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維基百科:傀儡帳戶的特點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有些肆意破壞者濫用傀儡帳號的情況非常嚴重。

根據相關方針,在維基百科上使用多重帳號有時是被允許的,而有時是被禁止的。如果利用傀儡帳號進行擾亂,將會受到封鎖。並不是所有的傀儡行為都會受到檢查,如果相關用戶沒有進行破壞或者擾亂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引起特別的關注。

一種能夠確認傀儡的方法是用戶查核,這種方法可以確認用戶是否使用相同或者相近的IP位址。不過也可能有多人共用一台電腦或者一條線路的情況,例如:家人或合住的朋友、在同一個辦公室內一起工作的編輯者、使用親戚朋友的電腦、學校、圖書館等的公用電腦、使用同一個Wi-Fi熱點聯網的人。

除了用戶查核,還有其他一些徵兆可能暗示兩個帳戶之間的聯絡。基於假定善意,除非有明顯的值得懷疑的理由,不應該採取行動去驗證某用戶是否傀儡。

使用傀儡帳號的動機

[編輯]

就像偵探辦案一樣,在確定罪犯之前,首先要確定犯罪分子的作案動機,然後確定某個嫌疑人是否有作案企圖。作案動機是破案的重要資訊,這可以幫助偵探弄明白犯罪分子為什麼會這樣做。當不能確定犯罪的動機時,就很難認定某一個人就是罪犯。

同樣的,明白人們使用傀儡帳戶的動機會幫助我們確定一個帳戶是否發生了傀儡行為。如果不知道他們的使用動機,就沒有理由進行這種認定。

一人多票

[編輯]
在投票箱中多投一票似乎可以增加勝算,但事實上不是這樣的。

在一些討論中,比如刪除討論討論頁中的討論,最後的結果通常是基於大家最後達成的共識。如果在某場爭論中大家普遍對某一個觀點有一致的意見,這個觀點就會變成大家的共識。負責收場的管理員需要服從大家所達成的共識,不管他自己是否贊成。

但是當某場討論中有多個意見時,達成共識就會變得困難甚至是不可能。許多討論重新開始或者關閉,就是因為沒有達成「共識」。每個人的觀點,即使是那些少數派的意見,也要加以考慮,因為有時候少數派的意見會成為最後勝出的觀點。

許多用戶將結果的產生誤解為投票的總數量,自己這一方投票的人數越多,就越可能獲勝。但實際的情況並不是這樣。投票並不能代替討論,最後的結果是根據那些想法合理,或者能夠恰當引用方針與指引的那些觀點。無論是不是傀儡帳號,那些只聽從領導和只是人云亦云的用戶的觀點並不能給自己所支持的觀點加分。最後統計結果時,會根據「刪除某些討論」,再進行統計。

對自己參與條目被刪除的恐慌

[編輯]

當一篇條目被列入存廢討論的時候,相關編者通常會比較「恐慌」,而新手則會更加「恐慌」。在這種情況下,編者比較自然的反應是馬上註冊更多的帳戶,然後給這個條目投更多的保留票來「拯救」這個條目。

這樣做其實並不會給保留這個條目帶來太多的幫助。細心的管理員或者其他參與者會發現這些沒有任何編輯歷史的帳戶並報告這一情況。然而即使是某些具有比較多的編輯歷史的人在幫助參與投票,根據傀儡帳戶的某些跡象(見下文),管理員仍然可以確定一個帳號是不是傀儡帳號。

除了條目建立者、其他貢獻者及細心的閱讀者以外,參與刪帖討論的人一般都是「存廢討論專業戶」,這些人通常有一個很長的存廢討論歷史,他們似乎對討論本身而不是條目的內容更感興趣。

參加編輯戰

[編輯]
傀儡總是能夠將天平向有利於自己的方向撥,儘管如此,還是有辦法檢測出來的。

編輯戰在維基百科中並不少見,即使在那些老練的用戶之間也會發生。當然,讓條目變成自己所希望的那樣也是人性使然。當編輯戰發生的時候,維基百科最希望的結果就是雙方都做出讓步並達成共識。

傀儡帳號有時候就會被用來參與編輯戰。目前維基百科的政策是每人每天回退不過三,如果有用戶使用傀儡帳號搗亂,很少的回退都會對投票結果造成阻礙。如果某個觀點雙方投票者數量均等,但是某一方使用了傀儡帳號參與反駁,就會比另外一方獲得多一倍的投票。很明顯,擁有傀儡帳號的那一方會在投票中勝出。

但是這還不算完,如果某場編輯戰爆發的不可收拾,管理員會出面阻止這種行為,甚至會取消非註冊用戶的編輯權限。

即使某場編輯戰確實發生了,人多勢眾的一方未必就能夠左右最後的結果。編輯戰通常以最後雙方達成共識而解決。

隱藏自己

[編輯]
某些組織喜歡利用從事商業的外表來掩蓋自己的非法活動。

許多維基人已經透過一個很長的無污點行為的貢獻列表建立了很好的聲望,這是很值得珍惜的。但是突然某一天,這位維基人想編輯一些有爭議性的條目,他卻不想讓相關編輯出現在自己的貢獻列表裏,這是可以理解的。比如說,某些人就很不願意自己的貢獻列表中出現與色情有關的編輯記錄,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恥辱。這種情況下就允許使用傀儡帳號。

但是使用傀儡帳號私下裏進行故意破壞是絕對禁止的。這種現象叫做外方內圓帳號(又稱紅白臉帳號)。編輯者可能希望透過實驗性的肆意破壞,違反維基百科的中立性政策以及參與 POV pushing,來威脅他人或者破壞維基百科來達到某個目的。

還有一些用戶註冊傀儡帳戶的目的就是發表極有可能被刪除的文章,這種行為很容易激怒其他的用戶。儘管沒有歪曲大家的共識,但是擁有一個未經確認的傀儡帳戶是不可取的。專門發表被刪文章的帳戶往往會被認定為傀儡帳戶。

在一些極端的情況下,有些人使用多個帳號人為製造編輯戰引起爭論,或者自己使用一個帳號寫一篇文章,使用另外一個帳號進行刪除來引起爭論,然後自己躲到旁邊觀察其他人的反應。所有這些行為都被認為是對維基百科秩序的擾亂。

繞過封鎖

[編輯]

維基百科設置了許多機制來保證各項方針和指引得以執行,共同保障這部百科全書的廉正。新建立的頁面得到巡查,最新的編輯也會被巡查。破壞行為得到回退,參考文獻也將得到檢查。

某些編輯者(通常來說是些老手)會使用傀儡帳號來鑽維基百科某些機制的空子。比如說,他們會使用一個帳號建立某個條目,然後使用另外一個帳號來將其標記為已透過巡查。還有些人會使用一個帳號破壞某個頁面,然後再用另一個帳號作一些看似正當的編輯,如將自己剛才破壞的頁面還原等。還有一些人會將自己明知會產生爭議的內容寫入某個條目,再馬上使用另一個帳號做一次編輯並標記成「這是一個小修改」,這樣有爭議的編輯就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了。

激發對某個話題的討論

[編輯]

有些人為了引起大家對某個話題的討論,他會使用一個帳號發表某種觀點,然後使用另外一個帳號發表相反的觀點,就好像兩個人真的在討論一樣。還有的人使用多個帳號在一場討論中表達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這種引起話題的做法有可能是在測試民意,還有可能是自己本來支持某一種觀點,但是給予自己支持的觀點更強的理由,卻使用傀儡帳號給自己反對的觀點比較弱的理由,最後導致自己的觀點被接受。無論如何,這種引發話題的做法屬於擾亂維基百科的行為。

可能的跡象

[編輯]
維基百科中的傀儡並不像現實生活中的那麼容易被發現。

下面都是傀儡帳號的一些可能跡象,有些跡象有可能看起來不是很明顯,還有一些,與傳統觀點不符,根本不像傀儡帳號。這些跡象大部分都基於嫌疑帳號的用戶所掌握的知識或者他們表現出來的行為。

下面列出的大部分跡象都源於以前的傀儡帳號調查。當某一個或者很多個跡象出現時,並不意味着一定有傀儡帳號或者合法的一人多號的情況發生。儘管跡象越多,是一個傀儡帳號的可能性就越大,但是如果要指控一個帳號是傀儡帳號,還是需要有充分並且確鑿的理由。

相近的用戶名

[編輯]
在你翻閱電話本的時候,經常能夠發現姓或者名相同的人,但這並不代表他們之間一定會有聯絡。

用戶名十分相似的兩個帳號非常有可能屬於同一人(比如:傀儡1和傀儡2)。但是傀儡帳戶是指那些被『虛假使用的』帳號,這種使用方式通常不算「光明正大」。通常情況下,這種連續的用戶名意味着有兩個的人碰巧重名,或者一個用戶發現自己所喜歡的用戶名稱已經被另一用戶使用。如果兩個帳戶有一個相同的詞(比如:User:Sock puppetsUser:Green sock),除非其中相似的那個詞非常獨特或者非常罕見,否則這兩個帳戶屬於一個人的可能性就不是很大。

相似的編輯風格

[編輯]
傑里米·赫米達在奪得他的第一個大滿貫時的情形。顯然他在這之前有足夠的打棒球的經驗。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做某件事情的技巧和熟練程度是隨着時間慢慢增加的。一個新手所作的編輯經常會有各種小問題(比如說引用,維基化等等,儘管他們不應該因此被嘲笑),還會作一些測試性的編輯,還有可能做出一些不合適的行為,如參與編輯戰或者行為衝動等等。但是一個有很長編輯歷史的用戶會對維基百科的方針政策更加恪守,並且對提供資訊來源、內部連結,或者其他複雜的編輯技巧(建立表格,上載圖片,或者設計新的模板)更加熟悉。這些都可以讓人相信一個只有很少的編輯次數,但是卻顯示出很高編輯技巧的帳號很可能是一個傀儡帳號。

如果一個新帳號的編輯行為看起來像個老手所為,這種情況可能有以下幾種原因:這個用戶以前可能只是不登入,用IP位址進行編輯,並且熟讀了維基百科的方針與指引,或者他曾在維基百科的其他姊妹專案有過很多的貢獻,還有可能是有其他編輯者已經對其進行了指導。更有可能的一種情況是,他以前的帳號不再使用了,重新註冊了一個新帳號開始編輯。

其中我們最關心的是:有沒有多個帳號被同時使用的情況發生?比如在存廢討論中同時參與一項投票。即使一個帳號是在某場討論開始之後才註冊的,新帳號所做的評論也不會被自動忽略或打折扣,但應該得到特別的關注,這些評論對於判斷一個帳號是否為傀儡帳號很有幫助。

對某種理由的過度支持

[編輯]

在維基百科,經常出現與大眾意見不一致的編輯者。一般發生這種情形的時候,最後的結果要基於大家的共識,占人群大部分的觀點會成為最終的版本。尤其是當某個觀點非常小眾時,這個觀點贏得大多數人支持的可能性不大。大部分的編輯者都會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儘管這可能與大眾觀點不符。

還有就是,更加可靠的資訊來源有助於該觀點的支持者勝出。沒有可靠來源的非中立的零碎觀點通常不會被予以考慮,尤其在那些有爭議的條目中。

對小眾觀點的不尋常的支持,可以看作是傀儡帳號的一種可能跡象。

過多的星章

[編輯]

星章是大家對某位編輯者的肯定。這是為了表彰這位編輯者對維基百科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許多用戶在獲得星章之後都會感到很自豪並把它展示在他們的用戶頁中。

理論上,任何人都可以給授予任何人星章。即使一個IP位址用戶也可以獲得或者授予他人一枚星章。沒有資歷的限制。這樣的機制很好,因為任何人都可以表彰他們認為值得表彰的人。同時,任何人也都可以「表彰」他認為需要批評的人。

因此一個人就可以將星章授予自己的傀儡帳號,或者授予自己的真人傀儡帳號來使得自己獲得星章的理由合理化。接受者經常這樣留言以正視聽:「看,我又得到了一枚星章」。即使沒有真人傀儡參與,這種榮耀也並不能夠表明大家對小眾觀點的支持或者對有違維基百科方針政策的支持。但是這種情形可以作為被懷疑是傀儡或者真人傀儡的一個跡象。

經常性地持反對態度

[編輯]

如果一個帳號重複進行相同的編輯,並且不斷的恢復自己的編輯,那他可能就在參與編輯戰。一個用戶如果在編輯戰中不停反對多名編輯者,並且被警告後不停止,那麼他就幾乎一定會被封鎖

如果突然出現多個編輯者,而這些帳號又都沒有一個較長的編輯歷史,這些帳號就有可能是傀儡或者真人傀儡帳號。這些帳號的違規行為不局限於重複編輯已經存在的頁面,他們還會經常建立會引起麻煩的頁面,上載有問題的圖片,侵犯著作權,進行人身攻擊,發表垃圾資訊或者在被警告後做出其他無禮行為。簡單的修改頁面名稱並不能解決這些問題。那些參與這種破壞行為的編輯者經常試圖在一個頁面使用不同的用戶名,這些名字之間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就好像自己在使用傀儡帳號一樣。

編輯相似的文章

[編輯]
傀儡的外表總是很相似,讓我們無法辨別他們的身份。

如果兩個帳號具有十分相似的編輯歷史,就值得懷疑這兩個帳號是由同一個人操控。如果兩種編輯的風格十分相似,或者兩者都是從事破壞行為,就更增加了是傀儡帳號的可能。

但是,兩個具有相似興趣的人也有可能經常編輯相似的內容。比如說,兩個住的很近的人(他們之間可能認識,也可能不認識),由於民族或者地域相同,會編輯一些相似的文章。一些體育運動的粉絲會大量地編輯與運動員有關的條目。具有生物學背景的人通常也學過化學。許多歌星都會演電影或者電視劇,編輯歌曲條目的人通常也會參與這位歌星演的電影資料的編輯。

總的來說,一篇包含各種領域內容的條目,只要是已經維基化了,就有很多連結可以指向其他條目,而且會在許多不同的模板中出現。由於這些連結會將人們帶入相關的條目,所以如果兩個帳號的編輯歷史如果在這些具有相關連結的條目上出現重合,一般不會被認為是傀儡帳號所為。

如果由一個人操控的兩個帳號經常出現在相同的「投票表決」中支持同一個觀點,或者兩個帳號在製造一起虛假的編輯戰,就涉嫌違規。但是如果這一個帳號一直在貢獻有用的資訊,而另外一個帳號在作一些細小的修改(比如修改語法錯誤等),這樣對維基百科是無害的,管理員也不會對其採取任何行動。

如果有證據表明兩個帳號在同一個IP位址修改同一個條目,也不能肯定的認為一個人在操控兩個帳號。很常見的情況是,在一起工作的人們相互認識,而且有可能在面對面的討論某一個條目應當怎樣修改。只要沒有真人傀儡或者拉票的行為,而且兩個人的行為方式都是自然而且相互獨立的,就不算違規。

還有一種情況,兩個或者更多的人並不認識,但是他們在共同參與一項破壞行動。如果某一個主題,吸引來的人大部分都是思想不成熟,觀念扭曲的人,就有可能出現幾個相互之間沒有任何聯絡的人在一起破壞某個條目。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最合適的舉措不是對這種破壞的人問責,而是要考慮將此頁面設置成半保護狀態。如果某個帳號在多個條目上參與了這樣的編輯,就可以認為這是個傀儡帳號。

參與編輯戰

[編輯]

編輯戰中,很容易有指控傀儡帳號的現象發生。即使是很有經驗的編輯者,也有可能在編輯戰中由於感到沮喪而違反回退不過三原則,導致被封鎖

如果一場編輯戰中只有兩個編輯者,雙方所持的觀點又大相逕庭,那麼當第三個編輯者現身的時候,就應當仔細的檢查這個帳號是否是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在操控。可以去檢查這第三個編輯者是否在這之前編輯過這個條目或者相關條目去尋找跡象,儘管這種分析的結果並不能確定這個帳號就是前面編輯戰中的一方在操控,但是如果有任何的拉票行為,就可以判斷這第三個帳號認識這兩方的至少一方。

如果一場編輯戰有很多的人參與,很有可能是眾多的編輯者分成兩大陣營,關於傀儡帳號的指控就變得更加難以鑑定。檢查編輯格式,編輯習慣還有其他的相關因素都可以幫助確定或者排除嫌疑傀儡帳號。

過多參與存廢討論

[編輯]

傀儡帳號被封鎖的最多原因是參與存廢討論(頁面存廢討論頁面分類)。如果兩個以上的編輯者出現在討論中,就值得懷疑這其中有可能發生傀儡帳號的現象,尤其是當其中的某個帳號屬於頁面建立者,主要貢獻者或者提名者的時候。

然而,有許多編輯者有可能本身就是喜歡參與這種頁面存廢討論,他們的名字也經常規律性的出現在這些討論和一些類似的爭論中。所以在懷疑某一個帳號是傀儡帳號之前,還要弄清楚這個帳號是否以前經常從事這種頁面存廢討論。

兩個喜歡參與頁面存廢討論的用戶有可能是有相同的興趣點。但是應當清楚,如果在一場頁面存廢討論中,如果某一個用戶平時不大參與頁面存廢討論,或者只是定期的參與某些單用戶建立的頁面,或者他沒有編輯歷史,這就表明這個帳號很可能是一個真人傀儡。尤其是當這個帳號平時極少參與存廢討論並且沒有相關主題的編輯經驗,此帳號是傀儡的可能性就更大。

總是知道一些主題模糊的文章

[編輯]

有些頁面對許多人來說都很熟悉,即使沒有很多的編輯,也有很多人看過。但是還有些頁面的受眾很少,或者只出現很短一段時間,幾乎沒人知道。

如果一個模糊主題被建立了,在建立之後,馬上就有另外一個帳號過來編輯(新頁面巡查員建立的頁面除外),就會增加一個人操控兩個帳號或者這兩個人相互認識的嫌疑。如果沒有作任何傳播此頁面的行動,就增加了此頁面是傀儡帳號操縱的可能性。

當這種情形發生時,結合分析其他因素可以有助於判斷某個帳號是否傀儡帳號。

對各種文章都進行評論,但這些文章的領域之間的差距非常大

[編輯]

總的來說,那些喜歡評論別人文章的人大概有下面幾類:

  1. 頁面建立者
  2. 對頁面編輯有很大貢獻者
  3. 對相關頁面有很大貢獻者
  4. 在不同的討論中進行相似的評論而不在乎自己是否對頁面感興趣
  5. 發言通常集中在一天或者幾天之內,所以他們發表的評論通常位於同一個頁面

每個人在討論中都有進行評論的權利。與上述幾個特點不符通常不會被認為是傀儡帳號,但是可以在判斷某個帳號是否傀儡帳號時作為輔助證據。

總是非常巧合地在某些場合出現

[編輯]

如果用戶A建立了一個頁面,用戶B馬上將其列為已經巡查過,擴充這個頁面或者作其他的修改以使其看起來更像一篇有效的文章。

如果用戶A開始了一場討論,用戶B馬上開始評論並支持A的論點,但是從用戶B的貢獻中並不能看出他對這個主題感興趣或者經常參與這種類似的討論。

如果用戶A提請刪除某一個頁面,用戶B馬上投票表示支持,但是從用戶B的貢獻中並不能看出他曾經對那個頁面有過任何貢獻,或者他經常參與此種頁面存廢討論。

所有以上的情況,用戶A和用戶B的這種關係在多個場合發生,就會增加A帳號和B帳號是同一個人操控或者拉票的嫌疑度。

如果這種情況的確發生了,還需要分析其他跡象來幫助判斷一個帳號是否為傀儡。

兩個帳戶發言時間點的對應關係

[編輯]

如果兩個帳號的編輯歷史中很多次編輯的時間相距很近(僅僅幾分鐘),那麼就有理由相信這個用戶是同時操作兩個帳號:他先登入一個帳號,然後下線,然後再登入另外一個帳號進行修改。還有可能是一個用戶使用兩個不同的瀏覽器,同時登入兩個帳號。無論是哪種情況,兩個帳號的編輯看起來時間都會很「相近」。

然而,僅僅憑這一點並不能夠證明這個人就是在使用傀儡帳號。還有一種純粹巧合的情況,因為編輯歷史列表還有可能反映了這個人有相似的空閒時間。比如,兩個編輯者有可能在差不多的時間回家,然後直接開始編輯維基百科。還有更多的編輯者,他們在周末,假期會有更多(或者更少)的時間編輯維基百科(儘管有可能在地球的不同地點,但白天黑夜還基本是連續的,見下條(帳號之間登入時間的互補性)。

所以,如果兩個帳號總是在相近的時間進行編輯,而且很少在不同的時間進行編輯,雖然不能作為懷疑某個帳號是傀儡帳號的起始原因,但在某些情況下還是很有幫助的。比如當巡查員對兩個帳號進行質疑時,其中一個用戶跳出來說兩個人是在用同一台電腦或者IP進行上網,就可以證偽這個謊言。

儘管有些用戶不會透露自己住在哪個位置,但是透過分析該用戶的編輯歷史,就很容易判斷該用戶所居住的時區甚至國家。

帳號之間登入時間的互補性

[編輯]
分析一個帳號哪些天登入/不登入,對於判定一個帳號是否傀儡帳號非常有用。

由於生活習慣或者時區不同,單單透過時間點鑑別傀儡帳號並不總是很容易。但是傀儡帳號還有另外一個特點:兩個帳號的登入時間總是『互補』的。

如果一個帳號只是在一周中的某些天(比如周末)登入,這就表明這個用戶只是在這些天空閒。相似的,如果一個帳號在某些天不登入,就表明帳號用戶在這些天忙於別的事情。由於這種情況很普遍,所以即使兩個帳號登入時間是互補的,還是不能判定有人在使用傀儡帳號。

如果一個帳號在編輯之後還有很多時間沒有進行編輯,有可能表明他在那段時間確實無事可做,也有可能在忙其他事情。還有些人,經常在假期附近進行編輯。所以還要注意不同地方的人們假期不是很相同,所以一個地方的假期對於另外一個地方並不是假期,也有可能造成時間上的互補

和前面的例子一樣,僅憑這條並不能夠判定一個傀儡帳號。但是對於排除某個帳號是傀儡帳號很有幫助。

極其偶然的使用方式

[編輯]

由於還有的用戶會頻繁的使用自己的主帳號,自己的傀儡帳號卻只是偶爾使用,僅僅憑藉『帳號使用不頻繁』這一點還不足以判斷一個帳號就是傀儡。有些用戶很少編輯維基百科,有時候興致來了,一連編輯幾天,然後又有可能幾個月沒有任何編輯。維基百科對每個用戶的編輯數目並沒有設置底限,一個帳號休眠一段時間也是被允許的。一個平時很規律的進行編輯的人有可能由於這樣那樣的原因突然中斷編輯,有可能是由於工作忙、休假、健康問題還有可能找不到適合自己編輯的東西了。

一個用戶使用兩個帳號有時也有一些正當的理由,比如某些人想參與編輯一些與色情或者政治有關的條目時,並不想暴露自己。

一次性帳號

[編輯]

維基百科有很多一次性帳號,在建立之後只是使用很短一段時間(編輯次數通常小於50),然後就被廢棄了。的確有一些這樣的傀儡帳號。但是僅憑這一點並不足以判定一個帳號就是傀儡帳號。

有很少編輯量的用戶也有可能是一個新手,這個新手可能會在某一天有很多的編輯量。也有可能是某個人某天抱着試試看的態度嘗試編輯了一下維基百科,然後又放棄編輯了。還有可能是某個用戶原本就沒打算做太多的貢獻或者只是打算偶爾編輯編輯。

如果一個帳號的編輯數很少,只有在這個帳號做出破壞並能夠看出是一個老手時,才會被懷疑是傀儡帳號。

地理位置

[編輯]
住所相近的兩個人各方面的相似性可能大一些。但是他們有可能不認識對方,即便是認識,他們也很可能不知道對方正在參與維基百科的編輯。

有許多編輯者編輯的某些內容,只是對於住在某個城市裏或者某個區域裏的人來說是熟悉的。的確有些用戶會在自己的用戶頁聲明自己住在哪裏。而且的確有些用戶會編輯關於自己家鄉的文章(比如當地的政治家、名人、運動專案、學校、商業、基礎設施等等),這樣做是沒有錯的。

一個被秘密使用的傀儡帳號可能不會明顯的在一個地點進行編輯,除非他們在同一個地點捲入了一場編輯戰。另外,帳號A有可能暴露的該用戶的地址,帳號B有可能會編輯一些關於另外一個地方的條目(有可能是他去過的或者居住過的地方)來假扮成住在一個住在不同地方的一個人。也有可能在真人傀儡事件發生時,如果一個帳號支持另外一個帳號,可以從以上的跡象中找到他們住在一個地區的證據。

只是根據幾個帳戶來自同一個地點這個表象並不能判定這幾個帳號時被同一個人操控或者這幾個用戶之間相互認識。即使兩個用戶相互認識,並且他們在維基百科上的評論也相似,也不能判定這兩個人之間相互影響。因此,地理位置因素只能作為其他表象的輔助證據。

在一座有數百萬人口的大城市中,可能存在成百上千的維基百科人,他們中的很多人對維基百科非常專注並且每天都會進行編輯。通常情況下,維基百科人之間相互並不認識,即使他們可能是同事、同學、鄰居甚至住同一套房子的房客。因此,單憑地理位置並不能夠判斷一個帳號就是傀儡帳號。這個表象只能用來佐證某一個傀儡嫌疑帳號。

由於IP位址一般都是按照地理位置分配的,因此如果用戶的IP位址進行調查,就可以初步判定兩個帳號是否來自同一個地區。還有一種情況,對參與投票中被懷疑的兩個帳號進行調查,這兩個帳號如果平時登入的IP相同,而且根據IP顯示兩個帳號在外出旅行的過程中登入的IP位址也完全相同,就可以懷疑這兩個帳號有可能是傀儡帳號或者真人傀儡

虛擬地理位置

[編輯]

有時候可能會找到一些假裝住在某地,而現在不住在也沒有住在過那兒的人編輯了一些關於那個地區的文章,但是做的不是很好。

比如,一個短時間住在一個地方的人(比如,一個遊客或者商人)可能會編輯一些遊客感興趣的主題,包括旅店、吸引遊客的地方和機場,但是沒有寫任何關於那個地方的居民的日常生活的內容(比如當地的政治、鄰近地區、學校等等)。

有人以前在一個地方居住過,但是現在不住在那裏或者時常去那裏,可能知道過去那裏的生活怎麼樣,但是可能不知道現在怎麼樣。一個人離開某個地方時間越長,他/她知道關於現在的就越少。另外,不住在某個地方的人不能拍那兒的相片,也不能在離線的時候閱讀當地的報紙。

虛構自己的身份

[編輯]

如果你總是展現出真實的自己,你就會很清楚你是個什麼樣的人,並且謊言總是經不起推敲。但是如果總是表現出相反的行為就是另外一種情況了。某些人總是使用傀儡帳號來假扮成另外一個人,就像上面的例子一樣,這個人住在不同的地方,性別、文化、國籍、專業等完全不一樣。舉個例子,一個高加索人有可能會假扮成非裔美國人,一個男人假扮成女人,一個愛爾蘭人假扮成澳大利亞人,或者聲稱自己是個物理學家。

由於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一個人很難勝任多個角色。為了實現自己做其他「角色」的願望,有些人就會進行「角色扮演」。這個「角色扮演者」會頻繁的編輯他所感興趣的條目,甚至還會建立一個相關的用戶頁來描述這個事實上並不存在的人。但是一個沒有對某件事真實經歷或者深入了解的人對這些事情的理解總是很膚淺的。比方說,一個真正的化學家對化學的很多概念理解很深入,而一個門外漢可能只知道一些元素周期表的內容。一個真正的美國本土人幾乎知道美國本地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一個沒有這樣經歷的人只能知道一些美國生活的皮毛。

無論如何,一個擁有某一方面真實經歷的人能夠寫出關於此話題的詳實的內容,而一個扮演者只能做一些小的編輯或者建立一些有頭無尾、內容膚淺的文章,甚至還經常遺失一些關鍵資訊。一個擁有單一帳號的用戶,其編輯的條目可能涉及到他/她所感興趣的幾個方面,但是同時擁有數個傀儡帳號的用戶,通常會將其每一個帳號描述成擁有不同的興趣,而且每一個帳號的編輯內容也只是局限於某幾個話題。

相似的寫作風格

[編輯]

一般情況下,每一個人都有其獨特的寫作風格及寫作習慣。如果幾個不同的帳號寫作的文章具有非常相似的風格,就值得懷疑這兩個帳號是由一個人控制的。但是這種情況也不是絕對的,一個人從其他人那裏習得其寫作風格或者寫作技巧是很普遍的事情。因此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寫作方式也有可能是從他處學來的。

相同的用詞/標點/語法錯誤

[編輯]

每種語言都有其正確的拼寫方式,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正確的拼寫,那些擅長寫作的人在這方面對自己的要求尤其高,甚至動用拼寫檢查軟件來進行核對。有些詞語很容易寫錯,而且寫錯的方式多種多樣。對於標點、語法以及一些其他的標準也是一樣。現在很多編輯器都可以自動偵測出文字編輯時的錯誤。比如,許多人可能分不清楚「的」和「地」的區別,也有一些簡體字用戶喜歡輸入繁體中文(或者相反),但他們並不瞭解其用字和地區詞,導致出現相同的錯誤(即繁簡破壞)。但是僅僅透過這些相同的錯誤並不能夠認定某兩個帳號被同一個人所操控。但是如果有「很多」類似的錯誤,就增加了某個帳號是傀儡帳號的可能性。

上載相同用戶名的多媒體檔案

[編輯]

用戶上載多媒體檔案時都有一個原檔案名稱,然後系統會將其改成一定的格式,普通用戶看不到這些檔案修改之前的檔案名稱;但是對於管理員來說,是可以看到的。如果管理員發現兩個維基百科的帳號上載的檔案包含相同的電腦用戶名,就意味着發生了有兩個用戶共用一台電腦,或者一個人操縱兩個傀儡帳號的情況。

IP代理地址

[編輯]

有些用戶會透過不停的變更 IP 地址的方式來偽裝成多個用戶共用一個帳號。通常情況下,IP 地址與地理位置是對應的,因此如果一個帳號的編輯地址都是來自於相同的地區,就可以認為是同一個人在使用這個帳號。由於只有當地人才能對那裏的一些情況了解的更清楚,因此這種猜疑在只有那些當地人才能了解的條目編輯時才予以考慮。

另一方面,有些編輯者使用重編路由的方法來使用世界上不同地方的 IP 地址。當用戶編輯的條目只有為某個地域的人們所熟知時,用戶所使用的來自世界各地的 IP 地址就會暴露自己的身份。有些海外的 IP 地址可能是合法的(比如暫居國外的人,或者出國旅行者所使用的 IP),但是如果一個用戶的 IP 地址看起來是來自於世界上的很多國家(即「全球瞬間轉移」),這個帳號就變得可疑。使用 IP 地址追蹤的方法來對用戶的 IP 地址進行分析,就可以發現這些用戶。

然而,維基百科是允許 IP 用戶編輯非保護條目的。如果某個用戶在沒有註冊的情況下進行過很多信譽良好的編輯,即使在編輯這些條目時,使用過很多的 IP 地址,也不會被認為有濫用行為。另外,還有些人會由於覺得登入帳號太麻煩、或者登入不上等問題進行 IP 編輯,這些情況都不會被考慮在傀儡行為之內。

單一用途帳號

[編輯]

如果有明顯的證據表明某個帳號被用來參與破壞性行為,就有理由相信這個破壞帳號的擁有者還有一個帳號用來進行非破壞性的編輯,而且擁有該帳號的用戶由於並不希望他的惡意行為被曝光而使用傀儡帳號。這包括針對維基百科的破壞行為個人攻擊惡作劇編輯戰中立性爭議戲弄維基百科等。

在上面所有的情況中,如果某個一次性帳號的行為看起來明顯不是新手所為,就值得懷疑該帳號的用戶還有另外一個帳號。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對這個帳號進行質疑有可能不能做到公正,因此檢測其主帳號也十分困難。

如果查證一個這樣的帳號非常困難或者這個帳號有足夠多值得懷疑的理由,更合適的做法是根據實際情將這個問題帳號暫時性或者永久性的封鎖。但是單憑IP位址用戶的地址卻不能判斷就是這個IP位址用戶所做所為,因為還有可能是其他人過來用了這個人的電腦,或者使用了這個人的IP位址。

在其他網站的行為

[編輯]

許多維基百科的編輯者不只是活躍在維基百科,他們還活躍在維基百科姊妹計劃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以及基於非Wikimedia的網站,如Facebook(Facebook)、推特(Twitter),網誌(Blog)等中。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編輯者在這些網站上的的用戶名也許和在維基百科上的用戶名相同或相似,但也可能完全不同。如果其他維基專案上有用戶名稱與某維基百科用戶相同或相似,這兩個用戶也許是同一人,但也許不是。如果名稱是真人的姓名,也可能是重名,即使這個姓名非常少見。如果姓名後面跟着相同的數字,便更有可能是同一人所為。但即使是這樣,或者這個用戶名不是人名,其他網站上的這個用戶也有可能是冒充者,或者純屬巧合。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因素是其知識或行為。該用戶在各網站是否撰寫相同主題的文章?他/她是否嘗試以他/她的朋友或者其他熟人的觀點來描述?他/她是否試圖創造新概念,推動新語彙、想法或者賦予詞彙新解?如果這些資訊不是本來就廣為人知,則這就有可能源自同一個人,只是偽裝成兩人以上而已。

請注意,在不同網站包括不同語言姊妹維基百科上擁有不止一個帳號或從事類似的行為,都不違反維基百科的政策。每個網站都有其相應的用戶準則,並且需要相應的管理者來處理。有些網站甚至允許用戶擁有傀儡帳戶,發明、發表個人資訊以及發表個人觀點等維基百科並不允許的行為。但是在維基百科上每人只許擁有一個帳號,否則將無法確定某個條目是否由暗箱操作得到的。

如果維基百科上的兩個單獨帳號,其中一個被用於在維基百科上引入新事物,但是另外一個帳號曾經在另外一個網站上也引入這個新事物,那麼這兩個帳號有可能來自於同一個人。

總是作為見證者出現

[編輯]

總是作為一個人的見證者並在公開場合下有多個帳號登陸、登出記錄的有可能是傀儡。編輯時有正當理由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一旦出現類似事件,你需要仔細檢查帳戶的名稱、編輯的性質以判斷破壞是否發生。如果這些帳戶行為正當,那麼不會有任何處理。

對傀儡帳戶的動機的調查

[編輯]

通常情況下,如果一個編輯者行為正當、遵守相關規定,則不會被懷疑為傀儡。甚至擁有2個及以上帳戶 (某些情況下是可以允許的),然而前提是沒有違反相關規定,則也不會觸發傀儡調查。只有當這些帳號的編輯以某種方式引起問題時,才會觸發傀儡帳戶調查。

大多數傀儡帳戶調查包含一個或更多有少量或根本沒有編輯歷史的帳戶,所以有較長編輯歷史的帳戶不太容易成為調查重點。但是調查包括一個長歷史帳號與多個擁有較短編輯歷史或無編輯歷史的帳號。

下列標誌通常會觸發傀儡調查。

單一用途帳戶的使用

[編輯]

當一個帳戶被確定為單一用途帳號,用於某些目的,並使用某種方式違反了維基百科的相關規定,這可能會觸發傀儡帳戶調查。

如果單一用途帳戶似乎用於編輯,而不是維基百科:新手求助這可能會引起懷疑,它可能是正在濫用多重帳號。這包括僅用於破壞維基百科頁面存廢討論,在現有的刪除或其他模板訊息的評論,或支持其他用戶的原因 。

如果一個帳戶的第一個編輯或一系列修改是在任何個人用戶頁中建立一個頁面,參與討論,甚至建議刪除文章,那麼你沒有違反任何維基百科的相關規定。每個人都得從某個地方開始在經過長時間的IP編輯後建立一個帳戶。有時,建立傀儡帳戶的決定是只有註冊帳戶才能完成的事情時進行的,例如建立一個頁面。第一次編輯帳戶是建立頁面並不少見。

不文明的編輯

[編輯]

觸發傀儡帳戶調查最常見的是因為是用戶在編輯時沒有遵守維基百科方針:Wikipedia:文明。這是因為其冒犯了一個有可能檢舉的冒犯方。由於其不文明的編輯導致編輯被阻攔,為了繼續編輯而建立一個新的帳戶,似乎是不文明和老練的,他們通常立刻將被懷疑編輯以壞信念作為Wikipedia:封鎖方針#繞過封鎖 傀儡帳戶.如果爭議中的編輯最近被阻止,而在爭議中突然出現一個新的不文明用戶,情況就更是如此。一個帳戶,似乎存在他的主要目的,使 Wikipedia:不要人身攻擊對其他編輯也可能是不安全的一面 Wikipedia:傀儡#掩蓋惡行。這種類型的傀儡帳戶是因為一個編輯存在錯誤的信念,打破維基百科的規則與一個帳戶,而知道它將會被封鎖,打算保持自己乾淨的帳戶。不文明的編輯本身並不能證明一個帳戶是一個傀儡帳戶,因為一些編輯在完全遵循這一原則方面有困難,新的不文明編輯者在任何時候都可以加入討論。

有計劃的破壞

[編輯]
當某些人在一個地方策劃的破壞行為已經發生的時候,很可能他正在策劃其他地方的破壞活動。

很多破壞是由於未註冊或新近註冊的用戶對維基百科不熟悉造成的,但是通常只是引入無聊內容或不高明的見解,或者進行測試編輯。但是有些破壞時一些有經驗的編輯者及熟悉維基百科的人造成的。

有些破壞是有計劃的,且需要對維基百科的相關了解。包括大規模破壞(使用外掛或者其他程序),破壞一個受保護的條目,移動一個條目的位置(移動位置破壞),或者試圖掩蓋破壞行為。雖然不太常見,但是這些行為有可能是一些兩面派帳戶引起的。

參與編輯戰

[編輯]

如果編輯戰正在進行,那麼很有可能並經常參與,特別是兩個及以上帳戶支持一個看上去沒有正當證據的觀點並有相同的操作,且沒有任何聯絡。特別的,如果回退不過三原則被打破,結果是需要封鎖,那麼傀儡調查會被開展以調查他是否違規使用其他帳戶。

用於投票表決

[編輯]

在討論中一個甚至多個用戶僅僅說「( ✓ )同意[用戶名]」並不罕見。這本身不是傀儡帳戶的標誌,而可能僅僅意味着他們觀點一致。然而如果一個甚至多個帳戶都是在討論開始才建立的,則應受到特別關注。

這也適用與編輯戰中多於一個帳戶在討論開始後才建立的情況。

多個用戶反對大多數用戶所認為的共識也可能被懷疑為多重投票。

對其他帳戶進行封鎖

[編輯]

如果一個帳戶被封鎖禁制,所有使用該IP位址(段)的用戶都會受到影響。因此可能需要調查該IP位址(段)是否有其他帳戶,以及這些帳戶是否由同一人操作。

另外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