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全盘西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全盘西化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思潮,最早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期间被提出[1][2][3],于1980年代“新启蒙运动”时期在中国大陆再度兴起[4][5]

历史沿革

[编辑]

二十世纪早期

[编辑]

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期间,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都主张学习西方,即都是某种程度的“西化派”,包括运动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2][3][6]。其中部分人士如梁漱溟,著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被认为是更进一步主张“全盘承受”西方化、“通盘受用西方化”,乃至提出了一套全盘西化的方案[2][7][8]。期间,中华民国学术界和思想界爆发了“东西文化论战[9]。后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全盘西化论产生的历史背景,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大现实缘由,即当时出现的复辟帝制的思潮,有各类势力背叛共和、企图复辟帝制[2][6]

1934年4月(民国二十三年),广东岭南大学青年会《全盘西化言论集》

至1930年代,全盘西化论的代表人物是广东岭南大学教授陈序经,他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中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3][10][11]。1935年6月,胡适发表文章《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认为“全盘西化”一词招致诸多无谓的争议,不妨改用“充分世界化”[3][6][7][12]。陈序经、胡适等人认为,晚清被西方列强侵入是因为中国君主专制文化落后,因此主张学习西方思想行为方式,全盘抛弃中国专制文化[12]。继早前“东西文化论战”后,学术界和思想界再次爆发了“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论战[6][13]

1980年代

[编辑]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开始改革开放、深入拨乱反正,官方发起“思想解放运动”为经济改革奠定意识形态基础,同时间民间兴起“新启蒙运动”,伴随80年代文化热现象[4][5][14]

1980年代,面对中国经济水平落后,与香港台湾以及西方国家差距巨大的现实,全盘西化论再度兴起,成为一代青年的主流取向,当时中国大陆许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直接冲击中国社会对中国政府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4][5]。1988年,刘晓波在接受香港解放月报》主编金钟采访时,认为“香港一百年殖民地变成今天这样,中国那么大,当然需要三百年殖民地,才会变成今年香港这样,三百年够不够,我还有怀疑。”[15][16][17] 同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播出纪录片河殇》,对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辨析和批判,同时表达了对海洋文明的向往,提出要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的先进文明,成为当时社会中“反传统”思潮的一个代表[4][5][18]。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大陆1980年代的主流思潮是“全盘西化”,但绝非“西学为主”,那时人们其实是拿着一个笼统的“西方”或“现代化”的概念去“反传统”、去批判所谓“封建主义”,是批判者手中用来“反传统”的工具而已[19]

与此同时,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内部对全盘西化亦有不同见解,一方面有人将“全盘西化”视为一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主张,提出中国应当走邓小平制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遵循“四项基本原则”,而另一方面中共党内的王若望方励之等人则被视为全盘西化论的引领者[20]。但1986年“八六学潮”后,方励之、王若望及刘宾雁因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等观点,被邓小平点名开除党籍[21],中共开展了短暂的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22]。邓小平于1987年7月在会见孟加拉国总统艾尔沙德时,说到[23]

搞现代化建设,搞改革开放,存在“”和的干扰问题。“左”的干扰更多是来自习惯势力。旧的一套搞惯了,要改不容易。右的干扰就是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全盘西化,包括照搬西方民主。“左”的和右的干扰,最主要的是“左”的干扰。

1989年“六四事件”爆发后, 尤其是1990年代起在中国经济腾飞、国家实力提升的背景下,中国民族主义兴起、全盘西化论衰退,同时当局开展“反和平演变”,“全盘西化”成为一个主要的被批判对象[10]。有研究者认为,1980年代的全盘西化论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国家方向的命题继续,是在西方国家示范效应下知识界对中国改革停顿的反应,亦与中国政府引导舆论的倾向相关[24]。也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全盘西化”与反“全盘西化”之争,落到实处便是“自由民主”与反“自由民主”之争,是中国应否移植代议制民主宪政这一现代政治制度的争论[10][18]

部分影响

[编辑]

中西文化论战

[编辑]

1961-1962年,李敖等人在台湾文星》杂志上发表关于全盘西化的文章,掀起“中西文化论战[25]胡秋原认为战争之失败,乃明清政府错误政策之后果,而姑息性心态的传统派、自卑心态的西化派、依附心态的俄化派皆可导致亡国,应超越三种门户主义,保持凌空独立的见解,找回中华民族创造文化之能力。居浩然认为全盘西化,应是专就近代西洋科学为基础的技术方面,着重“全盘科学化”和工业化。[26]

其他社会影响

[编辑]

在中国,同性恋不会遭到特别的排斥,甚至拥有“狎优”的特权,但“同性恋”一词和围绕在该词的医学理论因为开始出现全面西化思想致使当时西方普遍贬低同性恋的观点传播至中国和华人地区,逐渐促成对同性恋的社会污名。当时被译介至中国的西方性学家,包括赫希菲尔德艾利斯布洛赫埃宾佛洛伊德卡本特英语Edward Carpenter等人。在这些翻译作品中,不只有为数不少的病理化的论述,也呈现了少数如卡本特把同性爱当作一种高贵情感的观点,而在1920年代之后,赞颂同性之爱的论述变得愈来愈弱,负面观点的论述则占据了主流地位[27]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页352。
  2. ^ 2.0 2.1 2.2 2.3 黄玉顺. “国权”与“人权”之纽结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辨正. 中国哲学史学会. 《鹅湖》. 2020年.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04) (中文). 
  3. ^ 3.0 3.1 3.2 3.3 郑大华. 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5-10-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1-24) (中文). 
  4. ^ 4.0 4.1 4.2 4.3 王学典. “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 凤凰网. 《开放时代》. 201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04) (中文). 
  5. ^ 5.0 5.1 5.2 5.3 王学典. 启蒙的悖论——庞朴与八十年代传统文化的复兴. 中国(南方)学术网. 2014-11-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3) (中文). 
  6. ^ 6.0 6.1 6.2 6.3 冯崇义. “全盘西化”辨. 《当代中国研究》. 2005年,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7. ^ 7.0 7.1 黄玉顺. 梁漱溟先生的全盘西化论——重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中国哲学史学会. 《社会科学研究》. 2018-11-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1-04) (中文). 
  8. ^ 崔庆贺. 讲座︱罗志田:梁漱溟与胡适关于世界文化的争论. 澎湃新闻. 2017-07-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26) (中文). 
  9. ^ 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中文). 
  10. ^ 10.0 10.1 10.2 冯崇义. “全盘西化”辨. 《当代中国研究》. 2005年, (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9). 
  11. ^ 陈序经. 中国文化的出路. 岳麓书社. 2010. ISBN 978-7-80761-322-0 (中文). 
  12. ^ 12.0 12.1 胡适:<充分世界化与全盘西化>,见《胡适与中西文化》(水牛出版社),页139-140
  13. ^ 王中江. 全盤西化與本位文化論戰 (PDF). 《二十一世纪》. 1991年, (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4-06-03) –通过香港中文大学. 
  14. ^ 80年代:“五四”后第二次启蒙. 凤凰网. 凤凰卫视. 2008-11-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18) (中文). 
  15. ^ 李叶明. 香港还会繁荣吗?. 《联合早报》. 2019-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中文). 
  16. ^ 刘晓波其人其事. 中国新闻网. 中国网. 2010-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10) (中文). 
  17. ^ 刘晓波-中国民主运动的荣耀. 德国之声. 2010-12-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8) (中文). 
  18. ^ 18.0 18.1 尼古拉. 苏晓康:除了没有民主,中国已全盘西化.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2009-10-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08) (中文). 
  19. ^ 王学典. “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2). 凤凰网. 《开放时代》. 2014-01-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7) (中文). 
  20. ^ 兰州军区政治部宣传部;责任编辑:王杰. 《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甘肃理论学刊 (甘肃省兰州市: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1987, (1987年第2期): 12–15. ISSN 1003-430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30) (简体中文). 
  21. ^ 邓小平. 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求是》.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986-12-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2-01) (中文). 
  22. ^ 吴伟. 围绕“反自由化”进行的博弈. 《纽约时报》. 2014-03-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7-02) (中文). 
  23. ^ 邓小平. 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 《求是》.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987-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10-08) (中文). 
  24. ^ 刘洋波. 摘要. 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1979-2007) (硕士论文). 北京大学. 2008-05-00 [2019-09-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07) (简体中文). 
  25. ^ 李敖. 文化論戰丹火錄. 文星书店. 1964 (中文). 
  26. ^ 談談台灣早年的中西文化論戰. 苦劳网. 2018-03-20 [2019-08-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8-22) (中文(繁体)). 
  27. ^ 桑梓兰. 浮現中的女同性戀: 現代中國的女同性愛欲. 台湾大学出版中心. 2014: 109–133 [2015-1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