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王匡 (东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匡
东汉末年官员
前任:朱儁[参1]
继任:张杨[参1]
王匡 (东汉)
《三国志传评林》对于王匡受吕布追杀而逃亡的想象图
河内郡太守
国家
时代东汉末年
公节
出身地兖州泰山郡
出生不详
兖州泰山郡
逝世初平年间[注2]
亲属
姊妹王氏(夫胡母班

王匡(2世纪?—190年代?),公节中国东汉末年的地方军阀兖州泰山郡(位于当今中国山东省泰安市东北方)人[参6][注5],官至河内郡太守。起初在大将军何进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何进去世后,受拜为河内郡太守董卓执政时,与各地群雄起兵讨伐董卓。最后因妹夫胡毋班的亲属和曹操联手攻击而死。

官宦生涯

[编辑]

年轻时的王匡与当时清流派名士蔡邕的交情十分良好[参10]。本身不吝啬财物,热衷地将金钱大量地施舍他人。因为这些事迹而使他闻名天下[参6]

任何进府掾

[编辑]

中平年间[注3](184年至189年),王匡被大将军何进任用,担任大将军府掾[参6][参7][注6]。当时何进有意诛灭宦官,在强迫其妹何太后支持他后,于光熹元年(189年)征召许多名豪杰一同招兵买马,做好歼灭宦官的准备。因此,属于何进部属的王匡为了执行他的命令,返回家乡兖州泰山郡征兵。他成功征召五百名强健的弓箭手,并且运往位于西边的京师洛阳,准备在起事时使用[参11][参6][参7][注7]。然而,在同年八月戊辰日(9月22日)[注8],以张让为首等多名宦官抢先杀害何进,使得整体计划化成泡影[参5]。王匡知道消息后有意躲避家乡[参6]。三天后,袁绍再度联合大家讨伐宦官,使得王匡决定与袁绍等人联手。最后,以袁绍、王匡为首的人马率军进入承明堂,顺利地除掉中常侍高望等二名宦官,以及其他宦官[参5][参13][参14][注9]。政变发生后,王匡返回故乡观察时事,不久受朝廷的征召,成为河内郡太守[参6]

起兵讨伐董卓

[编辑]
《三国演义》对于各方群雄响应曹操讨董的想像图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由于董卓专政,挟持汉帝,时任河内太守的王匡与各地的群雄(大多是关东地区)以讨伐董卓为名义起兵。王匡与袁绍在河内郡驻扎军队,接着群雄互相结为联盟,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参15][参16]

在讨伐董卓期间,为了稳固基地河内郡,王匡派几名士人到郡县中暗中观察官民的行为。只要发现有人犯罪,就派人抓来押入牢房,严刑拷问他们。这些嫌犯必须拿出钱财或物资才可以抵罪,否则就要与其宗族一同处刑。王匡想要借由这个手段提升个人威严。在实行的过程中,他由一名士人的报告得知常林的叔父殴打宾客。王匡不悦,决定派人收押。事后,他收到一封由同县人胡母彪写的书信,在信中才知道这样的手段已经使百姓们批评不断。最后他饶恕常林的叔父,并且免除他的罪名[参8]

同年,董卓派遣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瓌等数名朝廷重臣,携带诏书到河内郡,游说驻守在当地的袁绍投降。然而,袁绍不接受他们的游说,于是派遣王匡收押他们进入牢狱。受押解的官员中,胡母班为王匡的妹夫,故在狱中寄书给王匡,并在书信中批判王匡,同时请托王匡在自己死后,要多多照料被遗留下的二位儿子。王匡读完胡母班的书信后,抱起胡母班的二位儿子而开始哭泣。此后,胡母班与吴循、王瓌等人,同时被斩首示众[参17][参18][参19][参20]

后来,王匡派从事韩浩率领兵马,于孟津(离当今河南省孟县西南方三十五里一带,隶属于河内郡河阳县)驻守[参21],并且派遣“泰山兵”到河阳津驻守。不过,由于董卓虚张声势,使王匡军误认敌方会从平阴县(为今河南省孟津县东方,隶属于司隶河南尹)渡河,而死守河岸,使得董卓得以用精锐部队经小平津渡河到其后方袭击,最后王匡军几乎被全灭[参22]。王匡在得知自己的军队被全灭后,返乡招募兵马。没多久,获得数千名强悍的兵卒。东山再起的王匡转而与张邈商讨双方的盟约[参10]

由于王匡之前参与杀害胡母班,胡母班的亲属不满,于是他们与曹操联手杀死了王匡[参10]

性格

[编辑]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关于王匡的记载。

从年轻到去世为止,王匡对于钱财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年少时,有股乐于助人的精神,会毫无犹豫地把钱财给予其他人[参6]。但是,任河内郡守时,为了物资需求,产生向当地官民进行榨取物资的念头。当时,因讨董的缘故,需要一些钱财和物资在战场上利用,故借由拷打被抓来的官民,交出钱财或物资用来赎罪,并以罪犯连同宗族处刑,打消犯人不想以拿出物资抵销罪名的念头。基于这方面,使身为王匡同乡的胡母彪感到愤怒[参8]。另外,也有意气用事的一面。像是,关入牢房的胡母班认为身为姻亲的王匡,不应以暴力对待他,认为这些危害他性命的种种举止,与狂夫的所作所为没任何差异[参20]

家族

[编辑]

根据存世于今的文献记载,王匡有一位妹妹,嫁给同地出生的胡母班[参6][参23][参20]。此外,胡母彪虽与匡为同县出身[参8],但并无证据说明胡母彪为胡母班、王匡之亲戚。

影响

[编辑]

因使妹夫胡母班斩首而去世,影响到王匡必须照顾胡母班的二位儿子[参20]。除此以外,也影响到他的存活。方诗铭在《三国人物散论》提出一种说法,认为曹操为了掌握兖州,决定屏除兖州地方势力,而王匡为他的眼中一钉。接着,就以班的亲属对于王匡的仇恨,作为与他们的一时联合,更促使曹操有机会,攻灭匡及他的势力;先前,有跟王匡结为盟军的张邈,也因此被削弱能作为外援的势力范围[参10][参24]

另外,在王匡派遣的“泰山兵”败于董卓军没多久,蔡邕藉这场战役结果,写一篇祝贺董卓的文章[参25]

评价

[编辑]

对于王匡的评价多由时人评论,但负面的比正面的较多。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在《英雄记》对匡的介绍中,赞赏他是一位不吝啬钱财并愿意施舍的侠客[参6]。另外,在明代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肯定他是位“仗义疏财,挥金似土”的诸侯[参26]

至于负面评价方面,许多是在讨伐董卓期间出现。像是他借由拷问河内郡当地官民,提升威严及获得资源,引起胡母彪以寄送书信,批评他对待官民的施压[参8]。还有,胡母班在被他关入牢房时,透过送匡书信,针对匡押解他到牢狱的举止,感到不满。但是仍把自己孩子的往后照料,交给匡全权处理[参20]

另外过去跟王匡有良好关系的蔡邕在写给董卓的文章直言被董卓打败的王匡是名“逆贼”[参25]

小说形象

[编辑]

《三国演义》

[编辑]
在《三国演义》中,王匡因部将受吕布斩杀,故率领幸存部属进行逃亡。此为中国已故画家刘锡永对这场面的想像图。

明朝嘉靖年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当中,王匡最早在卷一的第九回〈曹操起兵伐董卓〉被提起[参26],直到同样是收录在卷一的第十回〈虎牢关三战吕布〉为止[参27],就没在出现往后的任何一回目。后来,在毛宗岗修订的版本中,王匡惟独在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出现[参28]。然而,在赵聪之对整部书进行修增的版本中,使王匡在第四回〈十常侍施计杀何进〉首次登场[参29],直到第七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宣告他去世的消息[参30]

上述这三种版本在内容上有些差异,但提起匡在起兵讨董的介绍几乎相同。曹操发檄诏至各方群雄后,已任河内郡守的王匡跟袁绍等人同时起兵,并成为第五镇部队。接着,向众人提醒以奉著大义之名讨董,就必须推举一位能够发号施令的盟主,随后众人一致同意推绍为盟主。不过,嘉靖本没王匡的提议。而在使绍为盟主的提名人设定方面,毛版写是曹操,但在赵版改为臧洪[参26][参28][参31]

接着,匡跟董卓军作战描述方面,嘉靖本和毛版中都设定在虎牢关对付吕布[参26][参28],但赵版换为在河阳津,与牛辅张济斗争[参30]。到了与董卓军斗争的最后,在嘉靖本和毛版,都说因其部将方悦败杀于吕布手中,使他一同军队,往四处逃避追杀。后来,因桥瑁袁遗两人的协助,使匡脱离吕布的追杀[参27][参28]。在赵版中,更改匡在受董卓军的突袭后,陷入恐慌,也想解决敌方的围攻。但到最后,匡与方悦死于张济的斩杀。过一会,匡的残军回到军营,遂向绍报告匡战败的消息。于是,绍下命新任河内郡太守张杨,作为匡残军的领导人[参30]

赵版跟另两种版本的不同之处为增添王匡在大将军何进底下做事的事迹:何进为了要进行诛灭宦官的计划,派遣当时担任府掾的王匡与骑都尉鲍信,一起返乡招募兵马[参29]

其他小说

[编辑]

除了《三国演义》以外,在蔡东藩的《后汉演义》和吕抚的《历代兴衰演义》,也有提到王匡。《后汉演义》方面,匡初次出场在第六十五回〈元舅召兵泄谋被害 权阉伏罪奉驾言归〉,至第六十七回〈议迁都董卓营私 遇强敌曹操中箭〉为止,再未出现往后回目。最初,以大将军府掾的身份接受何进的命令,与骑都尉鲍信同时回乡募兵。然后,跟绍等人同时起兵讨董,也接受率领军队到河内郡报到的袁绍,达成联盟。最后,匡与军队在河阳津,受董卓军的后方袭击而战败,并返回河内郡,接着向绍报告[参32][参33][参34]。至于《历代兴衰演义》部分,仅仅在第十八回〈二百年曹操起汉室三分〉中,提到在起兵讨董时,跟盟主绍驻守河内郡[参35]

注释

[编辑]

    注:

  1. ^ 关于董卓的去世时间,在《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有说:“(初平)三年……夏四月辛巳,诛董卓,夷三族。”在以台湾中央研究院数位文化中心两千年中西历转换换算之下,对照的国历日期为192年5月22日。
  2. ^ 根据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的考据,把张杨排列为王匡去世后的下任河内郡太守[参1]。首先,在《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袁绍》注引《九州春秋》提到,担任冀州都督从事的赵浮,劝阻将要把冀州交给袁绍的韩馥的话中,有说张杨和於夫罗,成为袁绍的外援没多久[参2]。加上,《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说:“(初平)二年……秋七月,袁绍胁韩馥,取冀州。”这表示张杨在初平二年七月时,已投靠于袁绍之下,也证明王匡还维持河内郡守的职位。然后,在《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张杨》有提到,张杨在从於夫罗挟持之中,受袁绍获救之后,被董卓受命担任河内郡太守[参3]。再来,董卓的去世时间为初平三年四月辛巳日(192年5月22日)[注1]。而这说明张杨是在初平二年(191年)七月到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之间,就任河内郡太守。总归一句,以目前的线索来看,能够推测王匡是最晚在初平三年四月遇害的。
  3. ^ 3.0 3.1 根据《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传·何进》,何进因中平元年(184年)的黄巾军起事,升为大将军,并防御首都的安危[参4],后于光熹元年(189年)去世,离已即位的刘辩,以“光熹”取代“中平”来纪年,有四个月之久[参5];换句话说,王匡也就是在中平年间,正式受何进任用。
  4. ^ 因王匡是在何进失败的那一年,才担任河内郡守。再加上,那一年有光熹昭宁永汉这三个年号轮流纪年,很难去知道王匡就任河内郡守是在哪一年。不过,《后汉书·卷八·孝献帝纪》提到“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还复中平六年。”所以,能肯定王匡在中平六年,就任河内郡守。
  5. ^ 在《英雄记》和《后汉书》这两部书籍当中,一致认为王匡的出身地为兖州泰山郡,却没指出其故乡为泰山郡的哪一县[参6][参7]。另外,在《三国志·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常林》有提起胡母彪与王匡出生在同一县,却还是没指出明确县名[参8]。再加上,虽然胡母班出身于泰山郡奉高县[参9],但目前没任何线索,可证明班和彪有任何亲属关系,更无法间接确认王匡与胡母班出身于同一县。
  6. ^ 依据吴金华在《三国志校诂》第5页的考证,确认王匡在何进底下担任“大将军府掾”,并且,也认为当今看到裴松之针对王匡引用到《英雄记》的内容,会出现“进符使”,可能是后世断句不恰当而多出来的赘字。
  7. ^ 关于王匡发送弓箭手到京师的所在地有徐州兖州这两种说法。除了只有《英雄记》认为是在“徐州”以外[参6],其余像《后汉书》[参7]、《资治通鉴[参12]等多项历史资料都一致认同“兖州”这一说法,故遵从之。
  8. ^ 依照《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的记载有指明何进的去世日期[参5],故在以中央研究院 两千年中西历转换换算之下,对照的国历日期为189年9月22日。
  9. ^ 依照《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的记载有指出袁绍在何进已逝后的第三天,斩除樊陵许相和一群宦官[参5],故在借由中央研究院 两千年中西历转换换算之下,对照的国历日期为189年9月25日。

参考文献

[编辑]

    参:

  1. ^ 1.0 1.1 1.2 严耕望编:《两汉太守刺史表》,第111页。
  2. ^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袁绍》裴松之注引司马彪《九州春秋》:“(韩)馥遣都督从事赵浮、程奂将彊弩万张屯河阳。浮等闻馥欲以冀州与绍,自孟津驰东下。……浮等到,谓馥曰:‘袁本初……虽有张杨、于扶罗新附,……’……”
  3. ^ 《三国志·魏书八·二公孙陶四张传·张杨》:“……袁绍至河内,杨与绍合,复与匈奴单于於夫罗屯漳水。单于欲叛,绍、杨不从。单于执杨与俱去,绍使将麹义追击于邺南,破之。单于执杨至黎阳,攻破渡辽将军耿祉军,众复振。(董)卓以杨为建义将军、河内太守。……”
  4. ^ 《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何进》:“中平元年,黄巾贼张角等起,以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都亭,修理器械,以镇京师。”
  5. ^ 5.0 5.1 5.2 5.3 5.4 《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中平)六年……夏四月……戊午,皇子辩即皇帝位,……改元为光熹。……八月戊辰,中常侍张让、段珪等杀大将军何进……辛未,司隶校尉袁绍勒兵收伪司隶校尉樊陵、河南尹许相及诸阉人,无少长皆斩之。”
  6. ^ 6.00 6.01 6.02 6.03 6.04 6.05 6.06 6.07 6.08 6.09 6.10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英雄记》:“(王)匡字公节,泰山人。轻财好施,以任侠闻。辟大将军何进府进符使,匡于徐州发彊弩五百西诣京师。会进败,匡还郷里。起家,拜河内太守。”
  7. ^ 7.0 7.1 7.2 7.3 《后汉书·卷六十九·窦何列传·何进》:“(袁)绍等又为画策,多召四方猛将及诸豪杰,使并引兵向京城,以胁太后。(何)进然之。……又使府掾太山王匡东发其郡强弩……皆以诛宦官为言。”
  8. ^ 8.0 8.1 8.2 8.3 8.4 《三国志·魏书二十三·和常杨杜赵裴传·常林》:“太守王匡起兵讨董卓,遣诸生于属县微伺吏民罪负,便收之,考责钱谷赎罪,稽迟则夷灭宗族,以崇威严。林叔父檛客,为诸生所白,匡怒收治。……匡同县胡母彪……彪即书责匡,匡原林叔父。”
  9. ^ 《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胡毋辅之》:“胡毋辅之字彦国,泰山奉高人也。高祖班,汉执金吾。”
  10. ^ 10.0 10.1 10.2 10.3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裴松之注引谢承后汉书》:“(王)匡少与蔡邕善。其年为卓军所败,走还泰山,收集劲勇得数千人,欲与张邈合。匡先杀执金吾胡母班。班亲属不胜愤怒,与太祖并势,共杀匡。”
  11. ^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袁绍》:“(袁)绍劝何进征董卓等众军,胁太后诛诸宦官”
  12. ^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汉纪五十一·孝灵皇帝中平六年》:“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进使还乡里募兵”
  13. ^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袁绍》:“建安元年......绍上书曰:‘......时(何)进既被害,师徒丧沮,臣独将家兵百余人,抽戈承明,竦劔翼室......’”
  14. ^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袁绍》注引《山阳公载记》:“(袁)绍与王匡等并力入端门,于承明堂上格杀中常侍高望等二人。”
  15. ^ 《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河内太守王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
  16. ^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袁绍》:“初平元年,……河内太守王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约盟,遥推绍为盟主。”
  17. ^ 《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初平元年……大鸿胪韩融、少府阴脩、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脩、越骑校尉王瓌安集关东,后将军袁术、河内太守王匡各执而杀之,唯韩融获免。”
  18. ^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袁绍》:“(董)卓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脩赍诏书喻绍,绍使河内太守王匡杀之。”
  19. ^ 《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袁绍》:“(董)卓乃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瓌譬解绍等诸军。绍使王匡杀班、瓌、吴循等,袁术亦执杀阴循,惟韩融以名德免。”
  20. ^ 20.0 20.1 20.2 20.3 20.4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袁绍》裴松之注引谢承《后汉书》:“(胡母)班,王匡之妹夫,董卓使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匡受袁绍旨,收班系狱,欲杀之以徇军。班与匡书云:‘自古已来,未有下土诸侯举兵向京师者。刘向传曰:‘掷鼠忌器’,器犹忌之,况卓今处宫阙之内,以天子为藩屏,幼主在宫,如何可讨?仆与太傅马公太仆赵岐少府阴脩俱受诏命。关东诸郡虽实嫉卓,犹以衔奉王命,不敢玷辱。而足下独囚仆于狱,欲以衅鼓,此悖暴无道之甚者也。仆与董卓有何亲戚,义岂同恶?而足下张虎狼之口,吐长蛇之毒,恚卓迁怒,何甚酷哉!死,人之所难,然耻为狂夫所害。若亡者有灵,当诉足下于皇天。夫婚姻者祸福之机,今日著矣。曩为一体,今为血仇。亡人子二人,则君之甥,身没之后,慎勿令临仆尸骸也。’匡得书,抱班二子而泣。班遂死于狱。”
  21. ^ 《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裴松之注引《魏书》:“(河内)太守王匡以(韩浩)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
  22. ^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董卓》:“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众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
  23. ^ 《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袁绍》裴松之注引《汉末名士录》:“(胡母)班字季皮,太山人”
  24. ^ 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2000年版,第53、54页。
  25. ^ 25.0 25.1 蔡邕著,《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今月十八日,臣以相国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陈破坏,斩获首级,诣朝堂上贺。……”
  26. ^ 26.0 26.1 26.2 26.3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之第九回〈曹操起兵伐董卓〉:“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第五镇,仗义疏财,挥金似土,河内郡太守王匡。……”
  27. ^ 27.0 27.1 《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之第十回〈虎牢关三战吕布〉:“(董)卓令吕布引三万军,去(虎牢)关前扎住大寨。……流星马探听得,报将袁绍大寨里来。绍聚众商议。操曰:‘董卓屯兵在虎牢关,截俺诸侯中路,分其形势,可勒兵一半迎敌。’绍乃分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军马,往虎牢关迎敌。操引军往来救应。使八路诸侯得令,各自起兵。先说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时,见吕布出阵,……王匡见了,心中惶惶,回头问曰:“谁出阵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是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王匡便勒马入阵。吕布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溃,四散奔走。布冲阵,如入无人之境。铁甲背后拥来,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
  28. ^ 28.0 28.1 28.2 28.3 “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五镇,河内太守王匡。……太守王匡曰:‘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初不可。’绍方应允。……卓令吕布领三万大军,去关前扎住大寨。……流星马探听得,报入袁绍大寨里来。绍聚众商议。操曰:‘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诸侯中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敌。’绍乃分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八路诸侯,各自起兵。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罗贯中编、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1989年版,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28、29、33、34页。
  29. ^ 29.0 29.1 “时何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进使还乡里募兵……皆以诛宦官为言。”罗贯中编、赵聪之点校:《三国演义》,1986年版,第四回〈十常侍施计杀何进·董仲颖行凶挟少帝〉。
  30. ^ 30.0 30.1 30.2 “河内太守王匡,进兵河阳津,窥图洛阳,卓女婿牛辅用疑兵挑战,而潜使锐卒从小平津北渡,绕至匡军背后,前后夹攻,大破匡军,王匡急忙突围,被张济一枪刺死于马上。又河内名将方悦,挺枪直冲过来。无五合,也被张济一枪刺落马下。……那王匡残兵败还河内,报知袁绍,……于是以张杨为河内太守,使领王匡残卒。……”罗贯中编、赵聪之点校:《三国演义》,1986年版,第七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入洛阳孙坚得玺〉。
  31. ^ “关东州郡,皆并举兵相应:……第五镇,河内太守王匡。……河内太守王匡曰:‘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各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先当,只有广陵郡功曹臧洪曰:‘袁本初四世三公也,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初不可。’绍方应允。……”罗贯中编、赵聪之点校:《三国演义》,1986年版,第六回〈发矫诏诸镇应曹操·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32. ^ “且遣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还乡募兵”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六十五回〈元舅召兵泄谋被害·权阉伏罪奉驾言归〉。
  33. ^ “……河内太守王匡,均复书答绍,同时并举。……袁绍引军至河内,与王匡合兵……”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六十六回〈逞奸谋擅权易主·讨逆贼歃血同盟〉。
  34. ^ “……会闻河内太守王匡,进兵河阳津,窥取洛阳;卓用疑兵前往挑战,潜使锐卒从小平津偷渡,绕出匡军背后,前后夹攻,大破匡军,……,报知袁绍,……”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六十七回〈议迁都董卓营私·遇强敌曹操中箭〉。
  35. ^ 《历代兴衰演义》,第十八回〈二百年曹操起汉室三分〉:“……关东起兵讨卓,推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

书目

[编辑]
  1. 陈寿:《三国志》,西晋
  2. 范晔:《后汉书》,南朝宋
  3. 房玄龄等:《晋书》,唐朝
  4. 罗贯中编:《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朝嘉靖年间版。
  5. 吕抚编:《历代兴衰演义》,清朝
  6. 蔡东藩编:《后汉演义》,民国
  7. 严耕望编:《两汉太守刺史表》,商务印书馆,1948年2月初版。
  8. 罗贯中编、赵聪之点校:《三国演义》,香港友联出版社,1986年版。
  9. 罗贯中编、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台南博元出版社,1989年版。
  10. 吴金华:《三国志评诂》,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ISBN 7-80519-197-2
  11. 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版。ISBN 7-5325-2755-7
  12.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 后汉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ISBN 7-5432-0874-1
  13.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 三国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ISBN 7-5432-0875-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