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英文维基 | 中文维基 | 日文维基 | 草榴社区

第9号交响曲 (贝多芬)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第9号交响曲手稿

D小调第9号交响曲“合唱”,作品125,是贝多芬于1818至1824年间创作的四乐章交响曲,也是他完成的最后一部交响曲。该作品是古典音乐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作品之一。

该作品篇幅宏大,演奏全曲需约一小时。贝多芬也是首个在交响曲中使用人声的主流作曲家。末乐章的歌词由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席勒的《欢乐颂》(An die Freude)中部分诗句改编而成。该作品的别称“合唱”由此而来。

时至今日,第9号交响曲仍在世界文化界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尤其该曲第4乐章部分乐段经指挥家赫伯特·冯·卡拉扬整理后,以《欢乐颂》(Ode to Joy)之名成为欧洲联盟欧洲委员会的会歌。于2003年,交响乐的手稿在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330万美元的天价售出,印证了其价值。正如苏富比的手稿部负责人史提芬·路博士(Dr. Stephen Roe)指出:“这是人类的一大创举,足以和莎士比亚的《哈姆萊特》与《李尔王》平起平坐”。另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亦于2001年9月4日将柏林国立图书馆收藏的第9号交响曲手稿列入“世界记忆名录”当中。2016年,《BBC音乐杂志》对151位指挥家做访谈统计,贝多芬第9号交响曲被评为“史上最伟大的交响曲”第二位[1]

历史

[编辑]

创作历程

[编辑]

此交响曲最初由伦敦爱乐协会(The Philharmonic Society of London,今皇家爱乐协会英语Royal Philharmonic Society)于1817年委托贝多芬创作。贝多芬于1818年开始创作,1824年初完成全曲。此时其第8号交响曲已出版达十二年之久。早于1793年,贝多芬便试图为席勒的《欢乐颂》谱曲,但草稿已经散佚。贝多芬之前的一些作品也为此作品奠下了基础。1810年代初,贝多芬在草稿本中写下了一些乐思。第二乐章谐谑曲的旋律可追溯到贝多芬作于1815年的一首赋格

1808年创作的《合唱幻想曲》,形式上与钢琴协奏曲相似,在最后也加入了合唱和独唱;与该作品一样,人声的旋律先由器乐奏出,而该旋律与第9号交响曲亦有类似之处。往更早看,《合唱幻想曲》的主题亦在1795年左右的一首名为“回馈的爱”的歌曲中有所体现。[2]

末乐章声乐的导入部,对贝多芬而言是一大难题。贝多芬的朋友安东·辛德勒(Anton Schindler)后来回忆道:“当他开始创作第4乐章时,(他心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挣扎。他致力找出一个适当的方式,引出席勒的《欢乐颂》。一天,他走进一个房间,大声叫道‘我找到了,我刚刚找到了’。接着他给我看了草稿,上面写着‘让我们为不朽的席勒唱出颂歌’。”然而这句话也没有出现在最终版本上。贝多芬之后也不断修改了这部分,最终才成为今日的引子。

首演

[编辑]

贝多芬原打算在柏林进行作品的首演,因为他认为维也纳的音乐品味已被罗西尼意大利作曲家独占。但他还是听从了朋友的意见,将首演地点定为维也纳。

第9号交响曲于1824年5月7日在维也纳肯恩顿门大剧院英语Theater am Kärntnertor首演,由维也纳皇家宫廷歌剧院管弦乐团及合唱团演奏,迈克尔·乌姆劳夫(Michael Umlauf)指挥,贝多芬亦在台上监督。然而乌姆劳夫亲见贝多芬两年前指挥《菲岱里奥》排练的窘况,故要求乐手无视贝多芬的指示;贝多芬仅在乐章开头打拍子,给出速度,中间翻谱而已。女高音女低音部分由两位新秀韩妮耶特·松塔格(Henriette Sontag)和卡罗琳·昂葛尔(Caroline Unger)担当。同时首演的还有贝多芬的《向大厦献礼序曲》和《庄严弥撒》的前三部分。由于这是贝多芬十二年来首次向公众亮相,所以音乐厅内熙熙攘攘。

关于第9号交响曲首演的花絮有很多。据当时的听众称,乐队并没有完全准备充足;之前仅进行了两次总排练。除此之外,首演大获成功。贝多芬的动作十分富有激情,据小提琴乐手约瑟夫·伯姆(Josef Böhm)描述道:“他好像想演奏所有的乐器,为整个合唱团歌唱。”其力度指示倒受到了乐手的遵从。观众鼓掌时刻有不同说法,一是第2乐章谐谑曲之后,二是全曲结束时。但共同的一点是当时气氛十分热烈,掌声雷动,欢呼经久不息;观众起立达五次之多,空中飞舞着手帕、帽子。据称贝多芬的速度比乐队要慢,所以最后是女低音将他扶转过身来,才看见了这一盛况。当时皇室最高成员也不过要三次站立致礼;站立五次被认为是很不妥当的。甚至连警察都来维持秩序,企图制止观众不断地起立。贝多芬事后感动万分。

然而5月23号的演出却远没有那么受欢迎。当时亦有对该作品的负面评价,批评其不协和之处。[3]

分析

[编辑]

配器

[编辑]

结构

[编辑]

该作品共四个乐章,完整的速度标记如下:

  1. 不太快的快板,有些庄严地
  2. 谐谑曲:很快的甚快版—急板
  3. 很慢且如歌的慢板—中庸的行板—原始速度—中庸的行板—慢板—同样的速度
  4. 急板—不太快的快板—原始速度—甚快版—原始速度—如歌的慢板—原始速度—非常快的快板—急板—非常快的快板—进行曲般的—非常快且活泼的快板—庄严的行板—不太慢的慢板—有力的快板,一直重击的—不太快的快板—最急板—庄严的—最急板

全曲长约65分钟左右,为同期作品最长者。贝多芬将谐谑曲放在慢乐章之前,革新了传统交响乐曲式,为一大创举(尽管他在其它作品中也曾这样处理)。

第1乐章

[编辑]

首乐章为奏鸣曲式。四二拍。不太快的快板。其开头是16小节的引子,由弦乐震音和标注特弱的下降动机组成,似乎由乐队调音声音中找到灵感,并自然地转到D小调主题上。第2主题调性为B大调。呈示部有两个小结束句。发展部对主题动机的变化持续而有逻辑,其中还有一段赋格,高潮重复了引子的动机,但变为了特强。再现部几乎完全不变。尾声很长,有一悲凉的半音下降,低音不变,重复七次,格外引人注目。该乐章被瓦格纳评为“恐怖的进行曲”。其情绪阴郁狂暴,气势排山倒海,高潮部分定音鼓的强奏、以及多次出现的悲剧性下降音型,都增强了其感染力。

第2乐章

[编辑]

第2乐章,谐谑曲,四三拍。很快的甚快版。贝多芬首次在交响曲中将谐谑曲放到第2乐章的位置。该乐章有着著名的八度跳跃开头,以及令人印象深刻的定音鼓的独奏,贝氏利用库格曲式呈现完整主题,音乐的张力随着声部的增加而不断提升。乐章中段(急板),则由乐团合奏、法国号及双簧管的独奏呈现旋律的美好。长号在此部分中第一次出现。之后再现前段落,然后再现中段,最后则以极为戏剧化的瞬间情绪变化做出结尾。

第3乐章

[编辑]

第3乐章,慢乐章,回旋及变奏曲式。很慢且如歌的慢板。该乐章向来以平缓华贵、美丽动人著称。在前半部分,木管及弦乐的互动有如巴洛克时期的四部合唱,而后半部分也有大齐奏和强烈的铜管音效。

第4乐章

[编辑]

末乐章,急板,变奏曲式。该乐章中加入人声,效果类似清唱套曲,结构也可以明显地分成几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由定音鼓和管乐奏出一个如暴风雨般急促的导奏作为开头,后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演奏出宣叙调旋律,然后又再出现暴风雨般的乐句,其后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再度演奏出宣叙调旋律,最后由管乐接驳至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则是之前三个乐章的主题依序重现(中间都有大提琴的旋律),但都被猛烈打断,后来打断和主题逐渐统合为一,最后由管乐奏出“欢乐颂”主题,但很快被打断,然后进入第三部分。

第三部分是由低音到高音的声部诠释“欢乐颂”主题。先是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悄悄奏出,然后接棒给中提琴和低音管,之后是第一和第二小提琴,最后则接给管乐营造此部分的最高潮,最后由长笛和双簧管演奏出抒情的旋律,突然间被打断然后进入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由定音鼓引导乐团重现先前爆裂急促的导奏(这次加入了弦乐),然后由独唱低男中音唱出宣叙调旋律,以及“欢乐颂”主题。

第五部分中,主题被合唱、独唱、乐团装饰、变形,并在高亢的齐声歌唱中结束。

第六部分以军乐形式奏出,主题动机与先前相同,但节奏由四四拍变成了六八拍,调性也从D大调变成降B大调。首先由低音管和大鼓奏出固定的节奏,然后三角铁、钹和木管轻巧的加入,以及小提琴、小号在后点缀,更增添趣味性,之后则是独唱男高音加入。整体呈现了富有节奏感的风格。

第七部分是一个双主题赋格,加入了复调的色彩。

第八部分是大合唱和乐团对“欢乐颂”主题的精彩重现(加入了部分赋格的主题)。

第九部分呈现出了另外一个主题“拥抱吧,万民”,术语标记“庄严的行板”。首先先由低音长号、低音弦乐、男声奏(唱)出庄严的旋律,后再由高音声部和女声升华之。

第十部分两个主题同时出现,贝氏第二次使用双重库格,音乐得以升华。经过了一大高潮,音乐再次平缓下来。

第十一部分是由乐团和合唱让“欢乐颂”主题以卡农曲式现身,之后则是四位独唱家的慢板四重唱。

之后直到结尾是为宏大的尾声,以“拥抱吧,万民”主题为中心,历经最急版、庄严的等几般情绪转折,最后在欢乐至极、轰鸣般的结尾中画下句点。[4][5][6]

歌词

席勒原诗《欢乐颂》中没有的文字,即贝多芬自己添加者,以斜体标注。

德文原文[7]
邓映易所译之通行译文
直译译文
O Freunde, nicht diese Töne!
Sondern laßt uns angenehmere anstimmen,
und freudenvollere.
Freude! Freude!
啊!朋友,何必老调重弹!
还是让我们的歌声
汇合成欢乐的合唱吧!
欢乐!欢乐!
啊!朋友,不要这些调子!
还是让我们提高我们的歌声
使之成为愉快而欢乐的合唱!
欢乐!欢乐!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ysium,
Wir betreten feuertrunken,
Himmlische, dein Heiligtum!
Deine Zauber binden wieder
Was die Mode streng geteilt;
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
Wo dein sanfter Flügel weilt.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我们心中充满热情
来到你的圣殿里!
你的力量能使人们
消除一切分歧,
在你光辉照耀下面
四海之内皆成兄弟。
欢乐,天国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姬;
我们如醉如狂,
走进你的圣地。
习俗使人各奔东西,
凭你的魔力手相携,
在你温存的羽翼下,
四海之内皆兄弟。
Wem der große Wurf gelungen,
Eines Freundes Freund zu sein;
Wer ein holdes Weib errungen,
Mische seinen Jubel ein!
Ja, wer auch nur eine Seele
Sein nennt auf dem Erdenrund!
Und wer's nie gekonnt, der stehle
Weinend sich aus diesem Bund!
谁能作个忠实朋友,
献出高贵友谊,
谁能得到幸福爱情,
就和大家来欢聚。
真心诚意相亲相爱
才能找到知己!
假如没有这种心意
只好让他去哭泣。
谁算得上非常幸运,
有个朋友心连心,
谁有一个温柔的妻子,
请来同聚同欢庆!
真的,只要世上还有
一个可以称知己,
否则离开这个同盟,
让他偷偷去哭泣。
Freude trinken alle Wesen
An den Brüsten der Natur;
Alle Guten, alle Bösen
Folgen ihrer Rosenspur.
Küße gab sie uns und Reben,
Einen Freund, geprüft im Tod;
Wollust ward dem Wurm gegeben,
Und der Cherub steht vor Gott.
在这美丽大地上
普世众生共欢乐;
一切人们不论善恶
都蒙自然赐恩泽。
它给我们爱情美酒,
同生共死好朋友;
它让众生共享欢乐
天使也高声同唱歌。
一切众生吸吮欢乐,
在自然的怀抱里,
她那玫瑰色的足迹,
善人恶人同追觅,
甜吻,美酒,生死之交,
都是欢乐所赐予,
虫豸也和神前的天使,
一同享受着生命。
Froh, wie seine Sonnen fliegen
Durch des Himmels prächt'gen Plan,
Laufet, Brüder, eure Bahn,
Freudig, wie ein Held zum Siegen.
欢乐,好像太阳运行
在那壮丽的天空。
朋友,勇敢的前进,
欢乐,好像英雄上战场。
欢喜,好像太阳飞行
在天上壮丽的原野里,
兄弟们,赶你们的道路,
快乐地,像英雄走向胜利。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Brüder, über'm Sternenzelt
Muss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Ihr stürzt nieder, Millionen?
Ahnest du den Schöpfer, Welt?
Such' ihn über'm Sternenzelt!
Über Sternen muss er wohnen.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亿万人民虔诚礼拜,
拜慈爱的上帝。
啊,越过星空寻找他,
上帝就在那天空上。
拥抱吧,万民!
这一吻送给全世界!
兄弟们,星空的高处,
定住着慈爱的天父。
万民,可曾跪倒?
可曾认识造物主?
越过星空寻找吧,
他定在星际的尽头!
反复:
Seid umschlungen, Million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Brüder, über'm Sternenzelt
Muss ein lieber Vater wohnen.
Seid umschlungen,
Diesen Kuß der ganzen Welt!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Tochter aus Elysium,
Freude, schöner Götterfunken
Götterfunken!
反复: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朋友们,在那天空上,
仁爱的上帝看顾我们。
亿万人民团结起来!
大家相亲又相爱!
欢乐女神圣洁美丽
灿烂光芒照大地!
灿烂光芒照大地!
反复:
拥抱吧,万民!
这一吻送给全世界!
兄弟们,星空的高处,
定住着慈爱的天父。
拥抱吧,万民!
这一吻送给全世界!
欢乐,天国的火花,
极乐世界的仙姬。
欢乐,天国的火花!

当代诠释

[编辑]

速度和配器的修改

[编辑]

贝多芬对其交响曲都做了速度标示。但现代的指挥家常常不遵循这些标示,在慢乐章演奏得更慢些,在末乐章军乐部分又更快些,并做了一些其它修改,例如将第一乐章的“回原速”推迟。但一些本真主义指挥还是忠实于贝多芬的原意,褒贬不一。

后人对配器也有修改,来降低演奏难度,或音响更为流畅。如对圆号小号的一些处理,避免了过大的跳跃;对长笛小提琴的处理,取消了别扭的行进。

古斯塔夫·马勒对该作品进行的配器修改相对著名。他使一些管乐部分增加了一倍,以和现代的大规模弦乐队相协调。他认为贝多芬如果在现代,亦会做此处理。[8]

著名演出

[编辑]

影响

[编辑]

贝多芬之后的许多浪漫乐派作曲家都受该作品影响。

在其它领域该作品亦有相当大的影响:

轶事

[编辑]
  • 汉斯·冯·彪罗晚年指挥这首曲子演出时,经常略去第4乐章不奏,理由是他无法从中理出曲式规则,遂认为这个乐章是“音乐形式的败坏”[12]:13

参考资料

[编辑]
参照
  1. ^ Brown, Mark. Beethoven's Eroica voted greatest symphony of all time. The Guardian. 2016-08-04 [2022-04-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23) (英国英语). 
  2. ^ Hopkins (1981, 249)
  3. ^ 爱乐电台 -- 一生的古典音乐计划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7-01-03.
  4. ^ 貝多芬九大交響曲. haydnpark.tacocity.com.tw. [2017-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2-01). 
  5. ^ 陈芃蒨.研析贝多芬 D 小调第九号《合唱》交响曲[永久失效链接].私立晓明女中
  6. ^ 古典好好听TV, 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 合唱, 2014-02-02 [2017-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1-03) 
  7. ^ Beethoven Foundation - Schiller's "An die Freude" and Authoritative Translation. [2010-05-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9-23). 
  8. ^ Bauer-Lechner, Natalie: Erinnerungen an Gustav Mahler, page 131. E.P. Tal & Co. Verlag, 1923
  9. ^ Morin (2002), p. 98
  10. ^ Naxos. Ode To Freedom - Beethoven: Symphony No. 9 (NTSC). Naxos.com Classical Music Catalogue. 2006 [2006-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6-11-22). 
  11. ^ 卞立群. 精彩永不落幕!北京冬奥闭幕式这些亮点值得回味. 中国西藏网. 2022-02-21 [2022-03-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1). 
  12. ^ 12.0 12.1 徐颂仁. 音樂演奏的實際探討. 全音乐谱出版社. 1987. 
  13. ^ c小调第一交响曲,作品65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Kennedy Center, 2006
  14. ^ Steinberg, Michael. "The Symphony: a listeners guide". page 15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
  15. ^ Optical Recording: Beethoven's Ninth Symphony of greater importance than technology (cache), Philips
  16. ^ Cassidy, Fergus. Great Lengths. Sunday Tribune. 2005-10-23 [2007-12-21]. (原始内容 (reprint)存档于2007-12-22). 
  17. ^ Kees A. Schouhamer Immink. Shannon, Beethoven, and the Compact Disc. IEEE Information Theory Newsletter. 2007: 42–46 [2007-12-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1-04). 
  18. ^ The German Olympic flag - Flag in Lexicon and Shop. www.flaggenlexikon.de. [2023-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7-13). 
  19. ^ The European Anthem. Europa. [2010-06-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8-15). 
  20. ^ France-Presse, Agence. 104-year-old Australian scientist dies after flying to Switzerland to end his life. The Telegraph. 2018-05-10 [2024-09-09]. ISSN 0307-123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4-30) (英国英语). Beethoven's Ode to Joy played as his relatives wept and the world-renowned ecologist closed his eyes and died within two minutes. 
  21. ^ Bourke, Latika; Noyes, Jenny. Australian scientist David Goodall dies after lethal injection. 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2018-05-10 [2024-09-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0) (澳大利亚英语). 
  22. ^ 澳104岁科学家瑞士实施安乐死. 人民网. 2018-05-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5-13) (中文(中国大陆)).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