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白粉病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南瓜感染白粉病情形

白粉病(英语:Powdery mildew)为一种植物常见的真菌性病害[1],是由不同种类的白粉病原菌所引起,植物受其感染之后,其叶片枝条上会产生白色粉末状的斑点,因此白粉病是比较容易发现的植物病害之一。白粉病源菌适合生长在湿度高、叶面无水滴以及适温下,在植株的地上部任何位置皆可能出现病征,但通常位于低矮处的病征较为明显,随着病情发展,原先的粉末斑点会逐渐扩大而且变密集,并产生大量的无性胞子,使病征蔓延到植株的其他位置。[2]

农业经营上,有关白粉病的防治与控管相当重要,因为此植物病害会严重影响到作物产量,一般可以透过栽培法的细心控制、喷洒化学农药、提高植物基因耐受力等方法进行白粉病防治。[3] 白粉病是园林植物上发生的一种较为普遍的侵染性病害,病原菌主要危害植物的嫩叶、幼芽、嫩梢和花蕾,从而抑制植物光合作用,削弱植物的生长势。在叶上初为褪绿斑,继而长出白色菌丝层,并产生白粉状分生孢子,在生长季节可多次进行再侵染,有时后期可在病部产生黑色小点,影响开花,降低观赏价值,严重时甚至引起植物死亡。引起园林植物白粉病的常见病原菌是白粉菌属、单囊壳属、内丝白粉菌属、叉丝壳属、叉丝单囊壳属。主要为害杨树、垂柳、碧桃、蔷薇、大叶黄杨、月季、紫薇、丁香、牡丹、芍药、菊花以及草坪等多种园林植物。

繁殖

[编辑]

白粉病真菌只能在活细胞宿主上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

传播媒介

[编辑]

孢子通常由气流从增殖部位带到新的感染部位。

常规化学防治

[编辑]

建议在首次发现症状和迹象时就要开始。 三唑酮和丙环唑可控制,六唑、腈菌唑和戊康唑也可以控制。

非常规化学控制

[编辑]

牛奶、天然硫黄、碳酸氢钾、金属盐和油。 牛奶用水稀释(通常1:10),喷洒在易受感染的植物上,每周反复使用可以控制或消除疾病。研究表明,在较高浓度下,优于苯菌灵和芬尼莫尔。一个已知的影响是,乳清中的铁球蛋白,在阳光照射下会产生氧自由基,这些自由基会对真菌造成损害。 碳酸氢钾是一种对白粉病有效的低毒杀菌剂。 硅酸钙也是一种非常规的化学处理方法。经过硅处理的小麦表皮细胞对白粉病的敏感性较低。

参考资料

[编辑]
  • 脚注
  1. ^ 刘兴隆,(2001年):另类植物保护方法─喷水防治做物白粉病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台湾:台中区农业改良场。
  2. ^ Huang, X.Q. et al. (2000). Molecular mapping of the wheat powdery mildew resistance gene Pm24 and marker validation for molecular breeding.[永久失效链接]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101.
  3. ^ Maloy, Otis and Debra Inglis (1993) Powdery Mildew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ashington University extension, Diseases of Washington Crops.
  • 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