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和装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明治时代的携带本

和装本わそうぼん,是以日本传统方法制作的书籍,又称为和本[1]可追溯至公元8世纪后半期,称德天皇统治期间(764-770年)印制的《百万塔陀罗尼日语百万塔陀羅尼》。[2]其相关技术大约是于奈良时代末期由日本僧侣从大唐引入,当时的印刷技术主要用于宗教经典的印制,大部分的民间文献仍然是以手写方式抄录的。直到江户时代后,木版印刷的运用使书籍变得更容易负担和广泛流传。活字印刷大约在安土桃山时代开始在日本使用,但基于审美和其它种种原因,木版印刷和手抄本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占有主导的地位。

在日本,书可以再细分为本,ほん)和书籍書籍,しょせき),前者仅表示装订书,并不包括卷轴;后者则泛指印刷品。最通用的术语是书物書物,しょもつ),是对所有手抄和印刷体书类或印刷品的统称。

古日本时候从中国引进的书物被称为汉籍,在日本刻版复制的汉籍称为和刻本,和刻本与汉籍合称为和汉书,广义的和汉书也包括由朝鲜半岛引入的韩本(朝鲜本、高丽本)。在现代中文环境下所提及日本书籍,多半指的是现代工业化生产的书物,以传统方法制作的书籍则被称为日本古书或古籍。

书籍的制作

[编辑]

和装本在制作上经历刻版、选纸、印刷装订等几个步骤,过去以手写抄录制作的书籍被称为“写本”,后来以刻版印刷制作的书籍则被称为“版本”或“刊本”,以绘图为主的写本则称之为“绘本”,与现在当代被称为绘本的童书不同。以刻版印刷制作的书籍可以分为奈良时代的古版本、室町末期至江戸初期的古活字版以及江戸时代以后的整版。在选纸方面,和装本传统上是选用和纸わし制作的,这种纤维纸具有耐用、不容易随时间的流逝而发黄或变脆的优点,这有助于保存早期的书籍。在明治时代后,西式木浆纸开始占主导地位,和纸在今日的日本印刷业中已经很少被使用。

装订方法

[编辑]

和装本的装订依所用材料大致上可以分为糊装糊装,こそう)和线装線装,せんそう)两大类,书籍制作者根据过去流传下来的经验以不同方法来制作书本,这些方法可以适用于手抄本和印刷体的书籍。[3][4][5]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和装本制作方法:

卷子本
卷轴装制品又称为卷物巻物,まきもの)、卷本巻本,まきほん)或手卷手巻,しゅかん),是一种早期的书籍制作方法,它并不是以连续的单张纸装钉而成,而是将连续的纸以水平位置排列,再沿其边缘以胶水粘合制作。这种方法清一色只能以手工方式制作,现今这种技术只有在装裱书画时使用。[3][4]
经折装制品也称为帖装本帖装本,じょうそぼん),它的制作方法与卷轴式雷同,差异在于它以胶水粘合以后,再折叠成类似手风琴风箱的形式。这种方法同样是以手工方式制作,但它的制作过程有一部分现代化,所以在制作佛教经文方面依然有一定程度的使用。[3][4]
  • 旋风装旋風葉,せんぷうよう)
旋风叶是由中国传入日本的一种书籍作方法,制作方法与经折装相似,不同点在于旋风叶是以一张表纸包袱做成封面和封底,经折装则是将封面和封底分开制作。这种制成品因为在起风时犹如在风中飘扬的叶子而得名。[3][4]
折叠装是将整张纸折叠成书本的制作方法,主要用于制作地图集。制作的重点是将纸张折叠成四、六或八面(也就是三、五或七折),这样可以确保书本的一角做为标题位置时,可以和内文书写方向符合一致。[4][6]
  • 粘叶装粘葉装,でっちょうそう)
粘叶装的制作方法是将一张纸合拢折叠成帖,再将帖集合起来,在头页和底页加上封面,从书背处以糊装钉成册。这种制作方法主要是用来制作手抄本。[3][4]
江户时代的印刷本
  • 缀叶装綴葉装,てつようそう)
缀叶装又称为蝴蝶装胡蝶装,こちょうそう)、列叶装或列帖装列葉装、列帖装,れっちょうそう),它的外型类似粘叶装,不过缀叶装是以丝线将页面装钉成册的,制作方法是将约五~六张合拢折叠的页面制成帖,再将帖从折叠处以丝线装钉成册。这种制作方法同样是用来制作手抄本的。[3][4]
  • 袋缀袋綴じ,ふくろとじ)
袋缀也称为线装本線装本,せんそうぼん),是将书页以线装的方式装钉成册,这种制作方法从中国明代开始盛行,并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等地。在江户时代,大约90%的书籍是以这种方式制作而成。制法是在书页的边缘位置穿孔为眼,从眼穿线而过将书页固定。根据技术和缀法的不同,有几种不同名堂,不过大体上皆可归类为四针眼订法和五针眼订法两种。[3][4][5][7]
大和缀
  • 大和缀大和綴じ,やまととじ)
大和缀是一种将袋缀简化的制作方法,大约从江户时代开始流行,主要用于制作大福帐或手稿等非永久保留性质的书类。制法是在书页的边缘位置穿四孔为眼,以两眼为一组,穿过丝绳打结固定。[3][4]

印刷历史

[编辑]

日本拥有历史悠久的印刷技术和书籍制作方法,可是直到江户时代为止,多数的书还是以手抄方式复制的。到了江户时代以后,木版印刷开始成为主流的印刷方法,而手抄方式开始慢慢地没落,并转型成活字印刷方式继续生存。后来,以木版印刷制作学术佛教文献的方式开始被禁止,因为这些印刷品高度模仿手抄本的风格,导致这些几近完美的模仿品难以从手抄真品中区别开来。

奈良时代

[编辑]

日本的印刷技术源起于奈良时代的《百万塔陀罗尼》(ひゃくまんとう だらに),在764年至770年期间,称德天皇下令印制100万本的陀罗尼以供奉于全国各地的佛塔内,这些陀罗尼是以日本僧侣从中国学习到的一种被称为“整版本”せいはんぼん的版刻印刷技术印制的。[8]然而,这种技术的成本庞大,无法符合小规模印刷的需要,因此,民间的书籍制作和生产仍然依赖于手工复制的抄本。

平安时代和镰仓时代

[编辑]

平安时代镰仓时代,日本的版刻技术仅有微小的进展,整版本变成相对的廉价和广泛,大佛寺院开始大量印制佛经以供那些虔诚的僧侣做为学习使用。这个时期的版刻技术是一种由整版本改良而成,被称为“春日版”かすがばん的版刻技术,它是以今日位于奈良县的佛教圣地-春日山为名的。[9]位于大和国(今奈良县)的兴福寺是当时最主要的佛经供应来源,而其他较小的寺院也有小部分的经文印制。[9]然而,对于那些无法接近大佛寺院的人来说,要取得佛经印制品还是相当困难的一件事,所以手抄本经文在当时还是最主要的书籍制作方法。

室町时代

[编辑]

室町时代,版刻技术依然延续过去的春日版技术,主要的印制品还是以佛教文献为主,但仅仅如此显然是不足以应付时代需求的,所以也就产生了称为“五山版”ござんばん的改良版刻技术,这个技术是以镰仓五座重要佛寺——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净妙寺为名的,它们也是当时最主要的佛经供应来源者。[10]和过去一样的,由于印刷品始终只是局限在佛经印制的方面,所以并没有在民间广泛流通。

现代印刷技术改革前期

[编辑]
古活字本

室町时代末期至江户时代初期,有两种不同的印刷技术被同时引入日本,并得到广泛的运用,其中一种是源自高丽的“朝鲜古活字”ちょうせん こかつじ,它是在丰臣秀吉军队入侵朝鲜王朝的时候被引进的,这种技术是把印刷模具填满紧密的沙粒,再将字模雕刻在它的表面上,贯入熔化的等待其冷却后,再行拆下使用,拥有出人意料之外的持久度。这种创新的印刷技术因为材料可以被无数次的重复使用,而大大的降低了印刷成本,沙粒可以被重新填入和雕刻,软铅也可以重新熔解贯入。

相比起过去,印刷的成本是降低了不少,但即使如此,制作这种技术所需要的材料被幕府实施严格的管制,这也意味着熟悉这种技术的人将会成为天皇将军拢络和关注的对象。他们无法随意地将时间和金钱花费在小说或其它被认为有道德瑕疵的作品上,只能够出版历史和幕府消息的相关印刷品,后阳成天皇时期出版的《日本书纪》(にほんしょき)是首批相关印刷品,德川家康时期出版的《群书治要ぐんしょちよう)也是在当时有重要地位的印刷品。

在1549年,天主教传教士的出现对日本的书籍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部分的传教士将古腾堡印刷法的知识带入了日本,传教士组织以及圣芳济耶稣会采用的古腾堡印刷法几乎是与朝鲜古活字同时出现的,以这种印刷技术出版的印刷品被称为“基督版”キリシタンばん。这种印刷法和朝鲜古活字一样具有实惠及耐用的优点,但是,熟悉这种技术所必要的专业知识以及它和基督教之间的密切联系使得它没有办法获得更进一步的普及。

据悉,这种印刷法的首批印刷品是西方传教士将日文罗马化后的翻译作品,这些出版物成为外国商人和传教士学习日语的一种工具,有助于让他们了解和熟悉日语的语法及拼写系统。首次以这种印刷法印制的日语作品是1593年出版的《伊索寓言》(イソポのハブラス),这部作品被认为是当时相当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因为它是首部在日本出版的文学著作,也是日本第一次接触到的西方文学作品。

由日本发明的活字印刷技术是在这两种印刷法引入后才出现的,当时住在京都嵯峨的收藏家角仓素庵すみのくら そあん率先利用一种木雕活字印刷器具印制名匠本阿弥光悦ほんあみ こうえつ)和其弟子们的作品,这些被称为“嵯峨本”さがぼん的印制品被誉为是日本印刷史上最出色和罕见的的印制品。然而,角仓素庵主要是利用这种技术复制他个人的收藏品,并没有让这种技术广泛传开。这些印制品以缀叶装的方式装订,同时使用一种称为唐纸からかみ中国纸)的高级纸印制,更进一步提升它的收藏价值。[8]

整版本取代了手抄稿成为这个时期的主流复制法,因为这种版刻法经过时代的改良已经逐尽完善,以至于个别的小本商家皆有能力设立自身的印刷工坊。

明治时代以后

[编辑]

明治时代以前,雕版印刷一直在印刷业中占据主导的地位,直到明治时代后,开始有印刷工坊引进西方的活字印刷技术;从明治维新初期开始,出版商有意识地放弃包括和纸装帧以及书法在内的传统和装本格式。新的印刷风貌基本上摒弃了旧有的和装本风格,因此,除了小规模印制的仿古复制品外,今日的日本出版物清一色是西方印刷品的格式。然而,大多数的书本依然保持着传统先由上而下,再从右而左的阅读方式,除了少部分的技术书类和教科本是根据西方先由左而右,再从上而下的阅读方式印制的。

另见

[编辑]

脚注

[编辑]
  1. ^ Inoue, Nao. Book binding tutorials. Marumizu-gumi. Marumizu-gumi. [23 February 20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2. ^ Kornicki, Peter. Empress Shōtoku as a Sponsor of Printing. Diemberger, Hildegard; Ehrhard, Franz-Karl; Kornicki, Peter (编). Tibetan Printing: Comparison,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Brill. 2016: 46–51 [23 February 2022]. JSTOR 10.1163/j.ctt1w8h246.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31).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古本用語集-そ行. [201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7) (日语).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古書の形態. 大阪府立中之岛図书馆. 2005-02-26 [201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26) (日语). 
  5. ^ 5.0 5.1 本を形づくるもの. 国文学研究资料馆. 2003-10-31 [201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2-18) (日语). 
  6. ^ 古本用語集-た行. [201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06) (日语). 
  7. ^ 用語集. 雕美堂五井. [201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1-22) (日语). 
  8. ^ 8.0 8.1 森书物史概论. 印刷術の発見. [201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5) (日语). 
  9. ^ 9.0 9.1 春日版板木(かすがばんはんぎ). 法相宗大本山 兴福寺. [201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7-10) (日语). 
  10. ^ 日本の印刷史. [2010-07-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01) (日语). 

参考书目

[编辑]
  • Peter F. Kornicki. The Book in Japan: a Cultural History from the Beginnings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Handbook of Oriental Studies, Japan VII.. Boston: Brill. 1998年: 498页. ISBN 9004101950 (英语). 
  • 山本信吉. 古典籍が語る:書物の文化史. 日本: 八木书店. 2004年: 298页. ISBN 4840600449 (日语).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