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
Royaume du Cambodge
Preăh Réachéanachâk Kâmpŭchéa
ព្រះរាជាណាចក្រកម្ពុជា
1970年—1976年
Cambodia国旗
国歌:王国
光荣的四月十七日
Cambodia的位置
地位流亡政府(1970年-1975年)
首都金边法理上:1970年-1975年)
常用语言高棉语
政府君主立宪
国家元首 
• 1970–1976
诺罗敦·西哈努克
首相 
• 1970年–1976年
宾努
• 1976年
乔森潘
历史时期柬埔寨内战冷战
• 红色高棉攻占金边
1970年4月17日
• 西哈努克辞职
1976年4月2日
人口
• 1975年
7,952,000-8,102,000[1]
ISO 3166码KH
前身
继承
柬埔寨王国 (1953年-1970年)
民主柬埔寨
今属于 柬埔寨

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法语:Gouvernement Royal d'Union Nationale du Kampuchéa高棉语រាជរដ្ឋាភិបាលរួបរួមជាតិកម្ពុជា)是1970年至1976年存在于北京柬埔寨王国流亡政府。欧美国家多以其法文名称简写“GRUNK”称呼之。

1970年柬埔寨政变后,柬埔寨王国政权被推翻,取而代之的是高棉共和国。被废黜的国家元首诺罗敦·西哈努克在中国的支持下,在北京组建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西哈努克的支持者与红色高棉柬埔寨共产党)组成名为“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的联盟,称为共同对抗高棉共和国政权。然而民族团结政府内部并不稳定,红色高棉在政变前正与西哈努克的人民社会同盟政权摇摆对抗,两者是为了推翻高棉共和国的共同目的才走上合作之路。

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占领金边,推翻高棉共和国政权,国名改回柬埔寨。此后,民族团结政府曾短暂地统治柬埔寨。西哈努克派系成员虽然依旧担任要职,但没有实权,政权实际由红色高棉把持。1976年4月2日,西哈努克辞去国家元首职务;两天后,宾努也辞去总理职务。红色高棉全面接管政权,标志着民族团结政府终结、民主柬埔寨成立。

联合政府的成立

[编辑]

1970年3月,西哈努克被首相朗诺、副首相施里玛达英丹等党内右派人士推翻。西哈努克当时正在北京出访,3月23日他透过北京的电台呼吁支持者起来反抗政变并宣布了联合政府的成立。西哈努克在流亡时对于阵线形成的回忆与之后评论者的版本有所不同,他声称自己在莫斯科飞往北京的飞机上就决定要建立联合政府,并对三位红色高棉领导人胡荣符宁乔森潘“三位杰出的知识分子”在广播后三天传来的讯息表示高兴,此三人都曾是1960年代西哈努克人民社会同盟(Sangkum)的成员[2]

事实上,西哈努克来到北京时似乎还不确定下一步该怎么做,直到3月21日与周恩来北越总理范文同(前者后来成为他重要的支持者)的秘密会议,西哈努克才决定和与自己前十年不断对抗的柬埔寨共产党结盟。对朗诺复仇的野心、自尊心与怀疑美国在政变中的角色造成了这样的决定。西哈努克日后表示他曾经不打算向美国或共产主义者任一方靠拢,但是朗诺逼他这么做[3]

联合政府在5月5日正式宣布成立,随即获得中国的承认。西哈努克建立联合政府提供红色高棉取得国际承认及取得境内保守农民支持的管道,用以对抗朗诺的高棉共和国政权。共产主义的势力迅速在乡村地区扩张,受到被西哈努克之名吸引并愤怒于美国轰炸的农民支持。对西哈努克而言,共产主义者的支持有助于他重新夺权的企图,并确保了北越与中国的支持(其中北越正占领部分柬埔寨乡村地区)。西哈努克似乎清楚的知道越发强硬的红色高棉最终将迫使其退位、甚至谋杀,他之后计划吸引美国支持他的“国家统一”战线,但尼克森政权支持朗诺的政府,因此这是不可能的冒险。

政府的组成

[编辑]

西哈努克是联合政府的国家元首宾努担任首相,他是西哈努克的重要顾问,曾在法国殖民政府与西哈努克的人民社会同盟中任职。留在柬埔寨“解放区”的乔森潘使联合政府可对外声称其并非流亡政府,他担任副首相、国防部长与武装部队司令。共产主义者中较偏向自由主义的胡荣则担任合作社大臣,符宁担任资讯部长。宾努、乔森潘、胡荣与符宁四人都具有良好的形象与声望,特别是胡荣与符宁,两人常对外宣称政府对农民权益的拥护[4]

军队的控制权实际上握在波尔布特的手中,他在红色高棉的重要位置是十分机密的(与农谢宋成英萨利等相当)。联合政府的野战军柬埔寨民族解放军(Cambodian People's National Liberation Armed Forces,CPNLAF)最初规模很小,柬埔寨内战初期的许多战役事实上都是在其帮助之下由越共部队主攻的。

西哈努克与红色高棉的关系一直都是紧张的。虽然乔森潘、胡荣与符宁等人都曾在西哈努克治下受其打压,西哈努克对英萨利感到特别反感。英萨利于1971年为了监视西哈努克而被从河内派来,西哈努克不断(且错误的)指控他是北越的特务[5]

柬埔寨王国民族团结政府成员[6][7]
职务 姓名 就职 去职 所属派系 注释
国家元首 诺罗敦·西哈努克
Norodom Sihanouk
1970年5月5日 1976年4月 西哈努克派系 在北京
首相 宾努[8]
Penn Nouth
1970年5月5日 1976年4月 西哈努克派系 在北京
首相府大臣 吉春[9]
Keat Chhon
1970年
副首相兼国防大臣 乔森潘[8]
Khieu Samphan
1970年5月5日 红色高棉 在柬埔寨。
国防大臣兼民族解放人民武装力量总司令。[10]
1970年8月起兼任副首相。[11]
外交大臣 沙林察[8]
Sarin Chhak
1970年5月5日 西哈努克派系 原驻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大使。
在北京。
外交副大臣 卜·杜斯库马[11]
Pok Deuskomar
1970年8月 红色高棉 在柬埔寨
新闻、宣传大臣 符宁[8]
Hu Nim
1970年5月5日 红色高棉 在柬埔寨
新闻、宣传副大臣 狄奥尔[11]
Tiv Ol
1970年8月 红色高棉 在柬埔寨
内政、乡村改革、合作社大臣 胡荣[8]
Hou Yuon
1970年5月5日 红色高棉 在柬埔寨
内政和安全副大臣 索图[11]
Sok Thouk
1970年8月 红色高棉 在柬埔寨
财经大臣 秀木[8]
Thiounn Mumm
1970年5月5日 在北京
财经副大臣 贵敦[11]
Koy Thuon
1970年8月 红色高棉 在柬埔寨
特别使命大臣 周成[8]
Chau Seng
1970年5月5日 西哈努克派系
争取民族解放力量协调大臣 秀蒲拉西[9]
Thiounn Prasith
1970年
公共卫生、宗教和社会事务大臣 努呼[8]
Ngo Hou
1970年5月5日 博士
公共卫生、宗教和社会事务副大臣 朱杰[11]
Chou Chet
1970年8月 红色高棉
人民教育、青年大臣 江裕朗[8]
Chan Youran
1970年5月5日
人民教育、青年副大臣 杨蒂里[11]
Ieng Thirith
1970年8月 红色高棉 在柬埔寨
国防副大臣 贡索迪[11] 1970年8月
军需、军备大臣 杨森安[8]
Duong Sam Ol
1970年5月5日 西哈努克派系 柬埔寨王家军少将
司法、司法改革大臣 谢桑[8]
Chea San
1970年5月5日 西哈努克派系 富里萨拉亲王继任
诺罗敦·富里萨拉[6]
Norodom Phurissara
西哈努克派系 取代谢桑
公共工程、邮电、建设大臣 胡森巴[8]
Huot Sambath
1970年5月5日 西哈努克派系

红色高棉的接管

[编辑]

1973年3月,在意识到柬埔寨民族解放军取得军事成功后,西哈努克访问了“解放区”,与乔森潘胡荣符宁三名红色高棉领导人合影留念。陪同合影的还有沙洛特绍(后来的波尔布特),虽然西哈努克很可能没有意识到沙洛特绍也是高层领导。美国最初认为这些照片是伪造的,称这三名高级干部是“三鬼”,因为他们在1960年代末就失踪了,并且被广泛认为遭到西哈努克的警察谋杀。[12]后来此次访问的电影被释出,这似乎证实了“三鬼”实际上是活着的。

虽然西哈努克在访问期间刻意与农民保持着距离,但红色高棉领导层似乎因其在所在之处深受欢迎而大感困扰。1973年,“解放区”的信奉西哈努克主义的当地官员及军事指挥官、以及与北越存在很强联系的人物开始被悄然解职:红色高棉开始政治灌输再次批评西哈努克是封建人物,至1974年,在强硬派塔莫(努刚)领导的西南大区部队中,开始认定自己是“红色高棉”而不是“解放高棉英语Khmer Rumdo”。[13]“解放区”的镇压和强制集体化开始增加,特别是该国西部,红色高棉中的反越民族主义分子受到控制,“王家”一词被越来越多地从民族团结政府的宣言中删除。

在公众场合,西哈努克一直对民族团结政府政权的性质保持乐观,并指出乔森潘“是一个与瑞典首相具有相同基本意识形态的社会主义者”,以从西方支持者获得利益。[14]然而美国政府依然拒绝与他打交道。在私下场合他对红色高棉的意图极为担忧,在接受意大利记者采访时指出:“红色高棉会把我像小蛤蜊一样吐出来”。中国总理周恩来警告法国大使艾蒂安·马纳克,称美国无视西哈努克、继续支持朗诺部队,战争将在更为暴力的结果下结束。[15]尽管有这些警告,美国继续无视西哈努克,而中国有些不情愿地开始转而直接支持红色高棉。

攻占金边后

[编辑]

到了1975年4月17日红色高棉进入金边时,共产主义者牢牢控制着民族团结政府,外界与柬埔寨的通讯被彻底切断了。西哈努克甚至没能直接得到金边陷落的消息;他最初去了平壤,但被说服回到柬埔寨担任国家元首,虽然周恩来对此有严重疑虑。

金边举行了一场仪式招待西哈努克,但西哈努克对在这座城市所观察的一切深感震惊。1976年1月,他的“保护者”周恩来的逝世进一步削弱了西哈努克的地位:在从国外广播中得知红色高棉侵犯人权之后,西哈努克于1976年4月“退休”。根据西哈努克自己的说法,红色高棉领导层最初派英萨利试图挽留自己,但他自己坚持辞职,随后被软禁于家中,乔森潘继任国家元首职务。[16]宾努同样被解除总理职务。在1976年4月11日至13日举行的柬埔寨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中,[17]确认此前一直不为人所知的“橡胶种植园工人”波尔布特担任总理。后来波尔布特被揭露是原为记者的红色高棉强硬派干部沙洛特绍。

民族团结政府中剩下的大多数西哈努克主义者很快就遭到处决。例如左翼分子诺罗敦·富里萨拉王子,就被认为于1976年在一个“再教育”中心受到酷刑并杀害;前民族团结政府的司法、司法改革大臣谢桑(Chea San)被杀害于吐斯廉(S-21);只有宾努避免了类似的命运。民族团结政府的著名红色高棉成员中,胡荣于1975年失踪,至1976年几乎确定已经死亡。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符宁周成遭到肃清,于1977年在吐斯廉被处决。乔森潘继续在红色高棉担任国家元首的职务,可能因为其声誉以及对波尔布特坚定不移的忠诚而受到保护,虽然他角色主要是象征性的。

参考资料

[编辑]
  1. ^ Sharp, Bruce. Counting Hell: The Death Toll of the Khmer Rouge Regime in Cambodia. April 1, 2005 [January 21,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8). 
  2. ^ Norodom Sihanouk, My War with the CIA, Random House, 1973, p.62
  3. ^ Shawcross, W. Sideshow: Kissinger, Nixon, and the Destruction of Cambodia, Simon & Schuster, 1979, p.125
  4. ^ Tyner, J. The killing of Cambodia, Ashgate, 2008, p.73
  5. ^ Shawcross, pp.255-256
  6. ^ 6.0 6.1 Philip Short. Pol Pot: Anatomy of a Nightmare. Henry Holt and Company. 2004: 200-202 [2019-05-3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04). 
  7. ^ GRUNK - Place de Barcelone (PDF). [2019-05-3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5-31). 
  8. ^ 8.00 8.01 8.02 8.03 8.04 8.05 8.06 8.07 8.08 8.09 8.10 8.11 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领导下的王国民族团结政府成员名单. 人民日报. 1970年5月6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9日). 
  9. ^ 9.0 9.1 董必武副主席周恩来总理举行盛大宴会 热烈欢迎尼迈里主席和苏丹友好代表团. 人民日报. 1970年8月8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9日). 
  10. ^ 朝鲜柬埔寨两国代表团发表联合声明 朝鲜方面重申竭尽全力积极支援柬埔寨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柬埔寨方面完全支持朝鲜人民争取祖国自主和平统一的斗争. 人民日报. 1974年4月1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9日). 
  11. ^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柬埔寨民族统一阵线中央政治局 王国民族团结政府发表公报 任命七位在国内战斗的人士为副大臣 宣布在不久的将来,好几个部的权力机关将迁至国内. 人民日报. 1970年9月2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9日). 
  12. ^ Shawcross, p.280
  13. ^ Kiernan, B. How Pol Pot Came to Power, Yale UP, 2004, p.335
  14. ^ Marlay, R and Neher, C. Patriots and Tyrants, 1999, p.167
  15. ^ Shawcross, p.282
  16. ^ Dommen, A. The Indochinese Experience of the French and the Americans, IUP, p.967
  17. ^ 柬埔寨举行首届人大第一次全体会议. 人民日报. 1976年4月15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9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