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凤蝶科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凤蝶科
化石时期:107.6–0 Ma
早白垩世晚期至现在[1]
各种凤蝶的标本

左、右上:绿鸟翼凤蝶 Ornithoptera priamus
左、右中:歌利亚鸟翼凤蝶 Ornithoptera goliath
左下:长斑裳凤蝶 Troides oblongomaculatus
中下:玫瑰青凤蝶 Graphium weiskei
右下:蓝尾翠凤蝶 Papilio blumei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目: 鳞翅目 Lepidoptera
总科: 凤蝶总科 Papilionoidea
科: 凤蝶科 Papilionidae
Latreille, 1802
亚科

凤蝶科(学名:Papilionidae)是蝴蝶凤蝶总科中的一个科。下级分类中,共有3个亚科,约26属,包含了约600个物种[2]。凤蝶物种多为中至大型蝴蝶,它们大部分种类翅面上斑纹色彩华丽鲜艳,外观华美,飞翔迅速,姿态优雅,相当引人注目,当中更包括了世上最大的蝴蝶——亚历山大鸟翼蝶燕凤蝶属则包含了体型最小的凤蝶。凤蝶后翅通常有尾突,故又称作燕尾蝶(Swallowtail Butterfly),后翅亦只有一条臀脉,因此双翅闭合时腹部外露,是此分类的主要特征。

凤蝶的一些物种有毒,例如幼虫时期摄食马兜铃的凤蝶,身体能保存植物中有毒的马兜铃酸,令天敌不好捕食[3]

分布

[编辑]

凤蝶科物种分布广泛,主要在热带地区,而温带寒带地区也有许多种类栖息。美洲热带地区印度及澳洲地区和东南亚地区的物种多样性较高。

在中国记录了约120种凤蝶;台湾31种;香港22种。

形态

[编辑]

幼期

[编辑]

凤蝶的卵呈球形,表面光滑,外表有时覆盖胶状或蜡状物质,有微小而不明显的雕刻纹。

凤蝶幼虫光滑无毛,后胸隆起,表常在特定位置长有肉突。前胸前方藏有一可以外翻的橙色叉状器官,称为臭角英语Osmeterium,受惊时会翻出并释放刺激难闻的萜烯驱敌[4],其颜色鲜艳醒目,可能有加强刺激的作用,部分种类胸部有眼状斑纹,此时的臭角就像是蛇的叉状舌头,其形态也许有助于吓走敌人,是凤蝶幼虫的独特防御武器。腹部原足钩于腹足内侧排成一纵列。无毒性的种类在小幼虫时常伪装成鸟粪躲避捕食者,有毒性的种类则色彩对比鲜明的警戒色警告天敌勿近。

凤蝶的蛹修长或粗壮,表面粗糙,头的端部二分叉。大部分种类蛹体裸露在外,以缢蛹方式附着,常伪装成枯枝,叶片等形状许多种类可以依化蛹背景色彩而呈褐色或绿色型。于尾端及后胸或头部分别有丝线连结。而是短角宝凤蝶与部分绢蝶亚科成员的成熟幼虫则织出松散的茧并在地上,落叶间化蛹。其他种类凤蝶的化蛹位置多半位于枝条上,叶片下等处。

成虫

[编辑]

凤蝶头部狭窄。触角细长,基部距离很近,端部棒状。复眼大型而光滑。眼前方无睫毛,下唇须通常小,喙管发达。前足发育正常。

凤蝶胸部的三对足均为正常步行足常常颇为细长,前足胫节内侧具有一前胫突。有些种类的雄蝶具有性标雄虫交尾器的背兜及钩突退化缩小,功能为第8腹节背板所取代。其末端常具一突起,称为伪钩突或上钩突。

凤蝶前后翅皆呈三角形,前翅胫脉(R)5条,M1脉不与胫脉同柄,臀脉(A)脉2条,3A脉短,只到翅的后缘,通常有1条基横脉(Cu-a),部分径脉愈合而呈叉状;后翅只有一条臀脉,双翅闭合时腹部外露,这也是此分类的主要特征。后翅肩角有1条钩状的肩脉(h),外缘波状,多数种类M3常延伸成一尾状突起,即尾突,雄蝶沿内缘常生有发香鳞。翅色黄、绿兼有黑色斑纹,或黑色兼有红、蓝、绿色色斑。色彩艳丽,形态优美。多数种类雌雄的体形、大小与颜色相同,不过两性异形的情况在少数种类很发达,部分种类具有明显的多型性。

习性

[编辑]

幼期

[编辑]

凤蝶幼虫基本上以寄主植物叶片为食。幼虫食性主要以气味强烈的双子叶植物为幼虫寄主,如芸香科马兜铃科樟科木兰科番荔枝科莲叶桐科伞形科等,而短角宝凤蝶则以豆科金合欢作寄主[5]

成虫

[编辑]

凤蝶成虫喜好访花,雄蝶会聚集在溪边或湿地吸水。卵通常产在寄主植物体上,一般单一散产,也有聚产的种类。

种系发生

[编辑]

凤蝶科的演化支是其余所有蝶类的姐妹群,换言之是蝶类——凤蝶总科基群。到了6845万年前首次演化出次级演化支——宝凤蝶亚科,然后在约5900万年前演化出绢蝶亚科凤蝶亚科的演化支[1]

凤蝶总科(蝴蝶)
凤蝶科

宝凤蝶亚科 Baroniinae

绢蝶亚科 Parnassiinae

凤蝶亚科 Papilioninae

喜蝶科

弄蝶科

粉蝶科

蚬蝶科

灰蝶科

蛱蝶科

文化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1.0 1.1 Chazot, N., Wahlberg, N., Freitas, A. V. L., Mitter, C., Labandeira, C., Sohn, J. C., ... & Heikkilä, M. (2019). Priors and Posteriors in Bayesian Timing of Divergence Analyses: the Age of Butterflies Revisited. Systematic biology. https://doi.org/10.1093/sysbio/syz002
  2. ^ Häuser, Christoph L.; de Jong, Rienk ; Lamas, Gerardo ; Robbins, Robert K.; Smith, Campbell & Vane-Wright, Richard I. Papilionidae – revised GloBIS/GART species checklist (2nd draft). 28 July 2005 [8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9-09).  (英文)
  3. ^ von Euw, J., T. Reichstein, and M. Rothschild. 1968. Aristolochic acid in the swallowtail butterfly Pachlioptera aristolochiae. Isr. J. Chem. 6: 659-670.
  4. ^ Eisner, T., and Y.C. Meinwald. 1965. The defensive secretions of a caterpillar (Papilio). Science 150: 1733-1735.
  5. ^ Collins, N. Mark; Collins, Michael G. Threatened Swallowtails of the World:the IUCN red data book. IUCN Protected Area Programme Series.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U.K.: IUCN. 1985: 401 & 8 plates [22 October 2010]. ISBN 978-2-88032-603-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参考文献

[编辑]
  • Allio, R., Scornavacca, C., Nabholz, B., Clamens, A. L., Sperling, F. A., & Condamine, F. (2019). Whole genome shotgun phylogenomics resolves the pattern and timing of swallowtail butterfly evolution., https://doi.org/10.1093/sysbio/syz030 (英文)
  • van Nieukerken et al., 2011 in Zhang (Ed.), Animal biodiversity: An outline of higher-level classification and survey of taxonomic richness. Order Lepidoptera Linnaeus, 1758 Zootaxa 3148 : 212-221
  • 徐堉峰. 臺灣蝴蝶圖鑑.上【弄蝶、鳳蝶、粉蝶】. 台湾: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3年2月10日. ISBN 9789861776705 (中文(繁体)). 
  • 吕至坚、陈建仁. 蝴蝶生活史圖鑑. 台湾: 晨星出版有限公司. 2014年3月23日: 28–93. ISBN 9789861777849 (中文(繁体)). 
  • CONDAMINE, F. L., NABHOLZ, B., CLAMENS, A.-L., DUPUIS, J. R. and SPERLING, F. A. H. (2018), Mitochondrial phylogenomics, the origin of swallowtail butterflies, and the impact of the number of clocks in Bayesian molecular dating. Syst Entomol. doi:10.1111/syen.12284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