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八旗察哈尔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八旗察哈尔,亦称“口外游牧察哈尔八旗”[1],是清代内属蒙古的建制,由原察哈尔部改置,初由驻京的八旗蒙古都统所辖,后由察哈尔都统总理游牧事务。中华民国大陆时期被蒙政会改为察哈尔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废除并并入锡林郭勒盟。

建置沿革

[编辑]

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察哈尔部皇太极林丹汗之子额哲亲王,其所部被安置于义州(今辽宁义县一带)。崇德元年(1636年)编为扎萨克旗,有一旗、四旗、八旗之说[2]

康熙十四年(1675年),林丹汗之孙布尔尼起兵反叛,不久败亡,林丹汗一族绝嗣。于是将察哈尔部众改编为八旗,每旗设总管、副总管各一人,迁于宣化大同边外,成为内属蒙古部落。其牧地“东至克什克腾界,西至归化城土默特界,南至太仆寺牧厂及山西边界,北至苏尼特及四子部落界”[3]。后来又陆续将喀尔喀准噶尔等部投诚之人编为佐领,隶属于察哈尔。

“康熙十四年(1675年),设游牧察哈尔八旗时,以迁察哈部众于宣化府大同府边外,编为八旗如内制。三十八年(1699年),增设总管,初隶蒙古八旗都统,后又增设都统驻张家口。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增设都统、副都统以下官职有差”[4]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设察哈尔都统一人,驻张家口,“总理游牧八旗事务,兼辖张家口驻防官兵”;“设副都统二人,在左右翼边界驻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裁汰副都统一人,留一人驻张家口。[5]

八旗察哈尔

[编辑]

伊犁察哈尔八旗

[编辑]

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清廷发兵灭准噶尔部,又平定阿睦尔撒纳大小和卓之乱,从征的八旗察哈尔、锡伯官兵遂留守新疆伊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置伊犁察哈尔八旗:

  • 左翼: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正蓝旗
  • 右翼:正黄旗、镶蓝旗、正红旗、镶红旗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八旗制度. 新加坡清史研究学会. [2020-04-25]. 
  2. ^ 《清代藩部研究》,133页
  3. ^ 清朝通志》卷三十一地理略
  4. ^ 《钦定八旗通志:兵制志》卷三十二
  5. ^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卷九百七十七
  6. ^ 《清史稿》地理志察哈尔

来源

[编辑]
  • 清朝通志
  • 光绪《钦定大清会典事例》,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影印光绪殿本
  • 清史稿》,中华书局排印本
  • 张文江,2001,《清代藩部研究》,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