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世界上的八种来源
外观
我发现有些人可能对维基百科上的一些关于来源的基本概念存在误解,因而写了这篇论述,希望大家能喜欢。--Antigng(留言) 2016年9月4日 (日) 09:10 (UTC)
- 赞-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 2016年9月4日 (日) 11:50 (UTC)
- 已收藏。维基捣蛋鬼vjudge1 at {{displaytitle|维基百科:互煮客战/其他}}(留言)2016年9月4日 (日) 13:58 (UTC)
- 好文。附帶歪樓:敬告各位廣告客,寫自傳而DYK上的唯一方法是英年早逝。--#胡蘿蔔 2016年9月4日 (日) 14:01 (UTC)
- 不一定,你忘了亚视2011年摆乌龙了?可以假装拜个乌龙。不过提醒文章的作者和大家:一手来源不一定是不可以使用的。galaxyharrylion(留言) 2016年9月4日 (日) 14:11 (UTC)
- 摆乌龙ww。一手来源不一定是不可以使用的+1,只要不過分依賴便行。--#胡蘿蔔 2016年9月4日 (日) 14:25 (UTC)
- 例如WP:SELFPUB。我把「例外情況」補上了,你們去檢查一下吧。維基搗蛋鬼vjudge1(留言) 2016年9月4日 (日) 15:29 (UTC)
- 摆乌龙ww。一手来源不一定是不可以使用的+1,只要不過分依賴便行。--#胡蘿蔔 2016年9月4日 (日) 14:25 (UTC)
- 不一定,你忘了亚视2011年摆乌龙了?可以假装拜个乌龙。不过提醒文章的作者和大家:一手来源不一定是不可以使用的。galaxyharrylion(留言) 2016年9月4日 (日) 14:11 (UTC)
- 其中有些意見,例如「你花重金請電視台給你做了一段個人專訪。」這個不見得可靠吧?原則上除了純資料性的內容,凡涉及評價,「可靠,非獨立」之間多少是互斥的。--Reke(留言) 2016年9月7日 (三) 17:24 (UTC)
- 新闻稿不见得会以造假的方式达到宣传的目的,大多都是选择性报道,即只看到事物的优点故意忽略(甚至明显)的缺点等。--Antigng(留言) 2016年9月8日 (四) 00:57 (UTC)
- 我加入维基编辑才不久。有的编辑方针真的不能理解。我觉得百科的目的是真实客观反映现实事物,只要是真实客观,原创研究和第一手来源有何过错?我现在关注的是有关芬兰的条目。在华文世界里对芬兰的认识大多数是通过英语传至中文,好多东西如译名经常不准确。想要一个准确好听的译名,还真的应该是原创直接从芬兰语翻译的好。好多记者和访问学者跑到芬兰几天或半年,随便翻翻一些英文资料,然后就正式发表文章。其实这些第二手和第三手资料还不如原创或第一手资料准确。--万水千山(留言) 2016年9月8日 (四) 00:13 (UTC)
- 道理很简单,信息的准确性之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全面。第一手资料往往是不全面的,而且不免变成宣传性材料。这导致条目的中立性没有保证。再者,百科全书若使用第一手资料,就需要读者自行解读(比如以某文物图片为资料,不懂考古的读者根本不知道这个图片能证明什么)。--Tiger(留言) 2016年9月8日 (四) 03:38 (UTC)
- 就算是用芬蘭語寫的,若原文在芬蘭是二手文獻,那自然也是二手文獻,君不見很多條目下面的參考資料直接放日文、德文?只是懂芬蘭語的人少,你放了芬蘭語的參考資料,別人難以查證就是了--Liaon98 我是廢物 2016年9月8日 (四) 09:47 (UTC)
- (!)意見 「可靠,独立,第一手来源」:個人專訪不能作關注度來源嗎?维基百科:关注度中要求的只是「“独立于主题实体”,要排除下列与主题实体有关联之人发布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自我宣传、广告、自身发表的个人出版物、自传、新闻稿等 (註:由主题实体自身发表的作品,或与之有紧密联系的作品,不太可能成为世界范围内对该主题普遍关注的证据。参见维基百科:利益冲突以了解处理此种情况的详细信息。)」--Nivekin※請留言 2016年9月8日 (四) 10:22 (UTC)
- 被采访者的原话是一手来源,而记者在完成采访后写的手稿是二手来源。另见en:Wikipedia:Interviews#Notability,英文维基百科一批人认为即使某个专访是一手来源,但是采访者本身被知名媒体采访对关注度也有贡献。(虽然关注度指引说““来源”需满足关注度要求,必须是第二手来源(二次文献)”)所以这应该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Antigng(留言) 2016年9月8日 (四) 14:00 (UTC)
- 以我的媒體經驗應該是說「記者完全依特定人士訪問結果剪裁而成」的文稿應該仍算一次文獻;「記者多方採訪後,以新聞專業加以比對、處理,有時引用其他資料和證據,整理出較接近事實的情況」寫成的文稿才算是二次文獻。(p.s 建議講成「一次、二次」而非「一手、二手」,因為「一手、二手」有時候會跟另一個情況混淆。就是「直接看到原本文獻並引用」叫一手,「引用其他文獻中,引用到這個文獻的部分」叫二手。例如寫王弼條目時,引用《王弼傳》叫一手文獻,引用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引用到的《王弼傳》叫二手文獻,不過他們應該都是二次文獻。--Reke(留言) 2016年9月9日 (五) 06:52 (UTC)
- 嗯,Primary source按照字面的意思是“原始文献”。--Antigng(留言) 2016年9月9日 (五) 13:25 (UTC)
- 以我的媒體經驗應該是說「記者完全依特定人士訪問結果剪裁而成」的文稿應該仍算一次文獻;「記者多方採訪後,以新聞專業加以比對、處理,有時引用其他資料和證據,整理出較接近事實的情況」寫成的文稿才算是二次文獻。(p.s 建議講成「一次、二次」而非「一手、二手」,因為「一手、二手」有時候會跟另一個情況混淆。就是「直接看到原本文獻並引用」叫一手,「引用其他文獻中,引用到這個文獻的部分」叫二手。例如寫王弼條目時,引用《王弼傳》叫一手文獻,引用裴松之的《三國志注》中引用到的《王弼傳》叫二手文獻,不過他們應該都是二次文獻。--Reke(留言) 2016年9月9日 (五) 06:52 (UTC)
- 被采访者的原话是一手来源,而记者在完成采访后写的手稿是二手来源。另见en:Wikipedia:Interviews#Notability,英文维基百科一批人认为即使某个专访是一手来源,但是采访者本身被知名媒体采访对关注度也有贡献。(虽然关注度指引说““来源”需满足关注度要求,必须是第二手来源(二次文献)”)所以这应该还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Antigng(留言) 2016年9月8日 (四) 14:00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