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法国七月革命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七月革命
波旁王朝复辟1830年革命的一部分
欧仁·德拉克罗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描写七月革命的油画
日期1830年7月27日—7月29日
地点法国
别名光荣的三日
参与者法国民众
结果

七月革命(法语:Révolution de Juillet)是1830年欧洲的革命浪潮的序曲,它导致了法兰西王国波旁王朝国王查理十世被推翻和退位,立宪派人士选出奥尔良王朝路易·腓力加冕为法国的新国王,成立了七月王朝。整个革命过程仅持续三日,因此被称为“光荣的三日”(Trois Glorieuses)[1]

七月革命的成功是维也纳会议后首次革命运动得以在欧洲成功,鼓励了1830年革命运动,标志了维也纳会议后由奥地利帝国首相梅特涅组织的保守力量未能抑制法国大革命后日益上扬的民族主义自由主义浪潮。

革命背景

[编辑]

查理十世的失政

[编辑]
  • 他清洗了军中曾为拿破仑一世效力的军人,引起人民不满。
  • 恢复了土地贵族的权力;赔偿六十五万法郎予曾在法国大革命中损失了财产的旧贵族;国债的利息由百分之五减至百分之三,触怒了中产阶级,此外查理十世加强言论管制:1826年,国会通过了新的出版法,新闻审查制度被重新引入,罚款大大增加,出版人可遭受检举。

天主教会的不满

[编辑]

政府的宗教政策旨在复兴旧秩序,教士借打击革命势力之名镇压异端活动,如在国会通过法案,使渎神的行为可以被判死罪;耶稣会的地位被重新肯定,引起自由主义者的不满,而且在教育方面:1824年,主教获授权委派所有小学教员。至1830年,学校内约三分之一的哲学教师都是教士。知识阶层因而对于教会控制教育十分憎恨,对教会的极端保守行动感到忧虑。

外交挫败

[编辑]

查理十世为了赢取国民的支持,政府介入了希腊独立运动,并派军远征阿尔及尔。然而,国民迟迟未看见其成功,因此对此感到失望。于是在1830年3月,国会对内阁投不信任票;同年7月的国会改选之后,仍出现自由主义者及反对派支配国会的局面,政府施政受严重威胁。

革命原因

[编辑]

查理十世于1830年7月25日,国王颁布圣克卢法令(Ordonnances de St. Cloud)宣布限制出版自由、解散新选出的国会、并举行通过新的选举法,令时年九月的新选举中本来四分之三的合资格选民(大部分为中产阶级)失去投票资格。

荣耀三日

[编辑]

7月26日,星期一

[编辑]
1830年7 月的场景, Léon Cogniet暗指七月革命的画作, 描绘法兰西王国的波旁王朝白色旗逐渐染红

1830年7月,那是一个炎热干燥的夏天,热到迫使那些负担得起的人离开巴黎前往乡村。大多数商人都做不到,因此他们是最先获悉圣克卢法令(Ordonnances de St. Cloud)的人,该法令禁止他们作为众议院候选人竞选。对于那些追求终极社会声望的人来说,这种资格是必不可少的。 为了抗议,交易所成员拒绝借钱,企业主关闭了工厂。工人们被毫不客气地赶到街上去自生自灭。整个初夏失业率一直在上升,失业率飙升。“因此,大量......工人除了抗议之外别无他法。”[2]

虽然《辩论报英语Journal des débats》、《监测报英语Le Moniteur Universel》和《宪法报英语Le Constitutionnel》等报纸已经根据新法令停止出版,但来自十几家城市报纸的近50名记者在《国家报英语Le National (France)》的办公室举行会议。他们在那里签署了一份集体抗议书,并发誓他们的报纸将继续运作。[2]

那天晚上,当警察突袭搜查一家新闻媒体并缴获违禁报纸时,迎接他们的是一群闷热的失业暴徒,他们愤怒地喊着:“À bas les Bourbons!” (“打倒波旁王朝!”)和“Vive la Charte!” (“宪章万岁!”)。

记者阿尔芒·卡雷尔英语Armand Carrel在第二天的《国民报》上写道:

法国…由于政府本身的行为而重新陷入革命…法律制度现在被中断,武力制度已经开始…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情况下,服从已不再是一种义务。 .. 由法国来判断自己的抵抗应该延伸到什么程度。[3]

尽管公众对警方的突袭感到愤怒,但巴黎警察局长让-亨利-克洛德·马金(Jean-Henri-Claude Magin)当天晚上写道:“首都各地继续保持着最完美的宁静。报告中没有记录任何值得关注的事件我已经经历过这些。”[4]

7月27日,星期二:第一天

[编辑]
《国民报》的出版社被没收,这是七月革命的导火线。

一整天,随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越来越多,巴黎变得安静。下午4点30分,法国皇家军队英语French Royal Army巴黎第一师团和“皇家卫队”的指挥官接到命令,将他们的部队和枪支集中卡鲁塞尔广场到面向杜乐丽宫旺多姆广场巴士底广场的方向。为了维持秩序并保护枪支商店免遭抢劫,全城建立、加强和扩大了军事巡逻队。然而,他们没有采取任何特殊措施来保护军火库或火药工厂。 这些预防措施似乎为时过早,但晚上7:00,随着黄昏的到来,战斗开始了。“侵略者是巴黎人,而不是士兵。铺路石、屋顶瓦片和楼上窗户上的花盆…开始像雨点一样落在街上的士兵身上。”[5] 起初,法军士兵向空中鸣枪示警。但在当晚结束前,就有21名平民被杀。随后,骚乱者将其中一名倒下者的尸体在街上游行,高喊“Mort aux Ministres!”“À bas les aristocrates!”(“打倒部长们!打倒贵族们!”)

一位目击者写道:

[我看到]一群焦躁的人们经过并消失,然后一队骑兵追上他们……从各个方向、每隔一段距离……隐约的噪音、枪声,然后一时间一切又恢复了寂静,所以有一会儿到了可以相信这座城市一切正常的时候了。但所有的商店都关门了;新桥几乎完全黑暗,每个人脸上都可见的惊愕提醒我们太多我们面临的危机......[6]

骚乱一直持续到深夜,直到晚上10点为止大部分建筑物被摧毁,迫使人群撤离。

7月28日,星期三:第二天

[编辑]
占领巴黎市政厅(革命者于1789年曾占领过那里,后来于 1848年和1870年占领过那里),Amédée Bourgeois绘

巴黎的战斗持续了一整夜。 一位目击者写道:

还不到8点15分,就已经传来喊叫声和枪声。生意完全陷入停滞……人群涌过街道……炮声和枪声越来越大……可以听到“À bas le roi!”(“打倒国王!”)、“À la guillotine!!”(“在断头台上!!”)....[7]

国王查理十世命令“皇家卫队”的值班少将,拉古萨公爵奥古斯特·马尔蒙陆军元帅镇压革命。马尔蒙个人是自由派,反对内阁的政策,但他与国王紧密相连,因为他相信这是他的责任。可能是因为他不受欢迎,因为他在1814年抛弃了拿破仑让巴黎开城投降第六次反法同盟,并受到普遍的认可和批评。而国王则留在圣克卢,但他的大臣部长们随时了解巴黎发生的事件,他们坚持认为一旦骚乱者的弹药耗尽,麻烦就会结束。

市政厅外的战斗,让-维克多·施内茨绘

马尔蒙元帅的计划是让“皇家卫队”和可用的城市驻军一线部队守卫城市的重要通道和桥梁,并保护重要建筑,如巴黎皇家宫殿巴黎司法宫巴黎市政厅。但这个计划既考虑不周,又野心勃勃,不只兵力不够,粮草也远远不够。目前“皇家卫队”大多是忠于波旁王室的,但附属的一线部队却摇摆不定:一小部分但开始有越来越多的逃兵;有些人只是溜走,有些人则离开,不在乎谁看到他们。

在巴黎,由银行家雅克·拉菲特卡西米尔·佩里埃艾蒂安·热拉尔将军和乔治·木桐英语Georges Mouton等人组成的波旁王朝反对派委员会起草并签署了一份请愿书,在请愿书中,他们要求撤销圣克卢法令。请愿书批评的“不是国王,而是他的大臣们”,从而反驳了查理十世的信仰,即他的自由派对手是他王朝的敌人。[8]

签署请愿书后,委员会成员直接前往去见马尔蒙元帅,乞求结束流血事件,并恳求他成为圣克卢和巴黎之间的调解人。马尔蒙承认了请愿书,但表示巴黎人民必须先放下武器才能达成解决方案。沮丧但并不绝望,该委员会随后找到了法国首相朱尔亲王。首相拒绝见他们,也许是因为他知道讨论是浪费时间的。和马尔蒙一样,他知道查理十世认为法令对于法国王位的安全和尊严至关重要。因此,国王不会撤回法令。

下午4点,国王查理十世接见了马尔蒙元帅的首席助理之一科米耶罗夫斯基(Komierowski)上校。上校带着马尔蒙写给国王陛下的一张纸条:

陛下,这不再是一场骚乱,而是一场革命。陛下急需采取安抚措施,王位的荣誉还是可以保住的。明天,或许就没有时间了……我焦急地等待着陛下的命令。[9]

国王向首相朱尔亲王征求意见,得到的建议是抵抗。

7月29日,星期四:第三天

[编辑]
罗汉街之战,Hippolyte Lecomte绘

“他们(国王和大臣)不会来巴黎”。诗人、小说家和剧作家阿尔弗雷德·德·维尼写道,“人们正在为他们而死……没有一位王子/亲王出现。穷人卫兵们在没有命令的情况下被遗弃,两天没有面包,到处狩猎和战斗。”[10]

也许同样的原因,保皇派也无处可寻。也许另一个原因是,现在的“起义”组织严密,装备精良。仅仅一天一夜的时间,全城就竖起了4,000多个路障。革命者的三色旗——“人民的旗帜”——飘扬在建筑物上,其中越来越多的是重要建筑。

奥尔良公爵路易·腓力)抵达巴黎皇家宫殿,Jean-Baptiste Carbillet绘

马尔蒙要么缺乏主动性,要么缺乏冷静的头脑,他无法从圣但尼万塞讷吕内维尔圣奥梅尔增派部队;也没有向预备役军人或仍然忠于国王的巴黎人寻求帮助。波旁王朝反对派和七月革命的支持者蜂拥至他的总部,要求逮捕首相和其他部长,而波旁王朝的支持者和城市领导人则要求他逮捕反政府暴徒及其背后搞鬼的人。马尔蒙拒绝按照任何要求采取行动,而是等待国王的命令。

下午1点30分,杜乐丽宫已被攻陷和洗劫一空。一名男子穿着国王的丧偶儿媳、王位继承人亨利的母亲玛丽·卡罗琳公爵夫人的舞会礼服,头发上插著羽毛和鲜花,从宫殿的窗户里尖叫道:“Je reçois!” “Je reçois!” (“我收到了!”“我收到了!”)其他人则喝宫殿地窖里的酒。[11]当天早些时候,卢浮宫陷落的速度更快。皇家陆军接到马尔蒙的命令,面对革命者除非遭到枪击,否则不得开枪,军官们撤出了瑞士卫队,他们担心重演法国大革命八月十日事件

到了下午3点左右,巴黎市政厅被占领了。这三天的抢劫数量出奇的少;不仅在卢浮宫——那里的画作和艺术品受到人群的保护——还有杜伊勒里宫、司法宫、巴黎大主教宫英语Archbishop's Palace of Paris和其他宫殿。

几个小时后,官员和政客进入了破败的建筑群,开始建立临时政府。尽管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整个城市都会出现战斗,但无论如何革命已经结束了。

后续

[编辑]
奥尔良公爵路易·腓力骑着马抵达巴黎市政厅,受到军民欢迎(1830年7月31日)

七月革命再次创建了君主立宪制。8月2日,查理十世和他的儿子昂古莱姆公爵路易-安托万放弃了王位继承权并流亡英国。尽管查理原本打算让他的孙子波尔多公爵亨利作为亨利五世继承王位,但组成临时政府的政客们却将王位让给波旁王朝的远房亲戚奥尔良王朝的奥尔良公爵路易·腓力,他同意以君主立宪制统治法兰西王国,建立了七月王朝。流亡的波旁王朝的支持者称为正统派

七月柱建于1835年至1840年间的巴士底广场,纪念七月革命。

这次革命再次引发了比利时独立,导致比利时王国脱离荷兰联合王国独立建国。不伦瑞克公国也发生了一场成功的革命。七月革命的例子也启发了意大利半岛不成功的革命和俄属波兰十一月起义

两年后,巴黎共和主义者对起义的结果和潜在动机感到失望,在一场被称为“六月起义”的事件中起义。尽管起义不到一周就被镇压,但奥尔良王朝仍然并不很受欢迎,左翼和右翼都因不同原因不喜欢它,并最终于1848年被推翻

新国王路易-腓力一世的主要施政有:

  • 允许革命的三色旗取代了波旁王朝的白色旗成为国旗
  • 承诺支持保障民权的理论,取代“君权神授”的君主专制体制
  • 贵族院议员世袭制被削弱,议员由国王提名,部分自由派贵族被任命
  • 选民人数增加,年龄由三十降到二十五,财产要求由三百法郎降至二百五十法郎
  • 议员的法定年龄由四十降至三十
  • 废除了出版审查法;保守的宗教法令被废除,每一市镇皆成立一所国家资助的小学

评价

[编辑]
  • 波旁王朝的覆亡使君主专制的进程彻底停顿,教士和贵族的政治权力亦消失殆尽。新政权以保障个人财产、公共秩序及维护民主自由为目标。
  • 政府的改变使法国退出了梅特涅主导下的欧洲协调
  • 激发了比利时独立波兰、德意志、意大利的革命行动
  • 不过“七月王朝”从一开始就面对巨大的反抗:教士和正统的保皇份子认为路易腓立及其支持者为叛国贼;共和主义者认为受骗了(他们希望更激进改革);热心于波拿巴主义者亦是反抗者之一。

参见

[编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大仲马传记: 世界名人传记系列11
  2. ^ 2.0 2.1 Mansel, 2001, p. 238
  3. ^ Pinkey, 83–84; Rémusat, Mémoires II, 313–314; Lendré 107
  4. ^ Pickney, David. The French Revolution of 1830 (Princeton 1972), p. 93.
  5. ^ Mansel, Philip, Paris Between Empires, (St. Martin Press, New York 2001) p.239.
  6. ^ Olivier, Juste, Paris en 1830, Journal (27 July 1830) p.244.
  7. ^ Olivier, Juste, Paris en 1830, Journal (28 July 1830) p. 247.
  8. ^ Mansel, Philip, Paris Between Empires (St. Martin Press, New York 2001) p.245.
  9. ^ Mansel, Philip, Paris Between Empires (St. Martin Press, New York 2001) p.247.
  10. ^ de Vigny, Alfred, Journal d'un poète, 33, (29 July 1830).
  11. ^ Mémoires d'outre-tombe, III, 120; Fontaine II, 849 (letter of 9 August 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