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维基百科:傀儡账户的特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Wikipedia:BRIEFLY
有些肆意破坏者滥用傀儡帐号的情况非常严重。

根据相关方针,在维基百科上使用多重帳号有时是被允许的,而有时是被禁止的。如果利用傀儡帳号进行扰乱,将会受到封禁。并不是所有的傀儡行为都会受到检查,如果相关使用者没有进行破坏或者扰乱的情况下,一般不会引起特别的关注。

一种能够确认傀儡的方法是用户查核,这种方法可以确认用户是否使用相同或者相近的IP地址。不过也可能有多人共享一台电脑或者一条线路的情况,例如:家人或合住的朋友、在同一个办公室内一起工作的编辑者、使用亲戚朋友的电脑、学校、图书馆等的公用电脑、使用同一个Wi-Fi热点联网的人。

除了用户查核,还有其他一些征兆可能暗示两个帳戶之间的联系。基于假定善意,除非有明显的值得怀疑的理由,不应该采取行动去验证某用户是否傀儡。

使用傀儡帐号的动机

[编辑]

就像侦探办案一样,在确定罪犯之前,首先要确定犯罪分子的作案动机,然后确定某个嫌疑人是否有作案企图。作案动机是破案的重要信息,这可以帮助侦探弄明白犯罪分子为什么会这样做。当不能确定犯罪的动机时,就很难认定某一个人就是罪犯。

同样的,明白人们使用傀儡帐户的动机会帮助我们确定一个帐户是否发生了傀儡行为。如果不知道他们的使用动机,就没有理由进行这种认定。

一人多票

[编辑]
在投票箱中多投一票似乎可以增加胜算,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在一些讨论中,比如删除讨论讨论页中的讨论,最后的结果通常是基于大家最后达成的共识。如果在某场争论中大家普遍对某一个观点有一致的意见,这个观点就会变成大家的共识。负责收场的管理员需要服从大家所达成的共识,不管他自己是否赞成。

但是当某场讨论中有多个意见时,达成共识就会变得困难甚至是不可能。许多讨论重新开始或者关闭,就是因为没有达成“共识”。每个人的观点,即使是那些少数派的意见,也要加以考虑,因为有时候少数派的意见会成为最后胜出的观点。

许多用户将结果的产生误解为投票的总数量,自己这一方投票的人数越多,就越可能获胜。但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投票并不能代替讨论,最后的结果是根据那些想法合理,或者能够恰当引用方针与指引的那些观点。无论是不是傀儡帐号,那些只听从领导和只是人云亦云的用户的观点并不能给自己所支持的观点加分。最后统计结果时,会根据“删除某些讨论”,再进行统计。

对自己参与条目被删除的恐慌

[编辑]

当一篇条目被列入存废讨论的时候,相关编者通常会比较“恐慌”,而新手则会更加“恐慌”。在这种情况下,编者比较自然的反应是马上注册更多的帳户,然后给这个条目投更多的保留票来“拯救”这个条目。

这样做其实并不会给保留这个条目带来太多的帮助。细心的管理员或者其他参与者会发现这些没有任何编辑历史的帐户并报告这一情况。然而即使是某些具有比较多的编辑历史的人在帮助参与投票,根据傀儡帐户的某些迹象(见下文),管理员仍然可以确定一个帐号是不是傀儡帐号。

除了条目创建者、其他贡献者及细心的阅读者以外,参与删帖讨论的人一般都是“存废讨论专业户”,这些人通常有一个很长的存废讨论历史,他们似乎对讨论本身而不是条目的内容更感兴趣。

参加编辑战

[编辑]
傀儡总是能够将天平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拨,尽管如此,还是有办法检测出来的。

编辑战在维基百科中并不少见,即使在那些老练的用户之间也会发生。当然,让条目变成自己所希望的那样也是人性使然。当编辑战发生的时候,维基百科最希望的结果就是双方都做出让步并达成共识。

傀儡帐号有时候就会被用来参与编辑战。目前维基百科的政策是每人每天回退不过三,如果有用户使用傀儡帐号捣乱,很少的回退都会对投票结果造成阻碍。如果某个观点双方投票者数量均等,但是某一方使用了傀儡帐号参与反驳,就会比另外一方获得多一倍的投票。很明显,拥有傀儡帐号的那一方会在投票中胜出。

但是这还不算完,如果某场编辑战爆发的不可收拾,管理员会出面阻止这种行为,甚至会取消非注册用户的编辑权限。

即使某场编辑战确实发生了,人多势众的一方未必就能够左右最后的结果。编辑战通常以最后双方达成共识而解决。

隐藏自己

[编辑]
某些组织喜欢利用从事商业的外表来掩盖自己的非法活动。

许多维基人已经通过一个很长的无污点行为的贡献列表建立了很好的声望,这是很值得珍惜的。但是突然某一天,这位维基人想编辑一些有争议性的條目,他却不想让相关编辑出现在自己的贡献列表里,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说,某些人就很不愿意自己的贡献列表中出现与色情有关的编辑记录,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耻辱。这种情况下就允许使用傀儡帐号。

但是使用傀儡帐号私下里进行故意破坏是绝对禁止的。这种现象叫做外方内圆帐号(又称红白脸账号)。编辑者可能希望通过实验性的肆意破坏,违反维基百科的中立性政策以及参与 POV pushing,来威胁他人或者破坏维基百科来达到某个目的。

还有一些用户注册傀儡帐户的目的就是发表极有可能被删除的文章,这种行为很容易激怒其他的用户。尽管没有歪曲大家的共识,但是拥有一个未经确认的傀儡帐户是不可取的。专门发表被删文章的帐户往往会被认定为傀儡帐户。

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有些人使用多个帐号人为制造编辑战引起争论,或者自己使用一个帐号写一篇文章,使用另外一个帐号进行删除来引起争论,然后自己躲到旁边观察其他人的反应。所有这些行为都被认为是对维基百科秩序的扰乱。

绕过封禁

[编辑]

维基百科设置了许多机制来保证各项方针和指引得以执行,共同保障这部百科全书的廉正。新创建的页面得到巡查,最新的编辑也会被巡查。破坏行为得到回退,参考文献也将得到检查。

某些编辑者(通常来说是些老手)会使用傀儡帐号来钻维基百科某些机制的空子。比如说,他们会使用一个帐号创建某个条目,然后使用另外一个帐号来将其标记为已通过巡查。还有些人会使用一个帐号破坏某个页面,然后再用另一个帐号作一些看似正当的编辑,如将自己刚才破坏的页面还原等。还有一些人会将自己明知会产生争议的内容写入某个條目,再马上使用另一个帐号做一次编辑并标记成“这是一个小修改”,这样有争议的编辑就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激发对某个话题的讨论

[编辑]

有些人为了引起大家对某个话题的讨论,他会使用一个帐号发表某种观点,然后使用另外一个帐号发表相反的观点,就好像两个人真的在讨论一样。还有的人使用多个帐号在一场讨论中表达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这种引起话题的做法有可能是在测试民意,还有可能是自己本来支持某一种观点,但是給予自己支持的观点更强的理由,却使用傀儡帐号给自己反对的观点比较弱的理由,最后导致自己的观点被接受。无论如何,这种引发话题的做法属于扰乱维基百科的行为。

可能的迹象

[编辑]
维基百科中的傀儡并不像现实生活中的那么容易被发现。

下面都是傀儡帐号的一些可能迹象,有些迹象有可能看起来不是很明显,还有一些,与传统观点不符,根本不像傀儡帐号。这些迹象大部分都基于嫌疑帐号的使用者所掌握的知识或者他们表现出来的行为。

下面列出的大部分迹象都源于以前的傀儡帐号调查。当某一个或者很多个迹象出现时,并不意味着一定有傀儡帐号或者合法的一人多号的情况发生。尽管迹象越多,是一个傀儡帐号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如果要指控一个帐号是傀儡帐号,还是需要有充分并且确凿的理由。

相近的用户名

[编辑]
在你翻阅电话本的时候,经常能够发现姓或者名相同的人,但这并不代表他们之间一定会有联系。

用户名十分相似的两个帐号非常有可能属于同一人(比如:傀儡1和傀儡2)。但是傀儡帳户是指那些被‘虚假使用的’帐号,这种使用方式通常不算“光明正大”。通常情况下,这种连续的用户名意味着有两个的人碰巧重名,或者一個用戶發現自己所喜歡的用戶名稱已經被另一用戶使用。如果两个帐户有一个相同的词(比如:User:Sock puppetsUser:Green sock),除非其中相似的那个词非常独特或者非常罕见,否則这两个帐户属于一个人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

相似的编辑风格

[编辑]
杰里米·赫米达在夺得他的第一个大满贯时的情形。显然他在这之前有足够的打棒球的经验。

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做某件事情的技巧和熟练程度是随着时间慢慢增加的。一个新手所作的编辑经常会有各种小问题(比如说引用,维基化等等,尽管他们不应该因此被嘲笑),还会作一些测试性的编辑,还有可能做出一些不合适的行为,如参与编辑战或者行为冲动等等。但是一个有很长编辑历史的用户会对维基百科的方针政策更加恪守,并且对提供信息来源、内部链接,或者其他复杂的编辑技巧(建立表格,上传图片,或者设计新的模板)更加熟悉。这些都可以让人相信一个只有很少的编辑次数,但是却显示出很高编辑技巧的帐号很可能是一个傀儡帐号。

如果一个新帐号的编辑行为看起来像个老手所为,这种情况可能有以下几种原因:这个用户以前可能只是不登录,用IP地址进行编辑,并且熟读了维基百科的方针与指引,或者他曾在维基百科的其他姊妹项目有过很多的贡献,还有可能是有其他编辑者已经对其进行了指导。更有可能的一种情况是,他以前的帐号不再使用了,重新注册了一个新帐号开始编辑。

其中我们最关心的是:有没有多个帐号被同时使用的情况发生?比如在存废讨论中同时参与一项投票。即使一个帐号是在某场讨论开始之后才注册的,新帐号所做的评论也不会被自动忽略或打折扣,但应该得到特别的关注,这些评论对于判断一个帐号是否为傀儡帐号很有帮助。

对某种理由的过度支持

[编辑]

在维基百科,经常出现与大众意见不一致的编辑者。一般发生这种情形的时候,最后的结果要基于大家的共识,占人群大部分的观点会成为最终的版本。尤其是当某个观点非常小众时,这个观点赢得大多数人支持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的编辑者都会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尽管这可能与大众观点不符。

还有就是,更加可靠的信息来源有助于该观点的支持者胜出。没有可靠来源的非中立的零碎观点通常不会被予以考虑,尤其在那些有争议的条目中。

对小众观点的不寻常的支持,可以看作是傀儡帐号的一种可能迹象。

过多的星章

[编辑]

星章是大家对某位编辑者的肯定。这是为了表彰这位编辑者对维基百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许多用户在获得星章之后都会感到很自豪并把它展示在他们的用户页中。

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给授予任何人星章。即使一个IP地址用户也可以获得或者授予他人一枚星章。没有资历的限制。这样的机制很好,因为任何人都可以表彰他们认为值得表彰的人。同时,任何人也都可以“表彰”他认为需要批评的人。

因此一个人就可以将星章授予自己的傀儡帐号,或者授予自己的真人傀儡帐号来使得自己获得星章的理由合理化。接受者经常这样留言以正视听:“看,我又得到了一枚星章”。即使没有真人傀儡参与,这种荣耀也并不能够表明大家对小众观点的支持或者对有违维基百科方针政策的支持。但是这种情形可以作为被怀疑是傀儡或者真人傀儡的一个迹象。

经常性地持反对态度

[编辑]

如果一个帐号重复进行相同的编辑,并且不断的恢复自己的编辑,那他可能就在参与编辑战。一个用户如果在编辑战中不停反对多名编辑者,并且被警告后不停止,那么他就几乎一定会被封禁

如果突然出现多个编辑者,而这些帐号又都没有一个较长的编辑历史,这些帐号就有可能是傀儡或者真人傀儡帐号。这些帐号的违规行为不局限于重复编辑已经存在的页面,他们还会经常创建会引起麻烦的页面,上传有问题的图片,侵犯版权,进行人身攻击,发表垃圾信息或者在被警告后做出其他无礼行为。简单的修改页面名称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那些参与这种破坏行为的编辑者经常试图在一个页面使用不同的用户名,这些名字之间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就好像自己在使用傀儡帐号一样。

编辑相似的文章

[编辑]
傀儡的外表总是很相似,让我们无法辨别他们的身份。

如果两个帐号具有十分相似的编辑历史,就值得怀疑这两个帐号是由同一个人操控。如果两种编辑的风格十分相似,或者两者都是从事破坏行为,就更增加了是傀儡帐号的可能。

但是,两个具有相似兴趣的人也有可能经常编辑相似的内容。比如说,两个住的很近的人(他们之间可能认识,也可能不认识),由于民族或者地域相同,会编辑一些相似的文章。一些体育运动的粉丝会大量地编辑与运动员有关的条目。具有生物学背景的人通常也学过化学。许多歌星都会演电影或者电视剧,编辑歌曲条目的人通常也会参与这位歌星演的电影资料的编辑。

总的来说,一篇包含各种领域内容的条目,只要是已经维基化了,就有很多链接可以指向其他条目,而且会在许多不同的模板中出现。由于这些链接会将人们带入相关的条目,所以如果两个帐号的编辑历史如果在这些具有相关链接的条目上出现重合,一般不会被认为是傀儡帐号所为。

如果由一个人操控的两个帐号经常出现在相同的“投票表决”中支持同一个观点,或者两个帐号在制造一起虚假的编辑战,就涉嫌违规。但是如果这一个帐号一直在贡献有用的信息,而另外一个帐号在作一些细小的修改(比如修改语法错误等),这样对维基百科是无害的,管理员也不会对其采取任何行动。

如果有证据表明两个帐号在同一个IP地址修改同一个条目,也不能肯定的认为一个人在操控两个帐号。很常见的情况是,在一起工作的人们相互认识,而且有可能在面对面的讨论某一个条目应当怎样修改。只要没有真人傀儡或者拉票的行为,而且两个人的行为方式都是自然而且相互独立的,就不算违规。

还有一种情况,两个或者更多的人并不认识,但是他们在共同参与一项破坏行动。如果某一个主题,吸引来的人大部分都是思想不成熟,观念扭曲的人,就有可能出现几个相互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的人在一起破坏某个条目。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最合适的举措不是对这种破坏的人问责,而是要考虑将此页面设置成半保护状态。如果某个帐号在多个条目上参与了这样的编辑,就可以认为这是个傀儡帐号。

参与编辑战

[编辑]

编辑战中,很容易有指控傀儡帐号的现象发生。即使是很有经验的编辑者,也有可能在编辑战中由于感到沮丧而违反回退不过三原则,导致被封禁

如果一场编辑战中只有两个编辑者,双方所持的观点又大相径庭,那么当第三个编辑者现身的时候,就应当仔细的检查这个帐号是否是这两个人中的一个在操控。可以去检查这第三个编辑者是否在这之前编辑过这个條目或者相关條目去寻找迹象,尽管这种分析的结果并不能确定这个帐号就是前面编辑战中的一方在操控,但是如果有任何的拉票行为,就可以判断这第三个帐号认识这两方的至少一方。

如果一场编辑战有很多的人参与,很有可能是众多的编辑者分成两大阵营,关于傀儡帐号的指控就变得更加难以鉴定。检查编辑格式,编辑习惯还有其他的相关因素都可以帮助确定或者排除嫌疑傀儡帐号。

过多参与存废讨论

[编辑]

傀儡帐号被封禁的最多原因是参与存废讨论(页面存废讨论页面分类)。如果两个以上的编辑者出现在讨论中,就值得怀疑这其中有可能发生傀儡帐号的现象,尤其是当其中的某个帐号属于页面创建者,主要贡献者或者提名者的时候。

然而,有许多编辑者有可能本身就是喜欢参与这种页面存废讨论,他们的名字也经常规律性的出现在这些讨论和一些类似的争论中。所以在怀疑某一个帐号是傀儡帐号之前,还要弄清楚这个帐号是否以前经常从事这种页面存废讨论。

两个喜欢参与页面存废讨论的用户有可能是有相同的兴趣点。但是应当清楚,如果在一场页面存废讨论中,如果某一个用户平时不大参与页面存废讨论,或者只是定期的参与某些单用户创建的页面,或者他没有编辑历史,这就表明这个帐号很可能是一个真人傀儡。尤其是当这个帐号平时极少参与存废讨论并且没有相关主题的编辑经验,此帐号是傀儡的可能性就更大。

总是知道一些主题模糊的文章

[编辑]

有些页面对许多人来说都很熟悉,即使没有很多的编辑,也有很多人看过。但是还有些页面的受众很少,或者只出现很短一段时间,几乎没人知道。

如果一个模糊主题被创建了,在创建之后,马上就有另外一个帐号过来编辑(新页面巡查员创建的页面除外),就会增加一个人操控两个帐号或者这两个人相互认识的嫌疑。如果没有作任何传播此页面的行动,就增加了此页面是傀儡帐号操纵的可能性。

当这种情形发生时,结合分析其他因素可以有助于判断某个帐号是否傀儡帐号。

对各种文章都进行评论,但这些文章的领域之间的差距非常大

[编辑]

总的来说,那些喜欢评论别人文章的人大概有下面几类:

  1. 页面创建者
  2. 对页面编辑有很大贡献者
  3. 对相关页面有很大贡献者
  4. 在不同的讨论中进行相似的评论而不在乎自己是否对页面感兴趣
  5. 发言通常集中在一天或者几天之内,所以他们发表的评论通常位于同一个页面

每个人在讨论中都有进行评论的权利。与上述几个特点不符通常不会被认为是傀儡帐号,但是可以在判断某个帐号是否傀儡帐号时作为辅助证据。

总是非常巧合地在某些场合出现

[编辑]

如果用户A创建了一个页面,用户B马上将其列为已经巡查过,扩展这个页面或者作其他的修改以使其看起来更像一篇有效的文章。

如果用户A开始了一场讨论,用户B马上开始评论并支持A的论点,但是从用户B的贡献中并不能看出他对这个主题感兴趣或者经常参与这种类似的讨论。

如果用户A提请删除某一个页面,用户B马上投票表示支持,但是从用户B的贡献中并不能看出他曾经对那个页面有过任何贡献,或者他经常参与此种页面存废讨论。

所有以上的情况,用户A和用户B的这种关系在多个场合发生,就会增加A帐号和B帐号是同一个人操控或者拉票的嫌疑度。

如果这种情况的确发生了,还需要分析其他迹象来帮助判断一个帐号是否为傀儡。

两个帐户发言时间点的对应关系

[编辑]

如果两个帐号的编辑历史中很多次编辑的时间相距很近(仅仅几分钟),那么就有理由相信这个用户是同时操作两个帐号:他先登录一个帐号,然后下线,然后再登录另外一个帐号进行修改。还有可能是一个用户使用两个不同的浏览器,同时登录两个帐号。无论是哪种情况,两个帐号的编辑看起来时间都会很“相近”。

然而,仅仅凭这一点并不能够证明这个人就是在使用傀儡帐号。还有一种纯粹巧合的情况,因为编辑历史列表还有可能反映了这个人有相似的空闲时间。比如,两个编辑者有可能在差不多的时间回家,然后直接开始编辑维基百科。还有更多的编辑者,他们在周末,假期会有更多(或者更少)的时间编辑维基百科(尽管有可能在地球的不同地点,但白天黑夜还基本是连续的,见下条(帐号之间登录时间的互补性)。

所以,如果两个帐号总是在相近的时间进行编辑,而且很少在不同的时间进行编辑,虽然不能作为怀疑某个帐号是傀儡帐号的起始原因,但在某些情况下还是很有帮助的。比如当巡查员对两个帐号进行质疑时,其中一个用户跳出来说两个人是在用同一台电脑或者IP进行上网,就可以证伪这个谎言。

尽管有些用户不会透露自己住在哪個位置,但是通过分析该用户的编辑历史,就很容易判断该用户所居住的时区甚至国家。

帐号之间登录时间的互补性

[编辑]
分析一个帐号哪些天登录/不登录,对于判定一个帐号是否傀儡帐号非常有用。

由于生活习惯或者时区不同,单单通过时间点鉴别傀儡帐号并不总是很容易。但是傀儡帐号还有另外一个特点:两个帐号的登录时间总是‘互补’的。

如果一个帐号只是在一周中的某些天(比如周末)登录,这就表明这个用户只是在这些天空闲。相似的,如果一个帐号在某些天不登录,就表明帐号使用者在这些天忙于别的事情。由于这种情况很普遍,所以即使两个帐号登录时间是互补的,还是不能判定有人在使用傀儡帐号。

如果一个帐号在编辑之后还有很多时间没有进行编辑,有可能表明他在那段时间确实无事可做,也有可能在忙其他事情。还有些人,经常在假期附近进行编辑。所以还要注意不同地方的人们假期不是很相同,所以一个地方的假期对于另外一个地方并不是假期,也有可能造成时间上的互补

和前面的例子一样,仅凭这条并不能够判定一个傀儡帐号。但是对于排除某个帐号是傀儡帐号很有帮助。

极其偶然的使用方式

[编辑]

由于还有的用户会频繁的使用自己的主帐号,自己的傀儡帐号却只是偶尔使用,仅仅凭借‘帐号使用不频繁’这一点还不足以判断一个帐号就是傀儡。有些用户很少编辑维基百科,有时候兴致来了,一连编辑几天,然后又有可能几个月没有任何编辑。维基百科对每个用户的编辑数目并没有设置底限,一个帐号休眠一段时间也是被允许的。一个平时很规律的进行编辑的人有可能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突然中断编辑,有可能是由于工作忙、休假、健康问题还有可能找不到适合自己编辑的东西了。

一个用户使用两个帐号有时也有一些正当的理由,比如某些人想参与编辑一些与色情或者政治有关的条目时,并不想暴露自己。

一次性帐号

[编辑]

维基百科有很多一次性帐号,在创建之后只是使用很短一段时间(编辑次数通常小于50),然后就被废弃了。的确有一些这样的傀儡帐号。但是仅凭这一点并不足以判定一个帐号就是傀儡帐号。

有很少编辑量的用户也有可能是一个新手,这个新手可能会在某一天有很多的编辑量。也有可能是某个人某天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尝试编辑了一下维基百科,然后又放弃编辑了。还有可能是某个用户原本就没打算做太多的贡献或者只是打算偶尔编辑编辑。

如果一个帐号的编辑数很少,只有在这个帐号做出破坏并能够看出是一个老手时,才会被怀疑是傀儡帐号。

地理位置

[编辑]
住所相近的两个人各方面的相似性可能大一些。但是他们有可能不认识对方,即便是认识,他们也很可能不知道对方正在参与维基百科的编辑。

有许多编辑者编辑的某些内容,只是对于住在某个城市里或者某个区域里的人来说是熟悉的。的确有些用户会在自己的用户页声明自己住在哪里。而且的确有些用户会编辑关于自己家乡的文章(比如当地的政治家、名人、运动项目、学校、商业、基础设施等等),这样做是没有错的。

一个被秘密使用的傀儡帐号可能不会明显的在一个地点进行编辑,除非他们在同一个地点卷入了一场编辑战。另外,帐号A有可能暴露的该用户的地址,帐号B有可能会编辑一些关于另外一个地方的条目(有可能是他去过的或者居住过的地方)来假扮成住在一个住在不同地方的一个人。也有可能在真人傀儡事件发生时,如果一个帐号支持另外一个帐号,可以从以上的迹象中找到他们住在一个地区的证据。

只是根据几个帐户来自同一个地点这个表象并不能判定这几个帐号时被同一个人操控或者这几个用户之间相互认识。即使两个用户相互认识,并且他们在维基百科上的评论也相似,也不能判定这两个人之间相互影响。因此,地理位置因素只能作为其他表象的辅助证据。

在一座有数百万人口的大城市中,可能存在成百上千的维基百科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对维基百科非常专注并且每天都会进行编辑。通常情况下,维基百科人之间相互并不认识,即使他们可能是同事、同学、邻居甚至住同一套房子的房客。因此,单凭地理位置并不能够判断一个帐号就是傀儡帐号。这个表象只能用来佐证某一个傀儡嫌疑帐号。

由于IP地址一般都是按照地理位置分配的,因此如果用户的IP地址进行调查,就可以初步判定两个帐号是否来自同一个地区。还有一种情况,对参与投票中被怀疑的两个帐号进行调查,这两个帐号如果平时登录的IP相同,而且根据IP显示两个帐号在外出旅行的过程中登录的IP地址也完全相同,就可以怀疑这两个帐号有可能是傀儡帐号或者真人傀儡

虚拟地理位置

[编辑]

有时候可能会找到一些假装住在某地,而现在不住在也没有住在过那儿的人编辑了一些关于那个地区的文章,但是做的不是很好。

比如,一个短时间住在一个地方的人(比如,一个游客或者商人)可能会编辑一些游客感兴趣的主题,包括旅店、吸引游客的地方和机场,但是没有写任何关于那个地方的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内容(比如当地的政治、邻近地区、学校等等)。

有人以前在一个地方居住过,但是现在不住在那里或者时常去那里,可能知道过去那里的生活怎么样,但是可能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一个人离开某个地方时间越长,他/她知道关于现在的就越少。另外,不住在某个地方的人不能拍那儿的照片,也不能在离线的时候阅读当地的报纸。

虚构自己的身份

[编辑]

如果你总是展现出真实的自己,你就会很清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并且谎言总是经不起推敲。但是如果总是表现出相反的行为就是另外一种情况了。某些人总是使用傀儡帐号来假扮成另外一个人,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样,这个人住在不同的地方,性别、文化、国籍、专业等完全不一样。举个例子,一个高加索人有可能会假扮成非裔美国人,一个男人假扮成女人,一个爱尔兰人假扮成澳大利亚人,或者声称自己是个物理学家。

由于一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一个人很难胜任多个角色。为了实现自己做其他“角色”的愿望,有些人就会进行“角色扮演”。这个“角色扮演者”会频繁的编辑他所感兴趣的条目,甚至还会创建一个相关的用户页来描述这个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人。但是一个没有对某件事真实经历或者深入了解的人对这些事情的理解总是很肤浅的。比方说,一个真正的化学家对化学的很多概念理解很深入,而一个门外汉可能只知道一些元素周期表的内容。一个真正的美国本土人几乎知道美国本地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一个没有这样经历的人只能知道一些美国生活的皮毛。

无论如何,一个拥有某一方面真实经历的人能够写出关于此话题的詳实的内容,而一个扮演者只能做一些小的编辑或者创建一些有头无尾、内容肤浅的文章,甚至还经常丢失一些关键信息。一个拥有单一帐号的用户,其编辑的條目可能涉及到他/她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但是同时拥有数个傀儡帐号的用户,通常会将其每一个帐号描述成拥有不同的兴趣,而且每一个帐号的编辑内容也只是局限于某几个话题。

相似的写作风格

[编辑]

一般情况下,每一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及写作习惯。如果几个不同的帐号写作的文章具有非常相似的风格,就值得怀疑这两个帐号是由一个人控制的。但是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一个人从其他人那里习得其写作风格或者写作技巧是很普遍的事情。因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写作方式也有可能是从他处学来的。

相同的用词/标点/语法错误

[编辑]

每种语言都有其正确的拼写方式,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正确的拼写,那些擅长写作的人在这方面对自己的要求尤其高,甚至动用拼写检查软件来进行核对。有些词语很容易写错,而且写错的方式多种多样。对于标点、语法以及一些其他的标准也是一样。现在很多编辑器都可以自动侦测出文本编辑时的错误。比如,许多人可能分不清楚“的”和“地”的区别,也有一些简体字使用者喜歡輸入繁體中文(或者相反),但他們並不瞭解其用字和地區詞,導致出現相同的錯誤(即繁簡破壞)。但是仅仅通过这些相同的错误并不能够认定某两个帐号被同一个人所操控。但是如果有“很多”类似的错误,就增加了某个帐号是傀儡帐号的可能性。

上传相同用户名的多媒体文件

[编辑]

用户上传多媒体文件时都有一个原文件名,然后系统会将其改成一定的格式,普通用户看不到这些文件修改之前的文件名;但是对于管理员来说,是可以看到的。如果管理员发现两个维基百科的帐号上传的文件包含相同的电脑用户名,就意味着发生了有两个用户共享一台电脑,或者一个人操纵两个傀儡帳号的情况。

IP代理地址

[编辑]

有些用户会通过不停的更改 IP 地址的方式来伪装成多个用户共享一个帐号。通常情况下,IP 地址与地理位置是对应的,因此如果一个帐号的编辑地址都是来自于相同的地区,就可以认为是同一个人在使用这个帐号。由于只有当地人才能对那里的一些情况了解的更清楚,因此这种猜疑在只有那些当地人才能了解的条目编辑时才予以考虑。

另一方面,有些编辑者使用重编路由的方法来使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 IP 地址。当用户编辑的條目只有为某个地域的人们所熟知时,用户所使用的来自世界各地的 IP 地址就会暴露自己的身份。有些海外的 IP 地址可能是合法的(比如暂居国外的人,或者出国旅行者所使用的 IP),但是如果一个用户的 IP 地址看起来是来自于世界上的很多国家(即“全球瞬间转移”),这个帐号就变得可疑。使用 IP 地址追踪的方法来对用户的 IP 地址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这些用户。

然而,维基百科是允许 IP 用户编辑非保护条目的。如果某个用户在没有注册的情况下进行过很多信誉良好的编辑,即使在编辑这些条目时,使用过很多的 IP 地址,也不会被认为有滥用行为。另外,还有些人会由于觉得登录帐号太麻烦、或者登录不上等问题进行 IP 编辑,这些情况都不会被考虑在傀儡行为之内。

单一用途帐号

[编辑]

如果有明显的证据表明某个帐号被用来参与破坏性行为,就有理由相信这个破坏帐号的拥有者还有一个帐号用来进行非破坏性的编辑,而且拥有该帐号的用户由于并不希望他的恶意行为被曝光而使用傀儡帐号。这包括针对维基百科的破坏行为个人攻击恶作剧编辑战中立性争议戏弄维基百科等。

在上面所有的情况中,如果某个一次性帐号的行为看起来明显不是新手所为,就值得怀疑该帐号的使用者还有另外一个帐号。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对这个帐号进行质疑有可能不能做到公正,因此检测其主帐号也十分困难。

如果查证一个这样的帐号非常困难或者这个帐号有足够多值得怀疑的理由,更合适的做法是根据实际情将这个问题帐号暂时性或者永久性的封禁。但是单凭IP地址用户的地址却不能判断就是这个IP地址用户所做所为,因为还有可能是其他人过来用了这个人的电脑,或者使用了这个人的IP地址。

在其他网站的行为

[编辑]

许多维基百科的编辑者不只是活跃在维基百科,他们还活跃在维基百科姊妹计划其他语言的维基百科、以及基于非Wikimedia的网站,如脸谱(Facebook)、推特(Twitter),部落格(Blog)等中。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编辑者在这些网站上的的用户名也许和在维基百科上的用户名相同或相似,但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其他维基项目上有用户名称与某维基百科用户相同或相似,这两个用户也许是同一人,但也许不是。如果名称是真人的姓名,也可能是重名,即使这个姓名非常少见。如果姓名后面跟着相同的数字,便更有可能是同一人所为。但即使是这样,或者这个用户名不是人名,其他网站上的这个用户也有可能是冒充者,或者纯属巧合。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因素是其知識或行為。該用戶在各網站是否撰寫相同主題的文章?他/她是否嘗試以他/她的朋友或者其他熟人的觀點來描述?他/她是否試圖創造新概念,推動新語彙、想法或者賦予詞彙新解?如果這些資訊不是本來就廣為人知,則這就有可能源自同一個人,只是偽裝成兩人以上而已。

请注意,在不同网站包括不同语言姊妹维基百科上拥有不止一个账号或从事类似的行为,都不违反维基百科的政策。每个网站都有其相应的用户准则,并且需要相应的管理者来处理。有些网站甚至允许用户拥有傀儡账户,发明、发表个人信息以及发表个人观点等维基百科并不允许的行为。但是在维基百科上每人只许拥有一个账号,否则将无法确定某个条目是否由暗箱操作得到的。

如果维基百科上的两个单独账号,其中一个被用于在维基百科上引入新事物,但是另外一个账号曾经在另外一个网站上也引入这个新事物,那么这两个账号有可能来自于同一个人。

总是作为见证者出现

[编辑]

总是作为一个人的见证者并在公开场合下有多个账号登陆、退出记录的有可能是傀儡。编辑时有正当理由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旦出现类似事件,你需要仔细检查账户的名称、编辑的性质以判断破坏是否发生。如果这些账户行为正当,那么不会有任何处理。

对傀儡帐户的动机的调查

[编辑]

通常情况下,如果一个编辑者行为正当、遵守相关规定,则不会被怀疑为傀儡。甚至拥有2个及以上账户 (某些情况下是可以允许的),然而前提是没有违反相关规定,则也不会触发傀儡调查。只有当这些账号的编辑以某种方式引起问题时,才会触发傀儡账户调查。

大多数傀儡账户调查包含一个或更多有少量或根本没有编辑历史的账户,所以有较长编辑历史的账户不太容易成为调查重点。但是调查包括一个长历史账号与多个拥有较短编辑历史或无编辑历史的账号。

下列标志通常会触发傀儡调查。

单一用途帳户的使用

[编辑]

当一个帐户被确定为单一用途帐号,用于某些目的,并使用某种方式违反了维基百科的相关规定,这可能会触发傀儡账户调查。

如果单一用途帐户似乎用于编辑,而不是维基百科:新手求助这可能会引起怀疑,它可能是正在滥用多重账号。这包括仅用于破坏维基百科页面存废讨论,在现有的删除或其他模板消息的评论,或支持其他用户的原因 。

如果一个帐户的第一个编辑或一系列修改是在任何个人用户页中创建一个页面,参与讨论,甚至建议删除文章,那么你没有违反任何维基百科的相关规定。每个人都得从某个地方开始在经过长时间的IP编辑后创建一个帐户。有时,创建傀儡帐户的决定是只有注册帐户才能完成的事情时进行的,例如创建一个页面。第一次编辑帐户是创建页面并不少见。

不文明的编辑

[编辑]

触发傀儡账户调查最常见的是因为是用户在编辑时没有遵守维基百科方针:Wikipedia:文明。这是因为其冒犯了一个有可能举报的冒犯方。由于其不文明的编辑导致编辑被阻拦,为了继续编辑而创建一个新的帐户,似乎是不文明和老练的,他们通常立刻将被怀疑编辑以坏信念作为Wikipedia:封禁方针#繞過封禁 傀儡账户.如果争议中的编辑最近被阻止,而在争议中突然出现一个新的不文明用户,情况就更是如此。一个帐户,似乎存在他的主要目的,使 Wikipedia:不要人身攻击对其他编辑也可能是不安全的一面 Wikipedia:傀儡#掩盖恶行。这种类型的傀儡账户是因为一个编辑存在错误的信念,打破维基百科的规则与一个帐户,而知道它将会被封禁,打算保持自己干净的帐户。不文明的编辑本身并不能证明一个账户是一个傀儡账户,因为一些编辑在完全遵循这一原则方面有困难,新的不文明编辑者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加入讨论。

有计划的破坏

[编辑]
当某些人在一个地方策划的破坏行为已经发生的时候,很可能他正在策划其他地方的破坏活动。

很多破坏是由于未注册或新近注册的用户对维基百科不熟悉造成的,但是通常只是引入无聊内容或不高明的见解,或者进行测试编辑。但是有些破坏时一些有经验的编辑者及熟悉维基百科的人造成的。

有些破坏是有计划的,且需要对维基百科的相关了解。包括大规模破坏(使用外挂或者其他程序),破坏一个受保护的条目,移动一个条目的位置(移动位置破坏),或者试图掩盖破坏行为。虽然不太常见,但是这些行为有可能是一些两面派账户引起的。

参与编辑战

[编辑]

如果编辑战正在进行,那么很有可能并经常参与,特别是两个及以上账户支持一个看上去没有正当证据的观点并有相同的操作,且没有任何联系。特别的,如果回退不过三原则被打破,结果是需要封禁,那么傀儡调查会被开展以调查他是否违规使用其他账户。

用于投票表决

[编辑]

在讨论中一个甚至多个用户仅仅说“( ✓ )同意[用户名]”并不罕见。这本身不是傀儡账户的标志,而可能仅仅意味着他们观点一致。然而如果一个甚至多个账户都是在讨论开始才创建的,则应受到特别关注。

这也适用与编辑战中多于一个账户在讨论开始后才创建的情况。

多个用户反对大多数用户所认为的共识也可能被怀疑为多重投票。

对其他帳户进行封禁

[编辑]

如果一个账户被封禁禁制,所有使用该IP地址(段)的用户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可能需要调查该IP地址(段)是否有其他账户,以及这些账户是否由同一人操作。

另外参见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