也有人仿読作「風」,香港《電脳用漢字粤語拼音表》取「jau1」即「優」。
  • /:仿読作「田」,也有人仿読作「電」。《現代漢语詞典》中両個字均読作「ㄊㄧㄢˊ」。
  • :仿読作「美」。
  • :仿読作「動」。「動」的和製異体字,中文的「労動」翻訳自和製漢語的「労働」。

調整結構

[编辑]
  • :調整結構為「几+巾」,仿読作「旗」,也仿読作「帆」,台湾CNS11643中文全字庫取作「箏」。
  • :調整結構為「几+木」,仿読作「機」,少数読成「朵」,亦読作「木」。

以相似部件仿読

[编辑]

有時也会参照中国大陸的簡化字、二簡字来仿読。

  • :右辺形近「卡」,仿読作「卡」,如台湾有日治時期残留之地名「壽峠」,常写作「壽卡」。漢典作「ㄑㄧㄚˇ」,全字庫取作「古」。
  • :類似「椊」的異体,而「醉」的新字則是「酔」(「卒」俗作「卆」),仿読作「卒」。

根拠古字或異体字

[编辑]

有些中文漢字与日文漢字同形而意義不相通,但仍可作為読音的参考。有時也参照中国大陸的簡化字、二簡字来発音。

  • :短暫之意。古漢語中的罕見字,読作ㄇㄥˊ,也有人仿読作「夢」。
  • :水滴。由于「雫」曽為「霞」的二簡字,常仿読作「霞」。此外「雫」也是一个罕见的漢语固有漢字,本読作「ㄋㄚˇ」。
  • :实現,達成。与不同。常仿読作中文「葉」的簡化字「叶」。又,「叶」为「協」的古文異体字[3]
  • :在中文裏是「笑」的異体字。日文中多作花開之意。

新字体読法

[编辑]

有的日本新字既不像中文伝統漢字,也不像簡化字,但通常找到対応的旧字体就可以知道対応的中文漢字、確定読音。

日本新字体与中文漢字対応関係範例
説明
有時会原封不動地使用。
常被誤読作簡化字「壳」(繁体「殼」)。
日文「仮面」応該読成「假面」而非「反面」。另外「仮」原為「反」的罕見異体,日文中借作「假」之簡化字。
驿 常被誤読作「尺」或「站」。
在日本,「毛澤東」被訳為「毛沢東
読作「bīn」。常被誤読作「兵(bīng)」或中文的「浜(bāng)」。
中文中「辺」曽为「道」的二簡字,因此有时被誤読做「道」。
常被誤作為中文的「芸(yún)」。
中文中「澁」为「澀(涩)」的异体字,读作「sè」。常被误作中文的「涉」。有人將「渋谷」誤作「涉谷」。
有時会原封不動地使用。《絕望先生》等作品的訳本中曽被誤作「系」。「糸」作「絲」之異体字在《集韻》中已有記載;「糸」本読為「mì」,但其対応的日語読音為「べき」,与「糸(し/いと)」無関。[4]
参見:旧字体日本新字体

注釈

[编辑]
  1. ^ 旧字体「賓」跟繁体字「」字型同形UNICODE中原本只有「賓」(U+8CD3),中文和日文字型的顕示効果不同。後来日本JIS2004引入「賓」(U+FA64)使日文環境下也能顕示旧字体。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和製漢字の辞典:峠
  2. ^ 黄河清. 「癌」字探源. 《科学術語研究》. 2002年第1期.
  3. ^ 《説文.劦部》:「協,衆之同和也。旪,古文協従日十。「叶」,或従口。」
  4. ^ 新明解現代漢和辞典  糸

来源

[编辑]
書籍
  • 何群雄 著:《漢字在日本》,香港商務印書館2001年6月6日初版,ISBN 962-07-1404-0
  • 劉元満 著:《漢字在日本》,首都師範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初版,ISBN 978-7-81064-924-7

参見

[编辑]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