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彭浦新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彭浦新村一带

彭浦新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上海市最大的居民住宅区之一,也是上海第一批工人新村,位于静安区的最北端,东起江杨南路,西至少年村路,南沿走马塘,北至北长浜,面积5.1平方公里。设有彭浦新村街道临汾路街道两个办事处,有53个居委会,户籍人口18万,常驻人口超过23万。彭浦新村成立于1958年。彭浦二字来源于彭越浦[1]

历史

[编辑]
彭浦新村和彭浦火车站(现北郊站)周围卫星图(1966年)

彭浦新村原来是一片田野。清朝中叶后相继形成颜家宅、杨家宅、塔水桥、翔前宅和香花桥等18个自然村落。中华民国13年(1924年)后,在今平顺路以东,广州肇庆人士在此建起了一座名为广肇山庄的墓地。民国25年(1936年),修筑连贯大场江湾场中路。民国34年(1945年),彭浦新村区域属于宝山县大场区第二保、第十六保和江湾区第九保、第十六保的部分区域。民国38年(1949年)中共接管上海前夕,彭浦新村区域有32个自然村庄,人口近万人[1]

20世纪50年代,在走马塘以南建立了彭浦工业区。1958年,彭浦工业区在场中路以北、共和新路以东、平顺路以西、闻喜路两侧建起了56幢职工宿舍,建筑面积达16.9万平方米,迁入1200多户职工家庭,形成了最早的彭浦新村(彭浦一村)。1965年,电影《年轻一代》外景在彭浦新村开拍[2]。到1978年,居民住宅发展到397幢,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入住居民6000多户,人口增加到23000多人,同年彭浦新村正式划归闸北区。1975年6月11日,邓小平前来彭浦新村参观[2]。1984年,原属宝山县的江扬村、胜利村划归彭浦新村街道。到1985年,上海市机电一局岭南路临汾路一带建造住宅90多幢,分配给2300多户职工7000多人居住。1985年起,闸北区住宅办汾西路阳曲路保德路一带又建造起120多幢住宅,安置铁路上海站苏家巷公兴路17弄、怡兴里等地的动迁居民4500多户13000多人。1988年起,虹口区住宅办在汾西路、阳泉路、保德路一带建造住宅130多幢,安置虹口唐山里香烟桥四平路等地的动迁居民4700多户14000多人。至1993年底,彭浦新村已建成居民住宅250万平方米。1993年以后,闸北不夜城成都路高架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等工程建设动迁居民入住彭浦新村[1]

从2005年起,彭浦新村的旧住房开始探索原拆原位(原拆原建、拆落地)。2008年,上海彭三小区启动“拆落地”改造,这是上海首个启动“拆落地”的住宅小区[3][4]。2019年5月,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启动[5]。此次改造项目将拆除40幢老旧住宅楼,新建17幢带电梯的高层住宅和社区市民健身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生活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6]。2021年9月1日,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居民集中搬场仪式举行。[7]10月31日,所有彭一小区居民暂时搬出小区。11月1日起,彭一小区开始规模性拆房[8]。12月22日,彭一小区旧住房成套改造拆除重建项目正式开工。[9]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